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

(15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5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治国能抟(tuán,集聚)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商君书·壹言第八》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
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1)概括材料中商鞅的观点。 (5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商鞅的观点。(10分)
答案

(1)重农重战抑商。赏罚分明、以法治国。 (5分)
(2)重农重战抑商: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推动了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4分)(答出2点即可得4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的增长。(2分) 以法治国、赏罚分明;保障了富国强兵的实现;严刑酷法激化了社会矛盾。(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而贱游学之人也,故民壹务...治国能抟(tuán,集聚)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刑重者,民不敢犯。”即可概括材料中商鞅的观点。
(2)结合材料“...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刑重者,民不敢犯...是一国皆善也”可以得出以法治国、赏罚分明,保障了富国强兵的实现;严刑酷法激化了社会矛盾。结合所学知识,重农重战抑商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推动了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评价材料中商鞅的观点一定要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说明。        
举一反三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C.春秋时期已实行察举制
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

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
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这是李悝“尽地力之教”的目标,也是他的政治纲领。“使农益劝”的办法是计口授田,对每个“农夫”授田一百亩,收入归耕者所有,国家抽十分之一的税。照李悝的计算,当时粮价是每石三十个钱。这十一之税收的是粮食或是钱,材料没有说明,如果是前者,那就是实物地租;如果是后者,那就是货币地租。
材料二 魏文侯问李克(悝)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摘自《魏文侯问李克》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改革产生的影响。(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
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
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领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
A.法家思想B.农耕经济C.中央集权D.轻罪重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