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古之学者必有师B.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C.以为桂林、象郡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古之学者必有师B.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C.以为桂林、象郡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C.以为桂林、象郡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学者,求学的人;C项,以为,把……作为;D项,山东,崤山以东。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林宗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遂辞。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士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或劝林宗仕进者,对曰:“吾夜观天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遂并不应。性明知人,好励训士类。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宽衣博带,周游郡国。尝于陈梁闲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如此。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后遭母忧,有至孝称。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专政而不能伤也。及党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建宁元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阉人所害,林宗哭之于野,恸。既而叹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瞻乌爰止,不知于谁之屋’耳。”
明年春,卒于家,时年四十二。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会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臱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其荐拔士人,皆如所鉴。后之好事,或附益增张,故多华辞不经,又类卜相之书。今录其章章效于事者,着之篇末。             
(节选自《后汉书·郭林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坟籍: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B.司徒黄琼,太常赵典举有道辟:征召。
C.后遭母,有至孝称。忧:疾病。
D.不违亲,贞不绝俗隐:躲藏。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太“好学善友”和“鉴品士人”的一组是(  )(3分)
A.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
吾夜观天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
B.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
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
C.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
皆有臱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D.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其荐拔士人,皆如所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太早年,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让他在县里做事。林宗说:“大丈夫哪能从事这种下贱的工作呢?”就辞掉不去。跟成皋屈伯彦学习,学了三年,博通群书,后名闻京师。
B.郭太曾经在陈、梁间行,遇雨,巾一角折垫起来戴在头上,当时人们也学着他故意折巾一角,叫做"林宗巾",为人所敬慕到这种地步。
C.郭林宗所奖励选拔的士人,都如他所鉴定的。先言后验,大家都佩服他。林宗不会附会增加夸张之,不会运用华而不实和怪诞不稽之词来夸奖人。
D.隐居不违反母亲的意旨,出仕贞忠而不矫情绝俗。后来母亲去世,郭林宗在野外号哭,极为悲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5分)
译文:                                                                    
(2)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专政而不能伤也。(5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余。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帝语方宾曰:“是真国家耳目臣矣。”
十六年超迁山西按察使,纠治贪浊不少贷。潞州盗起,有司以叛闻,诏发兵讨捕。辰方以事朝京师,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帝然之。还则屏驺从,亲入山谷抚谕。盗皆感泣,复为良民。礼部侍郎蔚绶转粟给山海军,辰统山西民辇任。民劳,多逋耗,绶令即山海贷偿之。展曰:“山西民贫而悍,急之恐生变。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用其言,卒无逋者。丁内艰归,军民诣御史乞留。御史以闻,服阕还旧任。
英宗即位,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辰往四川、贵州、云南,悉奏罢其不职者。云南布政使周璟居妻丧,继娶。辰劾其有伤风教,璟坐免。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堡塞。或议自大名开渠,引诸水通卫河,利灌输。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迁兵部左侍郎,与丰城侯李彬转饷宣府、大同。镇守都督谭广挠令,劾之,事以办。八年得风疾,告归。明年卒。
郑辰为人重义轻财。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在山西与同僚杜佥事有违言。杜卒,为治丧,资遣其妻子。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命辰往廉之廉:查访B.纠治贪浊不少贷贷:宽恕
C.急之恐生变急:焦急D.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寝:停止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明郑辰“为百姓着想”的一组是(3分)
①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②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
③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④悉奏罢其不职者
⑤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⑥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A.①④⑤B.①③④C.②⑤⑥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辰深得皇帝赞赏,称他为“国家耳目臣”。他曾奉皇命调查江西安福民告发的谋逆案以及谷庶人图谋不轨案。
B.郑辰对有问题的官员处置严厉。担任山西按察使时,他对贪官严惩不贷。英宗时,奉命前往地方考核官员,奏罢全部失职官吏。
C.郑辰对官员要求近于苛刻无情。云南布政使周璟妻子死后,续娶本是人之常情,但他却弹劾他有伤风化,让他丢了官。
D.郑辰为人重义轻财,不计嫌怨。虽与同僚发生过言语冲突,但在同僚死后,仍为他治丧,出资送他的妻儿返乡。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5分)
(2)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谪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②称郑庄。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③人,多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注]①洗沐,假期。②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③僦,运送。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保存,保全
B.与官属言,未尝吏名:名称
C.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负逋:缓慢
D.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门阗:充满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庄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3分)
①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②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③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④推毂士及官属丞史 ⑤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⑥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A.①③④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庄喜好交友,乐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
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
C.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D.郑庄为官廉洁,平时完全依靠俸禄和赏赐来结交朋友,虽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2)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9分)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扈跸①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臵亭,亭有长,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及是,三杨已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劾谦以久不迁怨望,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②,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①扈跸:护从皇帝出行。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②土木:土木堡,地名,明英宗在此被瓦剌军俘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出江西,雪冤囚数百按:巡查
B.以督率修缮责:责备
C.诸权贵人不能无望:怨恨
D.举人自代擅:擅自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于谦正直的一组是(    )(3分)  
①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②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③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④太行伏盗皆避匿 
⑤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     ⑥劾谦以久不迁怨望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⑥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谦小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将来长大后可以做救世的宰相。
B.于谦做事有魄力,能为百姓着想,从而得到皇帝赏识,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
C.由于于谦不向当时把持朝政的“三杨”行贿,而受到打击陷害,被捕入狱三个月。
D.也先入侵,皇帝被俘,有人主张迁都,于谦果断地阻止了这一行动,安定了民心。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5分)  
(2)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23分)
去宥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于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于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学典籍文献于沈尹华,昭釐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佐制者,为昭釐谓威王曰:“国人皆日: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不得进,令昭釐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远,激水则旱,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注释】①宥:通“囿”,局限。“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②荆威王,即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益衰而智益盛形:身体B.其唯先有度:度量
C.见人金操:持,拿着D.不见人殊:极,根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唐姑果恐王亲谢子贤于己句读不知
B.人皆在犹且从师而问
C.奸路以除恶壅却黎民不饥不寒,然不王者,未之有也
D.激矢远,激水则旱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宥”表现的一组是(   )(3分)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②④⑤B.③④⑥C.①③⑤D.①②⑥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4分)
译:                                                                   
(2)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5分)
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分)
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