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关于全球化起始时间,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从现有资料看,人们对全球化起始时间的认定大致有以下四种不同意见:①全球化起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1492

(14分)关于全球化起始时间,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从现有资料看,人们对全球化起始时间的认定大致有以下四种不同意见:①全球化起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1492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4分)关于全球化起始时间,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从现有资料看,人们对全球化起始时间的认定大致有以下四种不同意见:
①全球化起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标志。
②全球化起始于18世纪中后期,以工业革命为标志。
③全球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2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为标志。
④全球化起始于冷战结束后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及中国的变革为标志。
请回答:(1)请从这四种观点中任意选取两种,并分别阐述其合理性。(10分)
(2)美国教授罗宾逊认为“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的扩展。”你同意其观点吗?阐明理由。(4分)
答案
 (1)(本题任意选取二种观点,每点5分,共10分。超出2种不记分))
第一种:随着地理大发现,人类才真正开始全球范围内的交往;(2分)世界贸易热潮和全球殖民掠夺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发生;(2分)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国家走向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时代。(1分)
第二种: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突破地域局限走向全球;(2分)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及世界市场,开辟了真正意义上的全人类普遍交往的时代。(3分)
第三种:美元与其他货币实行浮动汇率,西方资本跨国自由流动,这时才真正实现了资本流动的全球化;(3分)日本、西欧崛起,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2分)
第四种:苏东剧变和中国走向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才取得了绝对优势,全球一体的市场经济才得以形成;(3分)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全球一体化。(2分)
(2)不同意。
理由:①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相互影响和促进,走向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的过程。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是现阶段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但不是唯一因素。③全球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但市场经济并不等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也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只要回答其中任意2个方面,即可给4分,其他合理表述同等给分)
同意。
理由:①全球化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其实质是商品、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②全球化是伴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等资本主义发展史上重大历史事件而不断深化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的具体体现。③全球化过程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的过程。(只要回答其中任意2个方面,即可给4分,其他合理表述同等给分)
说明:若考生一分为二辩证地评价罗滨逊的观点,也可参照上述两个方面的理由酌情给分。本问满分不得超过4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了关于全球化的几个不同观点,属于开放性题目,难度不大,只要在分析的时候能自圆其说即可。如,在分析“全球化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的扩展”这一问题时,如果回答是,则时间的侧重点应集中在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如回答不是,则要答出还有其它生产方式对于全球化的推进作用。
举一反三
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经过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当前,中国新的领导集体已视解决“三农”问题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在“大跃进”时期,由于大刮浮夸风、“共产风”,安徽农村深受其害。为了生产自救,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刘少奇、***、陈云等中央***对这一新事物给予极大的支持……但是***出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善良愿望,很快否定了责任田。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Ⅱ)
材料三 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凤阳县许多人都外出讨饭了,没有外出的小岗村农民感到与其坐等饿死,不如大胆想个办法。于是,在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他们聚在一起,开了个秘密会议,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干到户。安徽实行包干到户后,一部分干部和群众抱怀疑或反对的态度。有人在江苏和安徽交界的边境地区竖起大标语牌,坚决反对所谓的“分田单干风”。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Ⅱ)
材料四 如下图
        
70年代凭票排队    80年代某农民买了一台黑白
购买食品的市民  电视,引来乡亲羡慕的眼光

90年代花卉消费已成为
城市居民消费的一部分
(1)据材料一回答,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三次调整使农业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后两次调整(特别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在哪一方面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产生了什么不良后果?
(2)从材料二、三看,三年困难时期的责任田和1978年安徽实行“包产到户”都是有人反对的。但最终的结局却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时政热点,列举我国农村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的两项重要举措。这些举措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
(4)结合时代背景并观察材料四的图片,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民众的生活需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的文章中,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其中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标准先后有“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有身段的才女”等,出现这些标准的原因不包括(  )
A.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B.五四运动促进妇女解放运动发展
C.中西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深
D.妇女已完全摆脱了夫权束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09江苏徐州期末,8)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辛亥革命后,河北无极(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大脚大,大脚大,阴天下雨我不怕;大脚好,大脚好,阴天下雨滑不倒。”这些歌谣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无极的封建势力较弱B.妇女地位提高
C.农业人口增加D.道路交通改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革”时期,***的诗中有“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句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着装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这些变化主要说明了(  )
①和平年代军队的地位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②与世界接轨,融入国际潮流 ③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④服装业的发展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