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

【题文】《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这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B.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
C.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D.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
答案
【答案】D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只是反映了曹魏时期战乱多,大量的人才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不知所去,在这种情况之下才推行了九品中正制,所以本题的材料实质上是在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举一反三
【题文】陆游在《岁暮感怀》一诗中写道:“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人材兼南北,议论忘彼此。谁令各植党,更仆而迭起。中更夷狄祸(金灭北宋),此风犹未已……”该诗旨在抨击两宋时期
A.政有夷狄之风B.淳朴民风败坏
C.官吏贿赂盛行D.官场党同伐异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D.提高了官员素质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司马光说:“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此后宋代北方诸路与东南诸路分别考试。由此我们可以得知
A.古代一直按人口比例取士B.北宋经济和文化重心相分离
C.南北分路科考相对公平D.司马光废止了王安石教育改革措施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原创】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西周地方实行的是分封制②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③“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是因为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④汉代实行分封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改编】(12分)制度建设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 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奂……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予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予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材料四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舰这一困局的?(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2分)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