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下图,回答问题:(1)若用图1所示的显微镜进一步放大观察图2中的d细胞,需要将玻片向______方移动,移动________(填序号),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1)若用图1所示的显微镜进一步放大观察图2中的d细胞,需要将玻片向______方移动,移动________(填序号),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题型:江苏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若用图1所示的显微镜进一步放大观察图2中的d细胞,需要将玻片向______方移动,移动________(填序号),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若要进行染色体计数,应选用图2中的_________细胞。
(3)图3中c过程的实质是_______。形成的D细胞将在________中发育成为T淋巴细胞。
(4)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E细胞,则发现对Na+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是_______。
(5)科学家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E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的过程,将3H标记的氨基酸注射到细胞内,发现带有3H的物质依次出现在_______细胞器中。
答案
(1)左下;③
(2)b
(3)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胸腺
(4)破坏(或抑制)了运输Na+的载体(活性)
(5)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举一反三
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甲~戊五位同学在剪取洋葱根尖后,(洋葱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6条),立即进行的操作步骤如下,请回答:
(1)甲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请从下列序号选择)
A.染色体未着上颜色,无法看清
B.细胞重叠,看不到染色体
C.染色体着上颜色,清晰可见
D.染色体着色很浅,模糊不清
(2)丁同学在进行上述步骤后,直接在高倍镜下观察,长时间未找到有丝分裂的细胞,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
(3)戊同学观察到了许多呈长方形的细胞,但未找到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4)经教师纠正后,丁同学在视野中找到了有关细胞有丝分裂图像,但丁同学所看到的细胞图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你认为他应如何正确移动装片__________。
(5)甲观察到个别细胞的染色体数比大多数细胞多一倍,则说明他看到的那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_______期,细胞中有DNA分子_______个,染色单体________个。
(6)请据题画出洋葱根尖的一个细胞在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含量变化曲线图。 (纵坐标为细胞中染色体含量,横坐标为细胞周期)
题型:安徽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过程,正确的步骤是 [     ]
A.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B.染色→漂洗→解离→制片
C.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D.漂洗→染色→解离→制片
题型:福建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解离的目的是将组织细胞***死,以利于固定细胞的形态②漂洗的目的是为了洗去根尖上的酸,避免与碱性染料发生中和③用龙胆紫染色是为了将染色体染成紫色④压片可将根尖细胞压成单层,使之不互相重叠⑤高倍镜下视野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少⑥当看到一前期细胞时,要注意观察到它如何进入到中期、后期、末期的过程,以理解从中期到末期发生的变化。 [     ]
A.①②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⑥
题型:广东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取洋葱根尖临时装片,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末几个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应选一个处于间期的细胞,持续观察它从间期到末期的全过程
B.如果在低倍镜下看不到细胞,可改用高倍镜继续寻找
C.如果视野过暗可调节光圈和反光镜增加视野的亮度
D.如果在一个视野中不能看全各个时期,可移动装片从周围细胞中寻找
题型:广东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后,以下是某小组的“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
(一)解离:剪取洋葱根尖2~3mm,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体积比为1:1)的培养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二)染色:把根尖放在盛有0.01g/mL二苯胺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三)漂洗:将根尖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漂洗约10min。
(四)制片: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将根尖放在中央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直接盖上载玻片用拇指轻轻按压,这样可使细胞分散开。请指出“实验报告”中的3处错误并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