1953年12月,周恩来提出的,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基本准则的是(  )A.非集团不结盟原则B.公平竞争原则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分权与制衡原则

1953年12月,周恩来提出的,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基本准则的是(  )A.非集团不结盟原则B.公平竞争原则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分权与制衡原则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953年12月,周恩来提出的,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基本准则的是(  )
A.非集团不结盟原则B.公平竞争原则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分权与制衡原则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周总理1953年12月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A.非集团不结盟原则是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倡导,  B.公平竞争原则与题干无关,D. 分权与制衡原则一般是指西方国家民主制度遵循的原则。
点评:新中国成立仅四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举一反三
1955年4月,在万隆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中国领导人是(  )
A.朱德B.周恩来C.叶剑英D.陈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确切含义是
A.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B.一个国家,两种经济制度、
C.一个国家,两种文化制度D.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有利于协调各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与稳定的是(  )
A.多党合作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自自主的是
A.团结世界人民B.“另起炉灶”
C.“一边倒”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