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鲁高堂生后也。少为诸生,泰山太守薛悌命为督邮。郡督军与悌争论,名悌而呵之。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见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鲁高堂生后也。少为诸生,泰山太守薛悌命为督邮。郡督军与悌争论,名悌而呵之。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见侮,仲尼历阶;赵弹秦筝,相如进缶。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后去吏,避地济南。 建安十八年,太祖召为丞相军议掾,后为历城侯徽文学,转为相。徽遭太祖丧,不哀,反游猎驰骋;隆以义正谏,甚得辅导之节。黄初中,为堂阳长,以选为平原王傅。王即尊位,是为明帝。以隆为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帝初践阼,群臣或以为宜飨会,隆曰:“唐、虞有遏密之哀,高宗有不言之思,是以至德雍熙,光于四海。”以为不宜为会,帝敬纳之。 陵霄阙始构,有鹊巢其上,帝以问隆,对曰:“《诗》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今兴宫室,起陵霄阙,而鹊巢之,此宫室未成身不得居之象也。天意若曰,宫室未成,将有他姓制御之,斯乃上天之戒也。夫天道无亲,惟与善人,不可不深防,不可不深虑。夏、商之季,皆继体也,不钦承上天之明命,惟谗谄是从,废德适欲,故其亡也忽焉。太戊、武丁,睹灾竦惧,祗承天戒,故其兴也勃焉。今若休罢百役,俭以足用,增崇德政,动遵帝则,除普天之所患,兴兆民之所利,三王可四,五帝可六,岂惟殷宗转祸为福而已哉!臣备腹心,苟可以繁祉圣躬,安存社稷,臣虽灰身破族,犹生之年也。岂惮忤逆之灾,而令陛下不闻至言乎?”于是帝改容动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名悌而呵之名:叫着……的名字 | B.夫天道无亲,惟与善人与:赞许 | C.夏、商之季,皆继体也季:时期 | D.三王可四,五帝可六四:传四代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高堂隆恪守大义的一组是 ( 3分 ) ①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 ②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 ③以隆为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 ④以为不宜为会 ⑤岂惮忤逆之灾,而令陛下不闻至言乎 ⑥于是帝改容动色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⑥④⑤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堂隆年轻时被泰山太守薛悌任命为督邮,有一次见到那里的督军对薛悌很不礼貌,他不畏强权,斥责督军。因为这件事,后来他被解除官职。 | B.高堂隆曾担任曹操丞相府军议掾,后来又担任历城侯曹徽王国相国。太祖去世,他看到历城侯不致哀思,反而纵马游猎,于是严正地加以劝谏。 | C.凌霄宫才开始建造,就有喜鹊在上面筑巢,明帝来问吉凶,高堂隆用《诗经》中“鸠占鹊巢”的典故告诉明帝这是不祥之兆。 | D.高堂隆敢于也善于进谏,他曾以夏商两代的国君亡国、兴国的事例劝明帝停止各种劳役,节俭以足用,并推行德政,消除天下人忧虑的事情。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意若曰,宫室未成,将有他姓制御之,斯乃上天之戒也。(5分) (2)臣备腹心,苟可以繁祉圣躬,安存社稷,臣虽灰身破族,犹生之年也。(5分) |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天意好像是说,宫室没有建成,将有他姓之人来掌控这里,这是上天的一种警示啊!(注意“若”、“制御”、“乃”、“戒”四个关键词)(2)我充当皇上的心腹,如果可以给圣上带来福祉,保存社稷,即使丧身灭族,也如同活着一样。(注意“备”、“虽”、“灰身”、“生”四个关键词。)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季,应为“末期”之意。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通过文章后面“故其亡也忽焉”可知应是“末期”的意思,还可从“伯仲叔季”的意思进行推测。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有“直接”对象是“高堂隆”性格特征是“恪守大义”,②⑥不属于“直接表现” 与“恪守大义”无关,排除这两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因为这件事,后来他被解除官职。”属无中生有。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重点词语:(1)若——好像,制御——掌控,乃——是,戒——警示。(2)备——充当,虽——即使,灰身——丧身,生——活着。 【参考译文】 高堂隆 ,字升平,泰山平阳人,是山东高堂生的后代。年轻时当学生的时候,泰山太守薛悌 任命他担任督邮。郡里的督军与薛悌争论是非时,叫着薛悌的名字呵斥他。高堂隆手里握着宝剑叱责督军说:“从前鲁定公 受到侮辱,孔子历阶而上;赵王被迫弹奏秦筝,相如就献上缶(让秦王击缶)。面对臣下而直呼他们的君王的行为,是有道义的人要出面讨伐的。”督军一听变了脸色,薛悌也惊慌地站起来制止他。后来高堂隆辞去官职,到济南躲避。 建安十八年,太祖征召他当丞相府军议掾,后来又担任历城侯徽 的文学侍从,再调任相①。侯徽在太祖治丧期间,不致哀思,反而去纵马游猎;高堂隆用大义严正规谏,很有辅佐诱导的才能。黄初年间,担任堂阳长,又因此被选为平原王的老师。平原王当了皇帝,这就是魏明帝。任命高堂隆为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 。明帝初登帝位,群臣中有人认为应该举行宴会,高堂隆说:“唐尧、虞舜有帝王死后停止举乐的哀思,殷高宗即位后有三年不言的思虑,因此盛德治国,和乐升平,荣光显耀于各地。”认为不该举行宴会,明帝恭敬地采纳了他的意见。 陵霄宫才开始构建,有喜鹊在那上面筑巢,明帝那这个现象询问高堂隆。高堂隆回答道:“《诗经》上说‘惟鹊有巢,惟鸠居之。’现在兴建宫殿,建造陵霄宫,但是喜鹊就在上面筑巢了,这是宫室还没有建成自己不能居住的征兆啊。天意好像是说,宫室没有建成,将有他姓之人来掌控这里了,这是上天的一种警示啊。天道不分亲疏,只赞许好人,不可不认真预防,不可不长远考虑。夏朝、商朝的末年,也都是继承先帝国体,(但是国君)不秉承上天显明的命令,却听从谗谄之言,废除修德满足私欲,所以他们的灭亡很快发生了。商朝的太戊 、武丁(两位国君),看见灾祸就十分惊恐小心,秉承上天的警示,所以他们的兴起也很快啊。现在如果停下各种劳役,用节俭来使财物充足,增高德政,举动遵循皇帝的标准,消除天下人忧虑的事情,多做对广大人民有利的事情,三代为帝的可传四代,五代为帝的可传六代,那里只是商朝的转祸为福而已呢!我充当皇上的心腹 ,如果可以延长国家福祉保存社稷,我即使丧身灭族,也如同活着一样。我哪里会害怕忤逆圣听而获罪,而让陛下不能听到这重要的话呢?”于是皇帝也改变了神色。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丁 前 溪 蒲松龄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之为人。御史行台按访之 。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馆谷丰隆。既而昏暮,止宿其家;莝豆饲畜,给食周至。问其姓字,少年云:“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至暮,剉刍;刍束湿,颇极参差。丁怪之。少年曰:“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适娘子撤屋上茅耳。”丁益异之,谓其意在得直。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俄出,仍以反客,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主人在外,尝数日不携一钱;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丁叹赞而别。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 数年无耗。值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至诸,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踩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杨义之,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殊不言赠别。杨意甚急,告丁曰:“顾不敢隐,仆来时,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固乐,妻子如何矣!”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走仆招诸博徒,使杨坐而抽头,终夜得百金,乃送之还。归见室人,衣履鲜整,小婢侍焉。惊问之。妻言:“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栗,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给一婢,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最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止宿其家 止:让····停留 | B.谓其意在得直 直:通“值”,即钱 | C.丁益异之 异:奇特 | D.设筵相款 相:动作偏指一方,指杨家主人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杨妻“尽心助人”和丁前溪“知恩图报”的一组是( )A.慕郭解之为 强付少年持入 | B.适娘子撤屋上茅耳 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 C.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 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 | D.妻漫劝诣丁,从之 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栗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前溪家中富有,他钦慕郭解的为人,喜好交游,豪爽重义。御前史台让他出来做官,丁前溪不愿意做官,逃离了家乡。 | B.安丘一民舍的女主人是一个重情重义,施恩不图报的人,她尽家中所有招待丁前溪,在无马料喂丁的马时,竟扯下房顶的茅草来做饲料。 | C.荒灾发生后,杨家处境非常困顿,于是杨前往诸城投奔丁前溪,希望得到帮助,丁前溪非常热情周到地接待了他,并暗中派人帮助杨的家人。. | D.蒲松龄认为,喜欢饮酒赌博,性情豪放的人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是正常的,而杨的妻子作为一个女子也能如此大度就让人惊异了。 |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3分) (2)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 (3分) (3)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栗,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4分) 小题5: 用/为下文断句。(3分) 申言始忆之踩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
完成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义 田 记 【宋】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赢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为沟中胔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养济群族之人济:救助 | B.而力未逮者二十年逮:达到 | C.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都:京城 | D.独高其义高:推崇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少而强者不可保 | B.承其志,如公之存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以其所入,给其所聚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 D.贤于平仲袜材当萃于子矣 | 小题3:全都能表现作者“高其(范文正公)义”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②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③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 ④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⑤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⑥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文正公在没有显贵发达时就有了施与贫者贤者的愿望,但很多年后才真正付诸实践;他的后世子孙也继承了他的志向,继续经营义田。 | B.作者认为范文正公和晏平仲都“好施与”,而范文正公在“义”和“规模远举”的方面都超过了晏平仲。 | C.在如何彰显君主恩赐的问题上,桓子和晏子有争执,而作者认为两个人的观点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 D.作者抨击了那些只顾自己享乐、不知体恤他人的高官,并以此反衬出范文正公的高德义行。 |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3分) (2)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3分) (3) 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4分) |
文言文阅读(19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初,魏人范睢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须贾以为睢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睢,折胁。睢佯死,卷以箦,置厕中。范睢谓守者曰:“能出我,我必有厚谢。”守者请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睢得出。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遂操范睢亡匿,更姓名曰张禄。 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睢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范睢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睢谬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曰:“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睢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溷,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睢拜,王亦拜。范睢曰:“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博蹇兔也,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跽曰:“寡人愿闻失计!”然左右多窃听者,范睢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王之俯仰。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王南攻楚,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用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乃以范睢为客卿。 (选自《资治通鉴》第五卷,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贾以为睢以国阴事告齐也阴:秘密 | B.范睢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佯:假装 | C.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匡:辅助 | D.王若用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霸:霸王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弃甲曳兵而走 | B.形势不能有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C.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D.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归璧于赵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齐起初听信须贾的话,打断范睢肋骨,将范睢卷进竹席放到厕所里,酒醉后答应看守扔掉席中死人的请求,后来得知范睢逃脱,又派人去寻找范睢。 | B.出使魏国的秦国谒者王稽秘密地带范睢上车一起回国,推荐给秦王,范睢见秦王来了,故意说秦国没有大王,只有太后和穰侯,以此来引起秦王注意。 | C.范睢面对秦王问计,为抬高自己身价,一开始故意含含糊糊地三问不答,后来又只说 外事不提内政,在秦王再三请求之下,他才对秦王纵论天下大势。 | D.范睢认为穰侯越过韩、魏两国进攻齐国刚、寿两地不是好计策,他建议秦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攻取中原之地来控制天下枢纽,从而完成称霸大业。 |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3分) (2)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4分) (3)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3分) |
阅读下面一则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X3=9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 小题2: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C.不拘于时,学于余 | D.圣人无常师 | 小题3: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
|
翻译《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句:是何异于刺人而***之,曰“非我也兵也”?(3分) 翻译: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