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日凌晨2时17分,“嫦娥三号”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经过一系列的调控和变轨,“嫦娥三号”最终顺利降落在月球表面,如图所示.“嫦

2013年12月2日凌晨2时17分,“嫦娥三号”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经过一系列的调控和变轨,“嫦娥三号”最终顺利降落在月球表面,如图所示.“嫦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13年12月2日凌晨2时17分,“嫦娥三号”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经过一系列的调控和变轨,“嫦娥三号”最终顺利降落在月球表面,如图所示.“嫦娥三号”在地月转移轨道调整后进入环月圆形轨道,进一步调整后进入环月椭圆轨道,有关“嫦娥三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飞船在环绕月球的椭圆轨道上时B处的加速度等于在圆轨道上时B处的加速度
B.在地球上的发射速度一定大于第二宇宙速度
C.从轨道上近月点C飞行到月面着陆点D,飞船最后着落过程处于超重状态
D.飞船在环绕月球的圆轨道上B处须点火减速才能进入椭圆轨道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 船在环绕月球的椭圆轨道上时B处与在圆轨道上时B处离月球的距离相等,所以加速度相等,故A正确;嫦娥三号发射出去后绕地球做椭圆运动,没有离开地球束缚,故嫦娥三号的发射速度大于7.9km/s,小于11.2km/s,故B错误;从轨道上近月点C飞行到月面着陆点D,飞船最后着落过程是一个减速下降的过程,处于超重状态,故C正确;飞船在B点处点火时,是通过向行进方向喷火,做减速运动,向心进入椭圆轨道,所以飞船在环绕月球的圆轨道上B处须点火减速才能进入椭圆轨道,故D正确。
举一反三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常将未知现象同已知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其共同点,进一步推测未知现象的特性和规律。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在研究异种电荷的吸引力问题时,曾将扭秤的振动周期与电荷间距离的关系类比单摆的振动周期与摆球到地心距离的关系。已知单摆摆长为l,引力常量为G,地球质量为M,摆球到地心的距离为r,则单摆振动周期T与距离r的关系式为(     )
A.B.
C.D.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分)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与地上物体运动规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1)用弹簧秤称量一个相对于地球静止的小物体的重量,随称量位置的变化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已知地球的质量为M,自转周期为T,引力常量为G。将地球看作是半径为R,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不考虑空气的影响。设在地球北极地面称量时,弹簧秤的读数是F0
a.若在北极上空h处称量,弹簧秤的读数为F1,求比值F1/F0的表达式(并就的情形算出具体数值,(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b.若在赤道地面处称量,弹簧秤的读数为F2,求比值F2/F0的表达式
(2)设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半径为r,太阳的半径为RS,地球的半径为R,三者均减小为现在的1.0%,太阳和地球的密度均匀且不变,仅考虑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现实地球的1年为标准,计算“设想地球”的一年将变为多长?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已知地球的自转周期和半径分别为T和R,地球同步卫星A的圆轨道半径为h。卫星B沿半径为r(r<h)的圆轨道在地球赤道的正上方运行,其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求:
(1)卫星B做圆周运动的周期;
(2)卫星A和B连续地不能直接通讯的最长时间间隔(信号传输时间可忽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若有一颗“宜居”行星,其质量为地球的p倍,半径为地球的q倍,则该行星卫星的环绕速度是地球卫星环绕速度的( )
A.B.C.D.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研究表明,地球自转在逐渐变慢,3亿年前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2小时。假设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地球的其他条件都不变,未来人类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与现在的相比
A.距地面的高度变大            B.向心加速度变大
B.线速度变大                     D.角速度变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