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二 (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货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反救其乏,则青苗行矣。 ——摘自邓广铭《王安石》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秉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 (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王安石为实现富国目的,还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3)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1分)持这一态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2分) |
答案
(1)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在于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措施。(4分) (2)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4分) (3)态度:否定(或认为变法危害甚重)。原因:站在大地主、官僚立场上。(2分) 看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政治军事实力增强,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其他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2分)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和分析评价改革的能力。王安石变法是今年考试说明中新增的内容,本题主要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实质、影响。回答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 本题难度中等。 |
举一反三
当前我国社会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回顾历史,在下列中国古代历史中体现了“关注民生”政策取向的史实有( ) ①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③北宋王安石变法④清初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摘自《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日和戎,二日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募役),四日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摘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摘自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日:“……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送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摘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完成: (1)北宋“积贫”的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是什么?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改革。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时王安石变法的追随者在其诗中写道: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餮。 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1)材料一中涉及的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所持观点的认识。 (2)1814年,以俄国为首的反法联军打败拿破仑,沙皇以解放者的身份进入巴黎。而40年后,俄国却在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沙皇俄国从令人敬畏的霸主变成了不堪一击的泥足巨人。俄国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材料二 1862年,高杉晋作对中国遭到列强侵略颇有感触,他说:“绝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在于“……既不造能阀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能造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度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3)高杉晋作认为中国衰败的原因有哪些?为避免重蹈覆辙,日本后来采取了怎样的针对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通过上述看似时间和地域上毫无联系的改革,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共性认识? |
王安石曾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与唐朝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 B.限制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 | C.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 | D.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王安石说:“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者致不如古”。 ——《宋史·选举制》 材料2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伤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可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徒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3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4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股者,对偶之名也。……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庆举之文矣。 ——顾炎武《日知录》 回答:(1)根据材料1、2判断,王安石认为当时的科举和学校存在哪些问题?王安石是怎样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的? (2)根据材料3、4,顾炎武思想主张与王安石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3)就宋明科举与教育的实际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