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为铁路之邦,则全国四通八迭,流行无滞;无铁路之国,动辄掣肘,比之瘫痪不仁。地球各邦今已视铁路为命脉矣。——孙中山1894年6月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为铁路之邦,则全国四通八迭,流行无滞;无铁路之国,动辄掣肘,比之瘫痪不仁。地球各邦今已视铁路为命脉矣。 ——孙中山1894年6月《上李鸿章书》 材料二 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弟刻欲舍政事,而专心致志于铁路之建筑。于十年之中,筑二十万里之线,纵横于五大部之间。 ——1912年8月13日孙中山写给宋教仁的信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孙中山关于铁路建设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舍政事,而专心致志于铁路之建筑”的政治、经济背景。(8分) (2)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谋划之“计划”有无实现?这一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状?(8分) |
答案
(1)观点:铁路交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建设铁路,促进社会发展。(4分) 背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或民国建立后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上台);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4分) (2)结果:没有实现。(2分) 现状: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割据混战,局势动荡不安;孙中山继续革命,致力于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6分) |
解析
试题分析: (1)材料一“四通八迭,流行无滞”体现出铁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材料二“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体现出促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的作用。“孙中山‘舍政事,而专心致志于铁路之建筑’”的背景可结合材料出处所反映的时间信息去思考。 (2)本小题主要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孙中山的铁路计划没有实现,经济问题没有解决,反映的是政治问题,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割据混战,局势动荡不安,失去了经济建设的政治保障;孙中山继续革命,致力于维护民主共和的斗,最终不得不放弃铁路计划。 |
举一反三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使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 ——张之洞《劝学篇》 (1898年) 材料二 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张之洞致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的信(1901年)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张之洞政治主张的变化。(9分) (2)分析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6分)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下令剪辫子,形成一股强大的剪辫运动的社会潮流,被人们称为“辫子革命”。首先在军、警、政、学等界基本上实行了剪辫,有的地方群众也形成了大规模的剪辫运动……各地出现了一系列强制剪辫及因此而起的冲突,……到1917年,“民国成立,于今六载,南方人民久已将辫发剪除净绝,间有垂乘拖豚尾者,亦千百人中之一、二耳。” ——摘自《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 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圆柱形红色礼拜帽是神圣的宗教和帝国的象征。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凯末尔担任总统,选择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推行改革,但遇到巨大阻力。1925年凯末尔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改戴欧式礼帽。但这一禁令受到广泛抵制,随后政府规定戴土耳其礼拜帽有罪。此举引起强烈不满,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公开抗议和***乱,但均被凯末尔镇压,有些人被处以绞刑。经过凯末尔政府一段时期的强力推行,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欧式礼帽,从而告别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 ——摘编自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思想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凯末尔政府禁戴旧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运动的相同点。谈谈社会习俗改革在政治方面的意义。(11分)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历史铭记着这样一个镜头(见下图):一位瘦小纤弱的老者,身披印度卡迪土布,赤脚拖鞋,缓缓走向海边,弯身蹲下,然后抓起一小把海盐。这个“食盐进军”运动中的经典镜头曾令无数世人为之震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两个月里,甘地绞尽脑汁。最终他把目标锁定在打破政府对食盐的垄断权上……许多人包括甘地的战友们对此表示怀疑,认为目标太有限了,难以发动广大的民众……但甘地坚持他的主意。1930年3月12日,甘地率领着78名学员向海滨小镇丹地进军……4月6日抵达丹地时,这支队伍已经是上千人之众了。 ——章文《甘地传》 材料二 甘地走进海水里,捡起了一小撮被海水冲到岸上的盐。他违反了盐法。这个消息被几十名记者报道着,传播到整个印度,传播到全世界。一夜间,全印度的人都被唤起。几千人、几万人,都赶往印度绵延的海岸。人们前来采盐,故意触犯盐法。在大城市不断有大规模的示威。没过多久,示威的形式增多起来,特别在抵制英国货方面,国大党发起了大规模的活动。 ——威廉·夏伊勒《甘地的武器》 材料三 其(指甘地)所倡主义,英人谓为破坏,但于今日竞争之世界,苟或万众一心,即不合作,而又无所抵抗,自能战胜武力也。学者尝认为其为极大贡献焉。 ——陈恭禄《印度通史大纲》1928年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甘地领导“食盐进军”运动的目的。(3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促成“食盐进军”运动影响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3分) (3)据材料三,指出“甘地主义”的实践,并概括其历史影响。(4分) |
1918年,桂、滇各系地方军阀控制广州的非常国会,改组护法政府,孙中山被架空。1922年,陈炯明炮击总统府后,孙中山化装离粤,开始考虑与共产党合作的可能。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思想转变A.是国民大革命发展的结果 | B.有利于三民主义产生 | C.源于曲折的革命经验总结 | D.促进了共产主义思想传播 |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凯末尔改革大事年表
年代
| 事件
| 1922年11月
| 大国民议会宣布废除素丹(君主)制
| 1923年10月
| 宣告土耳其为共和国
| 1925年11月
| 议会通过法令,号召全国采用礼帽和便帽,废除男士戴费兹帽,妇女戴面纱和头巾的旧习
| 1926年
| 大国民议会颁布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院组织法、商法、律师法等,不久又宣布废除各级宗教法官
| 1928年8月
| 宣布采用拉丁字母以取代阿拉伯字母
| 1933—1937年
| 实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 1934年6月
| 大国民议会通过采用姓氏的决定,改变土耳其人以往有名无姓的习惯。同时取消象征封建等级的旧称号和头衔(如帕沙),而代之以贝依(先生)、贝扬(女士)等新称呼。凯未尔带头放弃过去头衔,接受大国民议会授予他的姓——阿塔图尔克(ataturk,土耳其之父)
| ——摘编自毕健康《凯末尔世俗主义改革之反思》等 材料二 至1938年11月10日凯末尔去世时,新土耳其已经确立。诚然,这种“新”仅具有广度而不具有深度。农民构成了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当中大部分人仍墨守其古老的穆斯林的思想和习惯。但另一方面,统治这个国家的新的杰出人物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方面已欧化。许多农民也已大大改变,同政府建立了过去几个世纪中从未有过的友好关系。土耳其较之其他穆斯林国家,已在一个大得多的程度上成为钒末尔所设计的“现代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改革的主要内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凯末尔改革的作用。(6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