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戊戌变法比较,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显著背景是A.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B.自上而下实行经济改革C.封建专制统治比较薄弱D.农民阶级支持全面改革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与戊戌变法比较,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显著背景是A.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 | B.自上而下实行经济改革 | C.封建专制统治比较薄弱 | D.农民阶级支持全面改革 |
|
答案
C |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背景,其中根据所学B不是背景,D表述错误,资产阶级的运动不能是取得农民阶级的全面支持,二者运动都受外来影响,但是决定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内因,即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比较薄弱 ,中国的封建统治深厚,故选择C项,排除A项。 |
举一反三
(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98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日本新***(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一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6分) (3)指出材料二中“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局限性,并举一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6分) (4)材料三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8分) |
日本明治维新运动推翻了德川幕府,还政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进行了改革,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和西方化。促使日本明治维新明显好转的根本原因是A.人民的反抗斗争 | B.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 |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 D.幕府封建统治的危机 |
|
有人说:“日本近百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同时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为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上富强 |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上战争 |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上战争 |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上富强 |
|
“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第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 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 C.推行“殖产兴业”政策 | D.改革土地制度,确立土地私有 |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兹以御誓文(即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为目标,制订国是,建立制度法规……二、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即中央政府,非指官职),以除政令分歧之弊……四、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十一、各府、各藩、各县所颁政令亦应以御誓文为原则…… ——日本《维新政体书》 材料二 第一条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第五条 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第十九条 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官及其公务。 ——《日本帝国宪法》 材料三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四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日本政体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根据材料指出其具体表现。(4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在任用官员的原则上有何不同?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6分) (3)材料三中康有为对改革进程的估计是什么?对改革之后的中国状况,材料四中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的?结合这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康梁维新之路不能拯救中国的根本原因。(5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