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在唐初,宰相有两类。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省仆射为当然宰相,如果所设之职全部有人担任,共六人。此外,其他高级大臣、在战时偶尔还有突出的将领,也可能任特任

【题文】在唐初,宰相有两类。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省仆射为当然宰相,如果所设之职全部有人担任,共六人。此外,其他高级大臣、在战时偶尔还有突出的将领,也可能任特任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在唐初,宰相有两类。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省仆射为当然宰相,如果所设之职全部有人担任,共六人。此外,其他高级大臣、在战时偶尔还有突出的将领,也可能任特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韦后当权的短暂时期,同时任职的宰相人数不少于17人。……713年玄宗总揽政务后人数又从四人进一步减到二人。唐朝宰相人数的这种变化是为了
A.有效处理政务B.维护朝政稳定C.削弱宰相权力D.增加决策科学
答案
【答案】A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唐代的时候,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长官同为宰相,人数时有变化,正如材料所描述的那样。这种体制,有利于官员之间相互监督,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故应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举一反三
【题文】(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纂《续通典》则明确地 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又说“方今郡县之弊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若益趋于乱也。”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经总结说:“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发展趋势(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6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以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6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某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的某项制度时查阅到一部文献名为《钦定台规》,其部分目录见右图。该学者研究倾向最可能是
A.分封制度B.郡县制度
C.监察制度D.宗法制度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社会流动主要指个人跨越阶层边界的过程,即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过程,或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下列现象中均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①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                 ②从重农抑商到“海禁”
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④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当时的保守势力强大
C.孝文帝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中外文化源远流长。下列人物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生活在唐朝的是
①张骞  ②玄奘  ③鉴真  ④郑和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