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β衰变中常伴有一种称为“中微子”的粒子放出.1953年,莱尼斯和柯文建造了一个由大水槽和探测器组成的实验系统,利用中微子与水中的|H反应,间接地证实了中微子的

在β衰变中常伴有一种称为“中微子”的粒子放出.1953年,莱尼斯和柯文建造了一个由大水槽和探测器组成的实验系统,利用中微子与水中的|H反应,间接地证实了中微子的

题型:南开区二模难度:来源:
在β衰变中常伴有一种称为“中微子”的粒子放出.1953年,莱尼斯和柯文建造了一个由大水槽和探测器组成的实验系统,利用中微子与水中的|H反应,间接地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中微子与水中的一个发生核反应,产生一个中子和一个正电子.由此可以判定,中微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分别是(  )
答案
举一反三
A.0和0B.0和1C.1和 0D.1和1
当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结合成一个氘核时,产生光子辐射,对这一实验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A.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要放出一定的能量
B.原子核分裂成核子时,要放出一定的能量
C.氘核的质量等于中子与质子的质量之和
D.氘核的质量小于中子与质子的质量之和
(多选题)如图所示为卢瑟福发现质子的实验装置.M是显微镜,S是荧光屏,窗口F处装有银箔,氮气从阀门T充入,A是放射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题型:浦东新区二模难度:| 查看答案
A.该实验的核反应方程为:
B.充入氮气前,调整银箔厚度,使S上见不到α 粒子引起的闪烁
C.充入氮气前,调整银箔厚度,使S上能见到质子引起的闪烁
D.充入氮气后,调整银箔厚度,使S上见不到质子引起的闪烁
卢瑟福在1919年以α粒子()撞击氮原子核(),产生核反应.该反应生成两种粒子,其中一种为,则另一种粒子为(  )
题型:虹口区二模难度:| 查看答案
A.电子B.中子C.质子D.氘核
在下列四个核反应中,X表示中子的是哪些(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A.++X
B.++X
C.++X
D.+X→ ++10
用高速运动的粒子去轰击原子核,是揭开原子核内部奥秘的基本方法.轰击结果产生了另一种新核,其核反应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AZ
X+x→
 A′Z′
Y+y
,其中
 AZ
X
是靶核的符号,x为入射粒子的符号,
 A′Z′
Y
是新生核的符号,y是放射出的粒子的符号.1919年卢瑟福首先做了用a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反应方程式为:
 147
N+
 42
He→
 178
O+
______.1930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核反应方程为:
 94
Be+
 42
He→
______+
 10
n
.至此,人们确认了原子核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