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②。”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③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④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成算所向:以后的打算。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④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当:对,面对 |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道:道义 | C.卿勿复言,吾已谕矣谕:明白 | D.上素嫌其人,不与与:赞成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使一举而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B.上因晚朝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们谢罪 | C.岂得以喜怒专之,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D.则《论语》二十篇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小题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4分) (2)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5分) 小题4:根据文意,概括赵普成为名相的四点原因。(4分) |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1)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 (大意1分,“所谓”1分, “死生”1分,“肉骨”1分) (2)每当朝廷遇到一件大事,需要决定一项重大议程,(赵普)总是刚一回家,就急忙关上房门,打开书箱取出一本书认真阅读。(大意1分,“第”“合”“户”“ 箧”1分) 小题4:洞察军事形势;深谙治国之道;坚持用人原则;善于向先贤学习。(4分)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B道:方法。本题考查解释实词的含义,解释是次要依据语境、词性。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道”的意思是“道义”。 小题2: 试题分析:A,连词,表承接;B,介词,趁∕介词,经由;C,介词,凭∕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以致”等;D,连词,表结果,原来是∕连词,表并列,就。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语句要通顺,特殊句式要体现,关键词语翻译要准确。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所谓”“死生”“肉骨”“第”“合”“户”“箧”。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一段与皇帝讨论攻打不攻打太原的事情,写赵普能洞察军事形势;第二段给皇帝提出削藩的建议,写赵普深谙治国之道;第三段是建议皇帝封有功之人,任用有才之人,写赵普坚持用人的原则;第四段是赵普阅读《论语》,写赵普善于向先贤学习。 附【参考译文】 韩王赵普做宰相。太祖刚刚即位,多次出去微服私访,有时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有一天下大雪,半夜,皇上敲赵普的家门。赵普赶忙出来,慌忙叩拜迎接,问:“夜深寒冷,陛下为什么出来?”皇上说:“睡不着啊,我除了一张床之外,都是别人的,所以来看看你。”赵普说:“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能听听您以后的打算。”皇帝说:“我想攻打太原。”赵普很长时间没有说话,说:“这不是我所能了解的。”皇帝问其中的缘故,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假使一举攻下太原,那么两边的祸患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为什么不暂且留着等待平定各国(之后再攻打太原呢)。”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于是定下攻打江南的决议。 太祖取得天下以后,召见赵普问道:“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总共换了十个姓氏,战争不断,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停止天下战争,替国家建立长治久安之计,有什么方法呢?”赵普说:“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太重,君弱臣强罢了。只有渐渐地削夺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军队,那么天下自然安定了。”话未说完,皇上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皇上趁着晚朝,和老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酒喝到最畅快的时候,宋太祖开口道:“人生在世,好像骏马掠过缝隙一样快,所求的富贵,不过多积聚些金银,多一些自我娱乐,让子孙没有贫乏罢了。你们为什么不解去兵权,买一些上好的田产房屋作为子孙长久之业,多养些歌儿舞女每天饮酒相欢,来度过一生。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第二日,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权。宋太祖答应了,都让他们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老,给他们的赏赐也特别优厚,众多功臣都因此善终。 赵普辅佐太祖时,有一名大臣立功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赞成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说:“刑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太祖入宫,赵普立在宫门口,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太祖醒悟了,才认可他的上奏。赵普想任命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的意愿,太祖不采纳。第二天,赵普又上奏,太祖又不采纳。第二天又上奏,太祖大怒,拿过奏折撕裂扔到地上,赵普脸色不变,慢慢拾起奏折回家后修补连缀,第二天又呈上去,太祖才醒悟过来,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那个人果然称职。 赵普做了宰相,每当朝廷遇到大事,商定重要决议,刚一回到家,就马上关起门,开箱取书,整天阅读,即使家人也猜不出他读的是什么。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后来他去世后,家里人才打开箱子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太宗想任他为相,有人诬陷说:“赵普,山东学究,只是能读《论语》罢了!”太宗怀疑,把这件事告诉赵普。赵普说:“我确实不懂得读书,只是能读一本《论语》辅佐先帝安定天下,才用了半部还有一半可以辅佐陛下。”太宗疑虑消释,最终任命他为相。 |
举一反三
用“/”给文言文断句。(限划8处,4分)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日:“翳桑之饿人也。”间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能够。 | B.公患之,使锄麑贼之贼:偷窃。 | C.宣子田于首山田:通“畋”,打猎。 | D.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法:记载的原则。 |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而与为公介与:参与 | B.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趋:奔向 | C.提弥明死之死:为……死 | D.书法不隐隐:隐讳 |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赂秦而力亏 | B.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C.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 D.其我之谓矣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小题4: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赵盾是“古之良大夫”的一组是 ①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②犹不改,赵盾骤谏 ③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④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⑤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⑥赵盾未出境而反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季的讽谏,竟然多次实施计划欲除掉向他进谏的人。如此多行不义,最终招致被臣下弑***的下场。 | B.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锄麑、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锄麑、提弥明自***,灵辄出逃。 | C.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 D.本文通过晋灵公、赵盾和灵辄等鲜活的典型人物,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 小题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季等人对晋灵公不行君道感到忧虑,决定进谏。士季进谏时,引用经典,希望晋灵公能改过向善,以对国家有利。 | B.提弥明发现晋灵公的阴谋后,以遵守君臣之礼为由让赵盾离开。晋灵公唤出猛犬去咬赵盾,企图置赵盾于死地。 | C.赵盾在首山打猎时救济了灵辄。后来,在晋灵公谋害赵盾时,灵辄知恩图报,倒戟抵抗晋灵公的士兵,使赵盾得以脱险。 | D.孔子欣赏董狐,肯定他是一个良史;又认为赵盾不应该蒙受弑君的恶名,同时对他的遭遇寄予同情。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日喻说 (北宋)苏轼 生而眇者①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②,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③,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①眇(miǎo):瞎眼,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②籥(yuè):古代一种竹制管乐器。 ③没(mò)人:能潜水的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扪烛而得其形扪 :抚摸 | B.士知求道而不务学务:致力、从事 |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致:自然获得、得到 | D.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达:通达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扣盘而得其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C.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D.士杂学而不志于道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小题3:下列各项中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 B.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 C.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 D.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 小题4:下列句子中省略成份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日(眇者)揣籥,以为日也。 | B.或莫之见(之)而意之。 | C.昔者(朝廷)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 D.(吴彦律)方求举于礼部,(苏子)作《日喻》以告之。 | 小题5: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先讲了一个“盲人问日”的故事,指出“盲人识日”的问题在于只是依据间接的、片面的经验来认识事物,因此得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错误结论。 | B.第二段由上文的故事引申“识日”和“见道”,指出不能达于道的错误在于“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没有认识到“道”的本质,没有从事物的本来面目出发,只是主观臆断。 | C.第三段讲“求道”的正确方法。引用孙武、子夏的话都是说明了掌握主动的必要性。第四段抓住一个“学”字深入一层说理,又用南北之人学“没”作比,突出长期实践的重要,并进一步指出了单凭求教而不下苦功的危害。 | D.结尾正面鼓励吴彦律,说明作文目的,但意在言外。作《日喻》的目的在于希望吴彦律注意两点:一是求学必须要有目的,这目的是“求道”;二是要下苦功夫求道。 | 小题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阐述了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问者正如眇者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却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并就此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 C.作者写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
|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之 ④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C.黎民不饥不寒。 |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B.弃甲曳兵而走 |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D.假舟辑者,非能水也 | 小题4: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小题5: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是行王道的根本。 |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 C.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 D.孟子用“刺人而***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9分)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袓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生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喜欢攻击别人隐私的人)为之,则苟钩釽析乱(屈曲破碎、支离错杂)而己。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诸家者,不犹愈于野乎? 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诸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观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辟儒之患祸患 | B.而欲以致治达到 | C.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途径 | D.各推所长,穷知究虑知道、明白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此其所长也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B.①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C.①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D.①若能修六艺之术 |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诸子百家中,儒家能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在各派道术中最为崇高。 | B.法家的长处在于奖赏有信用,处罚必施行,而舍去仁爱,专用刑法,则是刻薄之人对他的扭曲。 | C.孔子认为,使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独当一面、应对进退的能力,接受任命就不能推辞。 | D.圣明的君主如果能修明六经的学说,对诸子百家学说取长补短,就可以通达治国之术了。 |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4分) (2)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3分) (3)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3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