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从而使大量的人口从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迁到河南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从而使大量的人口从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迁到河南一带。 从唐朝开始,我国就有很多人到南洋(东南亚)一带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去到南洋,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积极投入南洋的开发和建设,华侨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由于军阀混战、日本侵略、国共内战,许多人为逃避战乱,背井离乡,出现了“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等习惯性人口迁移特点。从19世纪初到1949年的五十年间,由关内迁到东北的人口就有3000万左右。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农转非”,务工经商的“下海潮”和“打工潮”已成为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倾向。 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特别大。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能直接获得货币收入。目前城市虽然下岗职工多,但他们对从事清洁、泥瓦、家具营建、装卸搬运等脏、累、差的非技术性职业不屑一顾,这就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腾出了就业空间。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势必引起大规模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对我国的户籍制度变迁提出了挑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启明《人口迁移的空间过程及其迁移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农村人口大量迁居城市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述。(7分) |
答案
(1)统治者的政策导向;经济谋生的需要;因战乱而被迫逃难。(3分) (2)评述:在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城市经济活跃的背景下,农村人口迁居城市在给城市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农村劳动力的急剧减少不利于农业的长足发展;城市人口的膨胀也产生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一些严重社会问题。(7分) |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从材料“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从唐朝开始,我国就有很多人到南洋(东南亚)一带谋生”“军阀混战、日本侵略、国共内战,许多人为逃避战乱”中可以得出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特别大”“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势必引起大规模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对我国的户籍制度变迁提出了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答案。 |
举一反三
1992年以前,在中国的思想理论界,很多学者把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每一个动向都视作为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这说明A.中国理论界缺乏对市场经济的概念界定 | B.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面临巨大阻力 | C.计划经济体制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 D.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教训深刻 |
|
20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不仅继续使用粮票,也出现了新发行的的股票(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B.经济管理体制趋向多样化 | C.计划经济的盛行 | D.上海引领经济改革潮流 |
|
有人用***的经典话语来概括改革开放30多年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头巧年的基本特点应该是A.“摸着石头过河” |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
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它们反映了
报刊
| 文章
| 《农村工作通讯》
| 《分田单干必须纠正》
| 《湖南日报》
| 《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新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 《湖北日报》
| (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决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 《大众日报》
| 《不容开历史倒车》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失败 C.改革道路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D.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 |
王圣志在《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只有全村一盘棋,搞现代农业,小岗才能大发展。……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B.集约式的规模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 C.小岗村的合作社是退回到人民公社的老路 | D.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入股符合国家土地政策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