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
(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4分)
(2)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3分)
(3)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3分)
(4)变法虽败,但我们应赞扬王安石的什么精神?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5分)
答案
(1)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
(2)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
(3)没有区别。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4)精神:我们应该学习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坚定的改革精神。
建议:①改革必须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利益,尤其要关注老百姓的利益。
②改革必须使措施行之有效,得到广泛的拥护和支持;
③改革必须把握好时机,特别要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
④改革中要注意用人得当。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围绕王安石变法措施及评价方面的几段材料,旨在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阅读、比较、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1)要注意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从材料一“盖免役之法…‘而募役必不均矣”和材料二“敛免役钱,得出他们争论的是:应不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说明实行“募役法”的好处是不夺农时,发展农业。材料二“宽富而困贫”,“使民失业”说明“募役法”的危害。(2)要注意分析材料、提炼观点,材料二、材料三都是指出:变法的危害,可知是反对变法;材料三还指出变法对以后历史产生的不良影响,这是其不同点。(3)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从根本上说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的,这和反对派的主张从目的上是一致的。(4)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可以从王安石变法的身上学到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担当的责任感。任何一次办法都会遭到反对势力的阻挠,因此这要求改革者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意志、合理的方法、灵活的手腕等。
点评: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分化事权带来的冗官局面;招募士兵无限度带来的冗兵的局面,从而带来的费用的提高。到了北宋中期,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就是在这中背景下进行的。考试中也往往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目的和影响等。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就是理财上。包括: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但是遭到了大官僚的抵制最终失败。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材料二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
⑴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3分)
⑵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4分)
⑶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能得贤才”,采取了哪些措施? (2分)
⑷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1分)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公元十一世纪早期,如果你是大户官僚,则可能面临 (      )
A.通过“恩荫”获得官职B.越是富裕交纳的免役钱越多
C.按照政府丈量出来的田亩数交税D.单纯享受免税特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民谣,这是因为(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
材料二: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表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3分)
(2)材料二中三朝收支情况有何变化(2分)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对上述社会问题北宋进行了哪两次改革?改革的结果怎样?(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