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用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满山遍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用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满山遍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用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满山遍野,愈种愈多。……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富商大贾,历次亏折,裹足不前。……而乡僻愚民,犹剔壤挖岩,等良田于硗确(把良田看作是坚硬贫瘠的土地),置耕织为缓图,逆料数年后,工本徒抛,衣食无着,势将坐困。……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民心颇知改悔。
——(清)卞宝第《卞制军政书》
(1)据材料,指出农民种茶态度的变化,(6分)
(2)分别分析农民前后两种态度的原因。(9分)
答案
【答案】
(1)变化:从通商之初争相种茶到后悔种茶。(6分)
(2)前者原因:(1)五口通商(卷入世界市场);(2)种茶获利多。(4分)后者原因:(1)国际市场竞争加剧;(2)信息不畅,盲目扩大生产。(5分)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的描述,知道武夷山的茶农开始“争相慕效”,后来“民心颇知改悔”容易归纳农民种茶态度的变化,可以表述为从通商之初争相种茶到后悔种茶;
(2)本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前者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即列强入侵,通商口岸增多,茶叶大量出口来归纳答案,后者原因要结合材料“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来归纳答案。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解体  
举一反三
【题文】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未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其反应的直接思想是:
A.重农抑商B.富国强兵
C.稳定社会秩序D.维护地主利益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C.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D.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导致陶煦形成这一观念的主要根源应该是
A.重农抑商政策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C.商品经济的繁荣D.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②④③①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D.④①②③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二 (明)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例如,一船灯草、笤帚,只值一两多银子,而货物税和船税却要三四两银子,小商人只得弃船而逃,或焚货而去。
——《华夏货殖五千年》
材料三  顺治末年(1660年左右),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庄(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2分)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1分)材料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政策?(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1分)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4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