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日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日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日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日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日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日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日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拿破仑法典》
材料四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
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五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该法典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纳材料四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五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主要内容: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本质特征: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内容:①加强市场管理;②实行“海禁”。影响:①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②实施“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3)原则: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保护私有财产;③契约具有法律效力。影响:①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②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经典;③对世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4)立法特点:①经济立法及领域较为广泛;②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③将西方有关法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5)历史教训:“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表现:①提出新时期法制建设方针;②1982年修改宪法;③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④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
举一反三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六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天津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年阿官民比例1:2.05万,官员少而精,投入少,产出多。在机构协调方面,唐代为解决三省之间因为纷争而引起的事久不绝,特将门下省的议事机构政事堂作为协调三省的部门。政事堂制度建立后,皇帝的命令也必须经政事堂宰相们议决、通过、加印方能生效,皇帝不经政事堂而直接法令,是违制行为,下属机构有权不承认、不执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帝因独断专政而作出错误决策。它的出现,既保证了决策的准确性,又避免扯皮、冲突现象的发生……——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1934年12月1日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行政效率研究会正式成立,旨在增进中央及地方的行政效率,该会正式成立后,工作积极进行,范围逐渐扩大,引起各界的关注,舆论界对其多予肯定并寄以厚望。……行政效率研究会通过调查研究,就中央及地方行政组织及其运作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提出改善的途径与方法,供有关当局参考,如果国民党的领袖人物和国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能够择善而从,当可推动当时的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在国民党派系纷争、人治高于法治的情况下,即使从纯技术层面来进行行政改革仍不可避免触动某些利益群体而招致重重阻碍,敷衍塞责、徒托空言的现象比比皆是。行政效率与政制关系密切,而政制的改革必然牵涉党派与政争,尤为重要的是,在忽视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前提下,一味追求行政效率的提高,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这大概正是南京国民政房虽倡导行政效率运动仍不免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孙宏云《行政效率研究会与抗战前的行政效率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倡导的行政效率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唐太宗说:“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尽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它的主要思想是:[     ]
A.充分发挥中央各级机构的作用,完善制度
B.善于用人,知人善用
C.以严法治天下,赏罚分明
D.由宰相统领百官,皇帝无为而治
题型:广西自治区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在评论唐太宗

[     ]

A.推行民族团结的政策
B.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C.完善科举制
D.制定《唐律》
题型:北京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罕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嘹望新闻周刊》
材料二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材料三 清朝前期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包南海诸岛。——《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列举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帝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