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工业革命的冲击,俄日均选择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的根本原因是两国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C.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D.缺乏民主传统

面对工业革命的冲击,俄日均选择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的根本原因是两国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C.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D.缺乏民主传统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面对工业革命的冲击,俄日均选择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的根本原因是两国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D.缺乏民主传统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俄国和日本都进行了改革,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由政府主导的,归根到底是这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力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故选A。BC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D项错误,主要原因是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评:1861年改革是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改革,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民获得一份土地的同时,也被剥夺的一干二净,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逐渐走向了扩张之路。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于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俄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它们还有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有何矛盾之处?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4分)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暂时义务农”与“完全自由的农民”权利有何区别?(2分)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2分)
(4)依据材料四推断农奴与地主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分)
(5)材料四反映出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什么?(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61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1861年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4分)它对俄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材料二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面对日本提出的苛刻要求,清廷难以接受。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竭力申说”,试图降低日方的过分要求,日方对此不予理睬。4月10日,日本提出最后修正案。李鸿章本想在最后关头使谈判有所转机,没想到,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一开始便以不容置辩的语气恫吓他:“但有允、不允而已。”最后,更以战争再起和进攻北京相威胁。一度拒绝签约的光绪帝最终无可奈何地在条约文本上盖了玺印,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维基百科
材料三 变政全在定典章宪法,日本如此成效大著,中国今欲大改法度,可采而用之。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维新变法的影响。(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为2011年俄罗斯发行的“斩断身上的锁链”纪念金币。此处的“锁链”是指
A.沙皇专制度B.农奴制度
C.“村社”制度D.黑人奴隶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眸
1861年改革保留大量的农 奴制残余,农村中村社对农民 的控制依然严密。1905年革命 后,俄国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 有制的要求日益强烈,农民暴 动不断。为此,俄国首相斯托 雷平(1906 -1911年在任)制 定了新的土地政策。
1906年11月22日,俄国 颁布法令,准许农民退出村社。
每个农民可以取得村社的份地作为私产,并允许出卖。村社拨给退社农民的土地必须在一个地段 内,使之可以成为独立田庄或独家农场。政府通过农民银行贷款给富裕农民,作为其购买土地和 建立农场之用。但条件是不准许没收贵族庄园……。
1906-1915年,有200余万户农民退出村社。其中大多数退社贫苦农民由于缺乏农具和资 金,不得不把土地以低价出卖给富农。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前夕俄国社会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中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内容,此次改革是什么性质?主要保护了哪些阶层的 既得利益?简要阐述斯托雷平改革的影响。(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材料二   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材料三  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9分)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