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明君贤相,试举几例,并说明其贤明之处。在此基础上分析强化个人素质与加强制度建设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明君贤相,试举几例,并说明其贤明之处。在此基础上分析强化个人素质与加强制度建设的关系。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明君贤相,试举几例,并说明其贤明之处。在此基础上分析强化个人素质与加强制度建设的关系。
答案
①古代的明君大多出现在王朝建立的初期,他们能够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措施,为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明君有: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清康熙、乾隆等。而古代的贤相要更多一些,他们可能出现在王朝统治的任何时期,如李斯、萧何、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景、王安石、张居正等。②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由于君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的存在,使得明君与贤相同时出现的概率大大减少,因此要可能保证社会的持久繁荣与安定,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是历史的唯一选择。 
解析
中国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不少的明君贤相。明君的出现往往是君主个人经历和个人素质造就的,没有太多的必然性,而贤相出现的因素就要丰富些:首先,皇帝传人,丞相传贤,这种选择上的本质区别决定了贤相的出现是远远多于明君的;其次,贤相的出现也有赖于明君:再次,较合理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下人才脱颖而出。回答本题时,可以结合历史上的一些典型朝代的典型人物加以说明。
举一反三
(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日)记者进一步直率地问(申新棉纺织印染厂总管理处总经理荣毅仁):“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凯歌行进时期》
你是怎样理解荣毅仁这句话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52年秋,上海某民族资本家在本厂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运动。该厂工人议论纷纷,主要有下列4种意见。其中唯一正确的意见是 (   )
A.这个主张对国家有利,工人阶级应积极响应
B.工人阶级是国家主人,资本家休想随意使唤我们
C.什么“劳动竞赛”.我们挣多少钱做多少工
D.这是资本家的剥削花招,应当进行批判斗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62年日本学者汤潜光朝用定量化的指标描述了16~20世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及其兴隆期的变化。按照汤潜光朝的定义,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是指某个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数据超过同时期全世界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总数的25%的国家。一个国家保持其处于科学中心地位的时间,汤潜光朝称之为科学兴隆期。他的统计结果是:  
科学中心
起止时间
科学兴隆期
意大利
1540年—1610年
70年
英国
1660年—1730年
70年
法国
1770年—1830年
60年
德国
1810年—1920年
110年
美国
1920年—今天
84年
 ——刘鹤玲《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综合环境分析》
(1)16~20世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和兴隆期呈现出怎样的特点?(2分)
(2)促成英国取代意大利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德国科学的进步对德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分)
(4)你认为美国科技活动中心能保持至今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1921年3月上海《时事新报》刊登了一篇驻德国作者的特约稿,评论道“爱因斯坦的革命事业,比之昔日的德国路德之宗教革命,其影响还要重大,这位先生把旧科学的概念一齐推翻。”——选自《文汇报》2006年5月1日
材料二:爱因斯坦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曾两次途径上海,总共停留不到三天时间,但其犀利的眼光对上海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日记中写到“(上海)这个城市表明欧洲人同中国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在上海,欧洲人是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他们好像是受折磨的、鲁钝的、不开化的民族,而同他们国家的伟大文明的过去好像毫无关系。……他们是顽强的民族……也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们被残酷地虐待着,他们所受到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
——选自《文汇报》2006年5月1日
(1)材料一中的“旧科学的概念”、“爱因斯坦的革命事业”分别指什么?(2分)
(2)你认为材料二中的“近年来的革命事件”是指什么?(2分)
(3)为何在爱因斯坦眼中中国人地位如此低?(2分)表达了爱因斯坦的怎样的感情?(1分)
(4)某中学想搞一个《崇尚科学·爱因斯坦与上海》的大型主题活动,你认为应该怎样去搜集资料?(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9分)
乾隆皇帝于四十八年(1783年)写下一首题为“民数谷数”的诗,诗曰:
谷数较于初践祚,增才十分一倍就。
民数增乃二十倍,固幸太平滋生富。
以二十倍食一倍,谷价蛹贵理非谬。
谷贵因之诸物贵,何怪近利居奇售。(注:祚,帝位)
(1)该诗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1分)
(2)乾隆帝看来“谷价蛹贵”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3)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还有哪些?(2分)
(4)试列举康乾时期解决百姓生计问题的主要措施(2分)?有何消极影响?(1分)
(5)如何辩证地认识物价上涨现象?(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