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一段人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分析。(4分)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

下面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一段人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分析。(4分)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下面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一段人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分析。(4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答案
(1)写人物登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形成悬念,引人入胜;
(2)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刻画出王熙凤泼辣的性格;
(3)通过王熙凤“放诞无礼”与众人“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对比,衬出王熙凤的张狂;
(4)通过对林黛玉心理活动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王熙凤在贾府中非同一般的身份和地位。 (答对两点即可给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分析其表达手法,然后再去分析表达效果。因为这是段人物描写,因此其表达效果都应指向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从描写手法上看,对王熙凤是语言描写,对林黛玉是心理活动描写,借林黛玉心理,将众人“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与王熙凤“放诞无礼”进行对比。
点评:文章的写法千变万化(如描写手法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描;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我们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联系本文进行多角度的思考,确认适合题干要求的艺术手法。但要注意,其考查题型有明考和暗考两种。象本题就属于明考型,这类题一般要答好两个层面,一是对这种艺术手法的准确解说,二是对这种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的准确表述。
举一反三
为下面这幅漫画题一首绝句。
要求:①符合画面情景;②押韵;③不超过30个字。(4分)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全国妇联会徽”图,试对其设计意图加以解说。(4分)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请你为下面的文段补充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句子,要求表达出一定的哲理意义。(6分)
小时候,有一次我看见一群孩子举着小红旗玩儿,于是回去央求妈妈也做了一面。可当我举着小红旗站在外面,却一点风都没有,红旗一直垂着,于是我垂头丧气地回家了。回去后一直闷闷不乐,妈妈问我原因,我说红旗飘不起来,没有风。父亲说:“你拿着旗出去,快快地跑!”果然,当我举着旗跑起来时,旗就呼啦啦地飘起来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不敢懈怠自己的脚步,因为我深知,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序号)(4分)
①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轰轰隆隆的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
②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许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一层寒烟。
③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④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
⑤香气浓冽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答: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义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3分)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         ,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①显然这类词不像以往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得以流行,
②而且这类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强的政治讽刺意味,
③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爆发。
④“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X X ”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
⑤反应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
⑥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而得以派生,
A.④②③⑤⑥①B.④③①⑥②⑤C.⑥④①②③⑤D.⑥①③②④⑤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