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17世纪中叶清王朝定鼎北京以后,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励精图治下,国家统一、人丁兴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国进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17世纪中叶清王朝定鼎北京以后,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励精图治下,国家统一、人丁兴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国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康乾盛世”。 ——上海教育出版社高三拓展型课程教材《历史》 材料二:雍正二年全国耕地已达8.9亿余亩,已远远超过明末崇祯时全国耕地总数6.7亿亩。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增至9.5亿亩,至乾隆末年,已超过10亿亩。人口发展也快,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已突破1亿大关,雍正十二年则为1.4亿,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又突破了3亿大关,人均占地3.5亩。粮食产量约计2040亿斤,人均口粮约680斤,如扣除饲料、酿酒、制酱等用途,人均口粮仍达600斤。 ――摘自《清实录》 材料三:康雍乾三朝开疆拓土,中国疆域再次扩大,远迈汉唐,亦超越元代。清朝盛世时疆域辽阔,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摘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材料四:1793年,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虽然“乾隆可汗”曾指示:“俟该贡使到时,必须整列队伍,以肃观瞻。”但马戛尔尼还是发现清国的武装部队如同一群叫化子,不堪一击。马戛尔尼发现社会上普遍的贫穷和不安定……因为沿途他看见太多的乞丐和太多的破陋而荒芜了的建筑,以及大多数清国人过着低水准的生活。马戛尔尼认为,这个“半野蛮”的帝国“声誉扫地”,清国人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所以人们“胆怯、肮脏并且残酷”。 ――摘自《爱丁堡评论》文章 材料五:当代著名作家魏明伦说,康熙时期当然有其繁荣的一面,但远没有唐朝的思想开明,清朝最突出的是思想禁锢,其对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是空前的,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负面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康乾时代对统治者而言可能是盛世,而对人民则是非常残酷的灾难岁月。中国真正的腐败和衰落就是在清代。一个思想空前禁锢的时代,怎么能叫盛世呢? (1)指出材料中对“康乾盛世”表述的矛盾之处。(6分) (2)你如何看待“康乾盛世”?(20分) |
答案
(1)经济繁荣与国人的贫困;人均口粮充足与抢垃圾吃;文化昌盛与思想禁锢(文字狱)等。(6分) (2)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只有结论而没有用材料加以论述,或回答与材料无关。(0-2分) 第二层:从一个角度用材料来进行论述。如单从康乾时期强盛或衰弱来论述。(3-6分) 第三层::从一个角度用多个材料来进行论述。如从康乾时期强盛或衰弱多方面论述。(7-11分) 第四层:利用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如从康乾时期强盛与衰弱多方面来论述。(12-18分) 第五层:利用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进行充分论述。如对从比较历史学的角度出发,即盛与衰共存,强与弱同行;如清朝的强表现在成功进行了反分裂与反侵略斗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弱的表现主要是由于封建制度的衰落所带来的一些政治和经济上的问题而导致落后于世界。(19-20分)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5年设立振新纱厂,1910年创建申新纺织厂,1917年3月起荣氏兄弟又先后在上海、无锡、汉口创设申新二至九厂,从中可看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不包括 A.“一战”期间发展迅速 | B.官僚资本控制民族工业 | C.行业多集中于面粉、纺织等轻工业领域 | D.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
|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派诗人刘大白在《卖布谣》中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有要,饿倒哥哥嫂嫂”。该诗反映了A.作者提倡使用洋货 | B.作者反对机器生产 | C.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
|
“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这些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区域合作加强 | B.交通设施发达 | C.全球化的趋势 | D.科学技术进步 |
|
在当今国内外学术界,“全球化”和“美国化”是频繁出现的两个词汇。全球化进程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之后就业已开始,但这一非常流行的术语见诸文字则是近几十年之事。法国外长于贝尔.韦德里纳对“全球化与美国化是相同的吗?在这个新的全球世界为什么美国似乎是水中之鱼?”的回答是“水中之鱼的确是准确的表述。”以下各项表述认识正确的是A.全球化就是美国化 | B.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无所不能 | C.世界其他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没有任何利益可言 | D.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领域拥有明显的优势 |
|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召开“社科院2009年公共考古论坛”,正式公开对河南安阳曹操墓考察分析后的结果报告。“曹魏高陵”发掘主持人潘伟斌在论坛上公布了专家认定此墓葬为曹操墓的九大证据,包括: ——此墓葬为多墓室砖室大墓,主墓室为四角攒尖顶,和洛阳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顶形状相同。 ——此墓葬与同期墓葬相比,规模宏大,是王侯级墓葬,与曹操身份相符。 ——墓葬地面情况符合曹操定下的《终制》,此墓葬所处位置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十米,符合“因高为基”的要求。此次发掘墓室上面未见封土,更没有找到立碑迹象,完全符合《终制》“不封不树”的要求。 ——符合文献资料记载高陵的位置。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的祠西原上为寿陵。” 另据《水经注》浊漳水条记载及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的相州邺县条中明确记载,西门豹祠地属河南省安阳县。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魏武王、魏武帝”的称谓相符。 ——发掘过程中出土的铭牌,其中刻有“魏武王”的名牌共有七块,是其身份认定的直接证据。以刻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的石牌最为完整,出土于墓的前室。 ——出土物与曹操遗令“薄葬”相符。所出土的陶器都是素面陶,器型偏小,做工粗糙,符合曹植在书中所说的“鸣器无饰、陶素是嘉”的记载; ——墓葬中发现的男性遗骨年龄为六十岁左右,与曹操去世时年龄相符。 ——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证。1998年4月,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西的小方池地里起土地时,挖出了鲁潜墓志。鲁潜墓与魏武帝陵的距离与方位:“(鲁潜)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墓志上记载的墓主人去世的年代距曹操去世时仅125年,和它相距100多年的鲁潜墓志所记载的资料应该是非常可靠的。 问题:(10分) (1)阅读材料指出上述“九大证据”中属于“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的各三例。 (2)“曹操墓”证据公布后引起巨大争论,很多专家质疑证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你认为这一结论是否可信?写出理由。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