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20分)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题文】(20分)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20分)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  19世纪英国政治改革运动中激进的社会改良主义者密尔认为在现代条件下,“理想上最好的政体是代议民主制,在此制度下人民通过由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最后的控制权(受控精英民主制度)。”与直接民主相比它有很多优越性,起码在处理多数与少数、民主与平等、民主与自由、公共事务与个人自由、精英与大众等各个关系上更为理性和科学。
——谢海霞《代议制民主:找回人类应有的话语权》
材料四  “而这个政府则应当按工人代表苏维埃的方式组织起来”。
“苏维埃不仅把立法权和对执行法律的监督权集中在自己的手里,而且通过苏维埃全体委员把直接执行法律的职能集中在自己的手里,以便逐步过渡到全体劳动居民人人履行立法和管理国家的职能。”
——摘自《列宁选集》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4分)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分)
(2)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扼要说明近代英国在代议民主制的框架下权力中心的变化,归纳这一“最好的政体”的基本特点。(8分)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维埃俄国政体的特点。(4分)
答案
【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2分) 唐朝:三省六部制。(2分) 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分)清朝设军机处。(1分)
(2)特点: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2分)
(3)变化:一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二是责任制内阁出现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4分)
特点:民主选举,间接民主;体现主权在民和分权制衡原则;体现议会至上原则;政党政治;政治理性与科学性。(4分,答出两点即可)
(4)代表由人民民主选出。
立法权与行政权力统一。(政府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4分)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可以结合所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完善,总结答案;依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唐朝时期进行了完善,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根据“政府是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可知第一小问考查的是明清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依据所学知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使皇权空前加强;清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 材料二中“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全体公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力,体现雅典民主政治主权在民的特点,
(3) 材料三“理想上最好的政体是代议民主制”,英国通过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18世纪责任制内阁形成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内阁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4)从材料“这个政府则应当按工人代表苏维埃的方式组织起来”可以看出代表是有选举产生;从材料“通过苏维埃全体委员把直接执行法律的职能集中在自己的手里,以便逐步过渡到全体劳动居民人人履行立法和管理国家的职能”可以看出立法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措施
举一反三
【题文】张居正为明代内阁首辅,权倾一时,但在处理与内朝宦官冯保的关系方面仍是对冯曲意奉承,先后送礼达数百万两白银。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   )
A.内阁已经掌握国家决策大权B.六部是内阁的下属机构
C.君主利用宦官加强封建专制D.内阁首辅相当于政府的宰相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朱元璋未称帝时就认为元朝“以宽纵失天下”,“(治国)首在正纲纪。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动。今将相大臣,宜以为鉴,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取充位而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打击贪腐,整顿吏治B.废除丞相,直辖六部
C.设大学士,以备顾问D.广开言路,体察民情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明儒之学用以应事,清儒之学用以保身;明儒直而愚,清儒智而谲;明儒尊而乔,清儒弃而湿。……才智之士惮于文网、迫于饥寒,全身畏害之不暇,而用世之念汨于无形,加以廉耻道丧,清议荡然,流俗沈昏,无复崇儒重道,以爵位之尊卑,判己身之荣辱。”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清儒之学的转变
B.清儒之学的转变深受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影响了清儒之学的转变
D.清儒之学的转变为道光年间新思潮萌发奠定基础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15分)材料一 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基础上推行了“考成法”,内容: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帐薄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薄,一本送六科,一本送内阁。其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逐月检查。六科根据帐薄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帐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致理之要,无逾于此”。
——摘编白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
材料二 “江陵立考成法,以为制治之本。向者因循玩憩,至是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焉。江陵志在富强,当积弛之后,钱谷阴耗不可问,力振其弊,务责实效,中外凛凛,毋敢以虚文支塞。行之十年,太仓之积,足备数载”。
——摘编自炎迁《国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和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6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登基仅一个月,雍正即敕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凡有亏空,无论已经参出及未经参出者,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定行从重治罪 。”很快,中央成立了专门负责清查的机构——会考府。雍正派他最信任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主管,告诫他要认真办理,“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出。”对查出的贪官,雍正给予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为了使赃官无处遁藏,雍正常常采用抄家的办法, 让贪官退出赃银,归还国库,为避免贪官转移和隐匿赃物,往往对官衙和原籍宅第同时抄检 。对已经离任的官吏,一样清查到底。在打击贪官污吏的同时,雍正极力提倡官吏廉洁奉公的德行操守,戒饬官吏要“以循良为楷模,以贪墨为鉴戒”,提出“操守清廉乃居官之大本。”对操守廉洁,秉公执政的官员予以提拔和重用。此外,他通过广布耳目、扩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他的这些措施相互补充,切中时弊,收到良好效果。故雍正一朝,吏治相对清廉 ,向来为史家所称道。
——摘编自黄云《简评雍正的吏治整顿》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吏治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吏治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对当今廉政建设的启示。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