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大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大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大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 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这令世界出现了太空新秩序。他向世界宣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
材料三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
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的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编者选编
请回答:
(1)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在核工业和宇航领域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2)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可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
(1)成就:核工业: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②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③1964年6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④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④1984——1994年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建成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我国军转民、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宇航领域:①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②1975年,中国又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③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④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
(2)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第二,党和政府对发展科技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第三,与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创新精神分不开的。第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3)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材料概括、处理与分析能力。这种题型要细心留意材料中所透露出来的人物、事件等信息,要坚持紧扣材料,论从史出的原则,从材料中提取要点,把它放在跟教材相吻合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归纳。
举一反三
下列发展科学教育的决策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号召“向现代科学进军” ②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③成立中国科学院 ④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
A.③①④②B.③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4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向试验场发的贺电指出:“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材料二 世界主要国家研制核武器的有关资料
  比较项目


 
首次核试验年代
试验
次数
 
备  注
美  国
    1945
1032
 
苏(俄)
    1949
715
 
 英国
    1952
 
不包括1962年以后与美国共同试验次数
法国
    1960
210
 
 中国
    1964
45
 
材料三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物理学理论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爱因斯坦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平民伤亡惨重时,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我国进行核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我国核试验具有哪些特点?
(3)我国是如何利用核能的? 结合材料三说说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后,国家对知识分子的需要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B.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C.知识分子是“向科学进军”的主力军D.发展“两弹一星”的需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材料二】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邓小平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面向”方针和培养“四有新人”的?这样提是基于怎样的前瞻观点?从材料二中可看出中共十四大是怎样实施这一要求的?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教育的投入和成就是什么?
(3)为了“根本大计”,我们对发展中国的教育还应该思考和实践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安徽省濉溪县2009届高三第四次月考29题)(16分)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每一代人都继承了前一代人创造的文化遗产,每一代人又把自己继承和创造的一份文化遗产传给后代,这种薪火相传的过程就构成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拟举办“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请根据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展览一: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
⑴下表是展览中对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人物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7分)
 
中国 孔子
古希腊 苏格拉底
时代特征
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铁农具、牛
耕出现,井田制瓦解;百家争鸣。

思想观点

知识即美德     “认识你自己”
评价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孔子被尊称为圣人。

 
展览二: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存在的对西学的争论:
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已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⑵比较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态度有何不同?(6分)
⑶某中学准备就丙的观点开展一项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确定一个课题。
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
展览结束语: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21世纪是东方的时代”,这是近年颇为鼓舞人心的预言。在21世纪新形势下,“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⑷请根据结束语及以上材料和问题,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谈谈你的看法。(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