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头市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模拟考试,历史,28)阅读下列材料: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

(广东汕头市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模拟考试,历史,28)阅读下列材料: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广东汕头市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模拟考试,历史,28)阅读下列材料: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完成:
(1)材料中“第二次失败”和“‘自强’运动”分别指什么?
(2)材料中“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你是否同意作者“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败;洋务运动。
(2)思想:出现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民主和科学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等。
制度:①维新变法运动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②辛亥革命最终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3)该问按层次给分。(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
同意:(说明:在回答“理由”时,按以下两个层次给分)
第一个层次:只是简单说明洋务运动并没有实现求强求富的目标。
第二个层次:创造性地回答闻题。   
例如: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但无法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传播,中国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兴起,清朝统治被推翻,传统的儒家文明也受到极大冲击。(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不同意:(说明:在回答“理由”时,按以下两个层次给分)
第一个层次:只是简单说明西方科学能够维护中国的儒家文明。
第二个层次;创造性地回答问题。
例如: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中国近代工业起步,为儒家文明的新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
第(1)(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问属于开放题目,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洋务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不同影响,注意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举一反三

19世纪末,“天择~物竞”“竞存”和“淘汰”等词汇常见于报端,这些词汇被人们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是
A.进化论已被中国民众普通接受B.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C.维新运动成为时代潮流D.严复是读书人心目中的楷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主要的教育贡献是
A.探索研究教育理论
B.主张“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目标
C.推行城市平民教育
D.提倡乡村教育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王道政治使大原。”-------陈独秀
(1)“三纲之说”和“王道政治”具体指什么而言?(2分)结合时代背景,可以推测出陈独秀对儒学持何种态度?(1分)请说明你的理由(1分)。
材料二:惟自共和以来,百神废祀,乃至上帝不报本,孔子停丁祭。天坛鞠为茂草,文庙付之榛荆。……礼坏乐崩……呜呼,中国数千年以来未闻有此大变也。
——康有为
(2)近代“共和”是什么时候开始的?(1分)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1分)该文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心情?(1分)
材料三:“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陈独秀
(3)“维新”和“帝制”分别是指什么?(1分)从材料可以看出陈独秀在思索什么? (1分)有何行动?(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09年1月上海市虹口区高三调研33题)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近代出国留学的浪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学生赴美留学。其中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在120名学生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部分)
阶段
留学方向和群体
人数
留学生代表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
留美幼童学生群
1872年起4批共120人
唐绍仪、詹天佑等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
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
严复、马建忠等
甲午战争到民初:
觉醒、救亡、革命阶段
涌向日本的留学群
推算当在22 000人以上
宋教仁、蒋介石、鲁迅、陈独秀等
留学欧美学生群
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
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问题(10分)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次留学活动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留学生留学的主要地区有何变化?(2分)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留学活动的积极影响。(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09年1月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期终测评35题)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近代百年的上海史,就是一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缩影。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⑴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企业在上海云集。图一是1865年英国人佛南创办的耶松船厂,图二是1865年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图三是1863年一位商人创办的洪盛机器碾米厂。请分别写出这三个企业的性质。(3分)简要分析这些不同性质的企业在此时此地云集的社会原因?(3分) 
⑵有人在编辑《上海思想、政治史》时,制作了许多资料卡片。并且提炼了该书主题:“上海在近代是中国先进思想产生与传播中心,也是革命风暴中心。”请按照这一主题思想,完成以下两张资料卡片,每张卡片填写一个历史事件,条目名称自定,简介限60字以内。(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