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武昌九曲亭记苏 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武昌九曲亭记苏 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武昌九曲亭记
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B.然将西山,行于松柏之间适:到
C.亭成,而西山之始具胜:美景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之易:容易
小题2: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  ) (3分)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④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⑤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从本文看,苏轼善处逆境,能通过遨游山水,结交朋友来自得其乐,冲淡与化解通常贬谪必然造成的度日如年的痛苦。
B.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C.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D.结合苏氏兄弟两人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意在赞美其兄旷达洒脱的思想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本人的乐观态度和坦荡襟怀。
小题4:把上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与课本中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2分)
译文:                                                                        
(2)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2分)
译文: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2分)
译文: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2分)苏轼就拄杖带着酒,乘小舟,横江南渡。
(2)(2分)这是(老天爷)想用(这种方式)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这座亭子。(3)(2分)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易:替换,换取
小题2:
试题分析:③⑥句不属于“适意而乐”
小题3:
试题分析:宜为“子瞻”不觉得到齐安已经很久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杖:动词,拄杖。南:名词活用为动词,南渡。
(2)省略句:以(之)。营:重修。(3)为:治理。为……所:被。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苏轼就拄杖带着酒,乘小舟横江南渡。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是(老天爷)想以(此)来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 《孟子•告子上》 )
②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 《孟子•告子上》 )
③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孟子•告子下》 )
【注】①赖:同“懒”
小题1:出自选段①的一个成语是什么?该选段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为学主张?(2分)
答:                                                                             
小题2:选段②③孟子阐述了怎样的教育观?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长孙俭,河南洛阳人也。本名庆明。其先,魏之枝族,姓托拔氏。孝文迁洛,改为长孙。五世祖嵩,魏太尉、北平王。俭少方正,有操行,状貌魁梧,神彩严肃,虽在私室,终日俨然。性不妄交,非其同志,虽贵游造门,亦不与相见。孝昌中,起家员外散骑侍郎,从尔朱天光破陇右。太祖临夏州,以俭为录事,深器敬之。
时荆襄初附,太祖表俭功绩尤美,宜委东南之任,授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所部郑县令泉璨为民所讼,推治获实。俭即大集僚属而谓之曰:“此由刺史教诲不明,信不被物,是我之愆,非泉璨之罪。”遂于厅事前,肉袒自罚,舍璨不问。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魏文帝玺书劳之。太祖又与俭书曰:“近行路传公以部内县令有罪,遂自杖三十,用肃群下。吾昔闻王臣謇謇,匪躬之故,盖谓忧公忘私,知无不为而已。未有如公刻身罚己以训群僚者也。闻之嘉叹。”荆蛮旧俗,少不敬长。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得边境无,民安其业。吏民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焉。
及梁元帝嗣位于江陵,外敦邻睦,内怀异计。俭密启太祖,陈攻取之谋。于是征俭入朝,问其经略。俭对曰:“今江陵既在江北,去我不远。湘东即位,已涉三年。观其形势,不欲东下。骨肉相残,民厌其毒。荆州军资器械,储积已久,若大军西讨,必无匮乏之虑。”太祖深然之。平,以俭元谋,赏奴婢三百口。太祖与俭书曰:“本图江陵,由公画计,今果如所言。智者见未萌,何其妙也。但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服重镇,非公莫可。”遂令俭镇江陵。爵昌宁公,迁大将军,移镇荆州,总管五十二州。
俭旧尝诣阙奏事,时值大雪,遂立于雪中待报,自旦达暮,竟无惰容。其奉公勤至,皆此类也。三年,以疾还京。为夏州总管,薨,遗启世宗,请葬于太祖陵侧,并以官所赐之宅还官。诏皆从之。追封郐公。
(节选自《周书·长孙俭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俭少方正,有操行方正:为人正直。
B.孝昌中,起家员外散骑侍郎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C.故得边境无,民安其业虞:料想。
D.爵昌宁公,迁大将军进:晋封。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长孙俭“奉公勤至”的一组是(    )(3分)
①虽贵游造门,亦不与相见②遂于厅事前,肉袒自罚,舍璨不问
③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④俭密启太祖,陈攻取之谋
⑤湘东即位,已涉三年。观其形势,不欲东下⑥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服重镇,非公莫可
A.①③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孙俭出身高贵,祖先是北魏时的托拔氏。魏孝文帝迁至洛阳后,改姓长孙。年轻时,有操守,不乱结交朋友。
B.长孙俭能力出众、严于律己,在任期间,太祖、魏文帝都曾写过书信高度赞扬他。
C.梁元帝在江陵继位后,对外和睦邻国,心中却怀有诡计。长孙俭秘密致信太祖,陈述进攻他的策略。太祖善听良计,最后取得了成功。
D.长孙俭的旧属曾到皇宫汇报情况,当时正下着大雪,就站在雪中等候通报,从早晨一直站到天黑,脸上竟然没有显露出懈怠的神色,可见长孙俭勤于教导属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俭即大集僚属而谓之曰:“此由刺史教诲不明,信不被物,是我之愆,非泉璨之罪。”(5分)
(2)太祖深然之。平,以俭元谋,赏奴婢三百口。(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6分)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万历五年,由礼部右侍郎改吏部。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蕴藉不立崖异,居正安之。
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务为宽大。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尝言前阁臣专恣者四事,请帝永禁革之,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以科场事论及时行子用懋,贬官。给事中邹元标劾罢时行姻徐学谟,时行假他疏逐之去。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冬得毋废。世以此称时行长者。评事雒于仁进《酒色财气四箴》,帝大怒,召时行等条分析之,将重谴。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岁,而郑贵妃有宠,生皇三子常洵,颇萌夺嫡意。时行率同列再请建储,不听。廷臣以贵妃故,多指斥宫闱,触帝怒,被严谴。十八年,帝召皇长子、皇三子,令时行入见毓德宫。时行拜贺,请亟定大计。帝犹豫久之,下诏日:“朕不喜激聒。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皇长子十五岁举行。”时行因戒延臣毋激扰。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诏驰驿归。四十二年,时行年八十,帝遣行人存问。诏书至门而卒。诏赠太师,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申时行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广:扩充
B.异己者逐去之率:统率
C.有德不大计谙:懂得
D.帝遣行人存存:慰问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申时行“柄政宽大”的一组是 (2分)
①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      ②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
③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人得毋废。
④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
⑤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        ⑥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
A.①③⑤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申时行因为文采与书法受到张居正赏识,又因为为人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让张居正很放心,但申时行的为政风格却与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
B.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后,依次召回被张居正贬黜的有经验的臣子,让他们担任各种适宜的职位,这样的做法得到了朝廷上下舆论的称赞。
C.给事中邹元标弹劾请求罢免申时行,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后来申时行还是借其他的奏章罢免驱逐了邹元标。
D.为了向万历皇帝施加压力,次辅许国在建议立太子的奏章中把当时休假的申时行的名字列在最前面。申时行密上奏章说明实情,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造成他最终被弹劾罢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5分)
(2)于是给事中罗大绂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9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也(规律)  ②赂秦耶(全都)
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灭亡)  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小题3:对第二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简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10分)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麋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表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箸。以母故,不敢大声语。
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日:“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日: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令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环尤好学,工书工:擅长
B.盍往依之盍:何不
C.谭谢不纳,母大困谢:推托,推辞
D.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独:独自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杜环“好周人急”的一组是(3分)
①奉糜食母,抱衾寝母②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 ③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④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⑤以母故,不敢大声语⑥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
A.①⑤⑥B.②④③C.③④⑥D.①②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环的祖先是庐陵人,他陪父亲杜一元在江东…带过着宦游生活,最后把家安在金陵。杜环特别好学,书法好,重视对别人的承诺。
B.兵部主事常允恭的母亲因家庭变故无处可归,在九江城下哭泣,经人指点后便到金陵找到常允恭的朋友谭敬先,但谭敬先没有收留她。
C.遍寻亲朋来果后,常母就在杜环家中住了下来,虽然家贫,但杜环还是购置布帛让妻子为常母做衣服和被子,常母有病,杜环也亲自为她煮药,照顾周到。
D.常母因思念自己的孩子,病情加重,三年后去世,杜环为她置办棺椁,举行了葬礼,在城南钟家山买了一块地安葬了她,每年还按时给她扫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给以他事辞去,不复顾。
(2)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