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

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

题型:辽宁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审,则上尊而下不侵……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制定宪法与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的理由是相同的。因为人们始终在求索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因为凡是权利,就应当人人共享,否则就不能算是权利。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者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
(1)依据材料一,比较韩非子和西塞罗对法治的看法有何不同?两者的主张对后世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无论国家采取什么形式,统治者应该以正式公布的和被接受的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和未定的决议来进行统治。”“政府的权力不可能是无限的,它不可存在一个人手中;立法权和执行权该由不同的人员行使,法官应该独立”“而且行政受法律的约束”。“处在政府之下的人们的自由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准绳,这种规则为社会的一切成员所共同遵守” 。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政府论》
“我国乃系老专制国,完全为人治人力”,“民主政治赖以维系不敝者,其根本存于法律……,,“凡属国人咸属平等”, “何谓五权分立?盖除立法、司法、行政外,加入了弹劾、考试二种是已。”“司法为独立机关”。  ——《孙中山: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开创者》
(2)依据材料二,概括洛克和孙中山法治思想的相同点。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法制建设的成就。并分析近代西方确立典型的法治社会的主要原因。
                                                                                                                                                                
答案
(1)韩非子:认为法律应由君主制定,并成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法治的核心是“刑罚”。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西塞罗:认为法治与人治同样重要;制定法律能更好地保障人们的权利,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2)相同点:推崇法治,避免人治的不足,反对个人专制;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应分立,实行权力制衡;人的自由应以法律作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应当遵守法律。内在联系:孙中山的法治思想继承并发展了近代西欧启蒙思想家的民主法治思想。
(3)成就: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原因:古希腊、罗马就具有人文主义与法制文明的传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要求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不断推动及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需要;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弘扬个性,追求民主、自由、平等,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长期致力于法制建设实践探索的结果。
举一反三
孙中山认为:“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对此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①受到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    ②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③认为可以吸收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有益因素    ④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题型:湖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 
请回答: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这场“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天津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民国初年,孙中山针对民众出现的放弃理想社会的思想,为革命建设事业提出了新的思维方式是[     ]
A、“知易行难”学说   
B、“知难行易”学说 
C、“三民主义” 
D、“三大政策”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的这段论述突出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孙中山认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三大政策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