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国民之交敝也,自苛政始。苛政兴,足以病因瘁民,而尚未足以亡……惟是苛政之兴,众论不许,而主张之者,理不胜而求赢于势,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国民之交敝也,自苛政始。苛政兴,足以病因瘁民,而尚未足以亡……惟是苛政之兴,众论不许,而主张之者,理不胜而求赢于势,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国民之交敝也,自苛政始。苛政兴,足以病因瘁民,而尚未足以亡……惟是苛政之兴,众论不许,而主张之者,理不胜而求赢于势,急引与己同者以为援,群小乃起而应之……”
“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宣、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结、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罔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
一一王夫之《宋论》
材料二:荆公变祖法,志岂在荣利。盖本豪杰流,欲创富强治。高可追中商,苏绰乃其次。及思法必行,势须使指臂。群小遂竞进,流毒不可制。推原本其怀,因与权奸异。始知功名心,亦是祸人世。
——赵翼《读史二十一首》
(1)依据材料一,归纳王夫之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观点。(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赵翼的观点。(9分)
答案

(1)王安石变法是苛政;王安石变法引起激烈的党争;王安石变法没有直接导致北宋的灭亡,但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一点2分,共6分)
(2)赵翼观点:王安石变法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是相矛盾的。(3分)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2分)王安石变法主观动机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挽救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并改善百姓生存环境。(2分)但变法最终失败,百姓负担加重,北宋统治危机加深。(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国民之交敝也,自苛政始,王安石变法师苛政;急引与己同者以为援,引起党争;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为宋朝的灭亡埋下祸根。
(2)荆公变祖法,志岂在荣利,盖本豪杰流,欲创富强治,但是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是相矛盾的,赵翼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王安石面对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了改变统治危机,改善土地兼并的现状,变法失败,百姓负担由于变法用人不当而加重,北宋统治危机加深。
举一反三
梁启超的《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其改革措施中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其中涉及的内容有
①青苗法        ②市易法         ③保甲法          ④农田水利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北宋仁宗、神宗年间财政收入来源表,对其解读,合理的是
时间项目
绢帛
五谷
钱币(京师岁入)
宋仁宗时期


3 680万贯
宋仁宗嘉祐某年
276万余匹
1 807万石

宋神宗时期


6 000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
267万余匹
1 788万余石

A.田税(绢帛和五谷)变化不大,说明农民负担没有减轻      
B.钱币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王安石节流措施的有效实施
C.钱币收入大增,说明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积贫局面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今人认为王安石变法作用明显,影响深远,而宋人却对其颇多非议,理学家们对其批评尤为激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专用己意,训释经典,倚威为化,以利为罗。……故五十年间,经术颓靡,日入于暗味、支离,而六经置于空虚无用之地。……轻用已私,纷更法令。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人皆知安石废祖宗法令,而不知其与祖宗之道废之也。”
——(宋)胡宏《五峰集》
材料二 “然其(指王安石)为人,质虽清介而器本偏狭,志虽高远而学实凡近。……今谓安石之学,独有得于刑名度数,而道德性命则为有所不足……夫以佛老之言为妙道,而谓礼法事变为粗迹,此正王氏之深蔽。”
——(宋)朱熹《读两陈谏议遗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中哪些具体措施引起了胡宏的不满?(4分)
(2)据材料二,朱熹从哪些方面对王安石提出了批评?(2分)
(3)据上述材料,胡、朱二人批评王安石变法的相同原因是什么?其目的何在?(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方今州县虽有学,取墙壁具而已,非有教导之官,长育人才之事也。唯太学有教导之官,而亦未尝严英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未尝在于学;学者亦漠然自以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而非己所当知也,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而已……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及其任之以官也,则又悉使置之,而责之以天下之国事。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材料二 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梁启超《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的学校教育存在哪些弊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并分析其意义。(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以夺富民之利……
——苏辙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材料二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材料三 自彼得一世起,俄罗斯把学习西方作为富国强民的惟一出路。但西方的路俄罗斯能否走得通?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俄罗斯人。许多人感到俄罗斯的优越之处正在于东正教与农民村社,正是在这些东西中,隐含着俄罗斯现代化的真实途径。1860年代,由废除农奴制而引发的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摘自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1)据材料一,概括苏辙、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认识,(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不同认识的主要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列宁与钱乘旦关于1861年改革在观点上有何共同点?(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