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史实是A.实行刺史制度B.废分封,行县制 C.废丞相,设内阁D.推行行省制度

【题文】“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史实是A.实行刺史制度B.废分封,行县制 C.废丞相,设内阁D.推行行省制度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史实是
A.实行刺史制度B.废分封,行县制
C.废丞相,设内阁D.推行行省制度
答案
【答案】C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事在四方”,是指立法大权归统一的中央政府掌握,这表明诸侯分权的政治局面即将结束,郡县制将要完全取代分封制。“圣人执要”,是指中央政府的权力最后决定权在皇帝手中,即实行君主专制独裁。这种加强君权的主张,适合当时即将出现的封建大统一的要求,它自然会受到秦始皇和后来封建帝王的欢迎。天下四方有事件发生,而要害在中央之地。圣人(非孔子)把持着要害之所,四方的诸侯都会来朝拜。由此可知材料讲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A、B、D都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C选项讲的是王权与相权的矛盾,所以答案选C,排除A、B、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
举一反三
【题文】《前唐书》百官志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后,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①宰相分管事务较多 ②宰相不被重视③实行宰相集体负责制 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这些说明:
A.唐太宗从善如流有良好的帝王素质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
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D.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我国古代某种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该制度是
A.征辟察举制B.科举制度
C.三省六部制D.郡县制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薄书期会,则在有司:至于议有系于郡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材料反映了该朝代
A.中书、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B.中枢部门根据行政的程序环节分工设立
C.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D.三司、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朱熹认为,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比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体现了朱熹
A.反对君主制度B.反对君主独裁
C.主张加强君主专制D.主张尊君卑臣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