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题文】“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大运河D.赵州桥
答案
【答案】A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2000多年这一时间可以排除隋朝时期大运河与赵州桥。位于四川成都平原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A项符合题意,排除位于关中地区的郑国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水利的兴修
举一反三
【题文】(18分)(1)我国传统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把莲花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连年有余”,把麦穗与花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为“岁岁平安”等。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任选三幅图分别用四字词组概括每幅图的寓意。 (6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2)小农经济背景下,反映 “吉祥”内容的词句非常丰富,试举两例。(比如:瑞雪兆丰年。每条2分,共4分)
(3)简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6分)
(4)如何看待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祈求吉祥的现象?(2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铁犁牛耕
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广东地区在唐朝时“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清朝前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 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C.经济作物的种植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下图所示模型为农业灌溉工具,其最早出现于
A.秦汉时期B.曹魏时期
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14分)在传统社会中,自耕农(注:指自己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是社会的基础,他们的生存状况,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国家历来关注自耕农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统治者长治久安的良策,当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历代统治者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出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摘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9.
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相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极荒活民书》
请回答:
(1)自耕农阶层在中国最终形成于什么时期,它是谁直接剥削的对象。 (4分)
(2)根据材料一分析国家为什么要关注自耕农的存在? (2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古代社会中有利和不利于自耕农生存的因素。(4分)
(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耕农经济的结束成为必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英国结束自耕农经济所采取的措施和影响。(4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