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 ,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父世县也。
高祖十一年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
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辎车,令县以次传。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不可奈何,愿陛下自宽。”上曰:“为之奈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守冢三十户。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为筑外宫而之  舍弃,放弃
B.臣母不当赵事  因……而判罪
C.于天子     比照
D.独斩丞相、御史以天下乃可  谢罪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淮南王刘长的母亲原为赵王的美人,母亲自***后,刘邦很后悔,便让吕后抚养他,他才得以长大成人。
B.淮南王依仗与孝文 帝关系亲密,日益骄横,不仅擅自***害了辟阳侯,连薄太后和太子及诸大臣都害怕他。
C.骄横之极的淮南王后来竟参与谋反,孝文帝再也无法袒护他,而他一直到被处死都不思悔改。
D.袁盎曾提醒孝文帝,一旦淮南王死了,孝文帝将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孝文帝没有接受,淮南王死后,孝文帝追悔莫及。
小题3:厉王椎***辟阳侯,认为其有数罪,请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小题4:翻译上面文言文中加线的句子。(10分)
①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3分)               
②吾特苦之耳,今复之。(3分)             
③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4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1)我(厉王)母亲不该因赵国谋反获罪,辟阳侯未能力争;(2)吕后谋***赵王母子,辟阳侯不尽力劝阻;(3)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照抄原文不得分;大段翻译,不够简洁扣1分。)
小题4:①皇上哀悯(怜)厉王的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予治罪,赦免了他。(“伤”、“亲”、“治”各1分)②我只是让他尝尝苦头罢了,就会让他回来的。(“特”、“苦”的用法、“复”各1分)③于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打开囚车封门给他进食的人,一律处死。 (“考”、“馈”、“弃市”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舍:安排住处。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舍”解释为“舍弃”从文意解释不通,前面有“筑外宫”可知和住处有关,解释为“安排住处”。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由文中句子“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乃不食死”可知淮南王不是被处死的,而且他最后也有悔意。选项事件错误。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注意语言的简介和层次性,不要照抄原文。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①伤——哀悯,志——心愿,弗——不。②特——只是,复——回来。③逮——收捕,考——拷问,发——打开。
【参考译文】
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他母亲是过去赵王张敖的妃嫔。高祖八年(前199),高皇帝从东垣县经过赵国,赵王把厉王的母亲献给他。她受到皇上宠幸,怀下身孕。从此赵王张敖不敢让她住在宫内,为她另建外宫居住。次年赵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谋弑高祖的事情被朝廷发觉,赵王也一并被捕获罪,他的母亲、兄弟和妃嫔悉遭拘捕,囚入河内郡官府。厉王母亲也被抓,她在囚禁中对狱吏说:“我受到皇上宠幸,已有身孕。”狱吏如实禀报,皇上正因赵王的事气恼,没有理会厉王母亲的申诉。厉王母亲的弟弟赵兼拜托辟阳侯审食其告知吕后,吕后妒嫉,不肯向皇上进言求情,辟阳侯便不再尽力相劝。厉王母亲生下厉王后,心中怨恨而自***。狱吏抱着厉王送到皇上面前,皇上后悔莫及,下令吕后收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厉王的母亲。真定是厉王母亲的故乡,她的祖辈就居住在那里。
高祖十一年(前196)七月,淮南王黥布谋反,皇上遂立儿子刘长为淮南王,让他掌管昔日黥布领属的四郡封地。皇上亲自率军出征,剿灭了黥布,于是厉王即淮南王位。
厉王自幼丧母,一直依附吕后长大,因此孝惠帝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政治祸患。但是,他心中一直怨恨辟阳侯而不敢发作。至孝文帝即位,淮南王自视与皇上关系最亲,骄横不逊,一再违法乱纪。皇上念及手足亲情,时常宽容赦免他的过失。 孝文帝三年(前177),淮南王自封国入朝,态度甚为傲慢。他跟随皇上到御苑打猎,和皇上同乘一辆车驾,还常常称呼皇上为“大哥”。厉王有才智和勇力,能奋力举起重鼎,于是前往辟阳侯府上求见。辟阳侯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砍下他的头。事后厉王驰马奔至宫中,向皇上袒身谢罪道:我母亲本不该因赵国谋反事获罪,那时辟阳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吕后的帮助,但他不力争,这是第一桩罪;赵王如意母子无罪,吕后蓄意***害他们,而辟阳侯不尽力劝阻,这是第二桩罪;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危夺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我为天下人***死危害社稷的奸臣辟阳侯,为母亲报了仇,特来朝中跪伏请罪。”皇上哀悯厉王的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予治罪,赦免了他。这一时期,薄太后和太子以及列位大臣都惧怕厉王,因此厉王返国后越发骄纵肆志,不依朝廷法令行事,出入宫中皆号令警戒清道,还称自己发布的命令为“制”,另搞一套文法,一切模仿天子的声威。
孝文帝六年(前174),厉王让无官爵的男子组成七十人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策划用四十辆大货车在谷口县谋反起事,并派出使者前往闽越、匈奴各处联络。朝廷发觉此事,治罪谋反者,派使臣召淮南王入京,他来到长安。
朝廷尽***刘长的同谋者,于是命淮南王启程,一路用辎车囚载,令沿途各县递解入蜀。当时袁盎劝谏皇上说:“皇上一向骄宠淮南王,不为他安排严 正的太傅和国相去劝导,才使他落到如此境地。再说淮南王性情刚烈,现在粗暴地摧折他,臣很担忧他会突然在途中身染风寒患病而死。陛下若落得***弟的恶名如何是好!”皇上说:“我只是让他尝尝苦头罢了,就会让他回来的。”沿途各县送押淮南王的人都不敢打开囚车的封门,于是淮南王对仆人说:“谁说你老子我是勇猛的人?我哪里还能勇猛!我因为骄纵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终于陷入这种困境。人生在世,怎能忍受如此郁闷!”于是绝食身亡。囚车行至雍县,县令打开封门,把刘长的死讯上报天子。皇上哭得很伤心,对袁 盎说:“我不听你的劝告,终至淮南王身死。”袁盎说:“事已无可奈何,望陛下好自宽解。”皇上说:“怎么办好呢?”袁盎回答:“只要斩丞相、御史来向天下人谢罪就行了。”于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打开囚车封门给他进食的人,一律处死。然后按照列侯的礼仪在雍县安葬了淮南王,并安置三十户人家守冢祭祀。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阴兴,字君陵,光武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履涂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乎。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注]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鲖阳侯,庆弟博为隐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
(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
[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履涂泥,率先期门躬:弯腰。
B.犹所长而达之称:称赞。
C.兴叩头流涕,让曰固:坚决。
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和睦。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3分)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5分)
⑵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其弟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大业中,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大惧,乃留鹰扬郎将尧君素守蒲,将自武关趋蓝田以援长安。至潼关,阻刘文静兵不得进,相持月余。通令显和夜袭文静,溃。通势,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而显和来降。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特金银六百两、彩千段。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世充平,论功第一,拜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东都。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文,固辞,改工部。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通势,或说之降蹙:窘迫,危急
B.帝曰:“何相见晚邪?”劳:安慰,慰劳
C.特金银六百两、彩千段赉:赏赐,给予
D.自以不文,固辞习:学习,研究
小题2:下列全能说明屈突通忠于隋朝的一组是 (  ) (3分)
①通发关中兵击之               ②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
③阻刘文静兵不得进,相持月余   ④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
⑤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     ⑥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
A.①②④B.②⑤⑥C.③④⑤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屈突通直言进谏,用心良苦。他受命检查陇西放牧情况,查得当地官员隐藏马匹,文帝大怒,要将相关官员处死。后经屈突通力谏,文帝全部按照减刑论处。
B.屈突通秉公执法,为人正直。即使是自己的内外亲属触犯了法律,他也不会包庇纵容任何人。他的弟弟也同他一样方严。
C.屈突通颇有谋略,善于用兵。刘迦论造反后,屈突通发兵征讨,最初不与之交战,似乎表现出怯意,后来在刘迦论无备的情况下,调用精兵击溃贼兵。
D.屈突通不爱财物,清正廉洁。当时贼珍用山积,诸将都争相抢夺,只有屈突通不掠取,又因讨王世充功居第一,被授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一职。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把第二个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5分)
(2)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少不修细行,驰骋田猎,纵情肆欲,州曲患之,称为“三害”之一。后经陆云点化,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期年,州府交辟。
吴亡,入洛,稍迁新平太守。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转广汉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者,处详其枉直,一朝决遣。以母老罢归。寻除楚内史,未之官,征拜散骑常侍。处曰:“古人辞大不辞小。”乃先之楚。而郡既经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敦以教义,又检尸骸无主及白骨在野收葬之,然始就征,远近称叹。
及居近侍,多所规讽。迁御史中丞,凡所纠劾,不避宠戚。梁王肜违法,处深文案之。及氐人齐万年反,朝臣恶处强直,皆曰:“处,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乃使隶夏侯骏西征。伏波将军孙秀知其将死,谓之曰:“卿有老母,可以此辞也。”处曰:“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万年闻之,曰:“周府君昔临新平,我知其为人,才兼文武,若专断而来,不可当也。如受制于人,此成擒耳。”既而梁王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处知肜不平,必当陷己,自以人臣尽节,不宜辞惮,乃悲慨即路,志不生还。中书令陈准知肜将逞宿憾,乃言于朝曰:“骏及梁王皆是贵戚,非将率之才,进不求名,退不畏咎。周处吴人,忠勇果劲,有怨无援,将必丧身。宜诏孟观以精兵万人,为处前锋,必能殄寇。不然,肜当使处先驱,其败必也。”朝廷不从。时贼屯梁山,有众七万,而骏逼处以五千兵击之。处曰:“军无后继,必至覆败,虽在亡身,为国取耻。”肜复命处进讨,乃与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攻万年于六陌。将战,处军人未食,肜促令速进,而绝其后继。处知必败,自旦及暮,斩首万计。弦绝矢尽,播、系不救。左右劝退,处按剑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我为大臣,以身殉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没。
——节选自《晋书 列传第二十八 周处》
小题1:下列各项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期年,州府辟交,一齐,都
B.处其枉直,一朝决遣详,审察,审理
C.卿有老母,可以此也辞,辞别,告辞
D.如受制于人,此成擒耳成擒,被擒,就擒
小题2:下列各项,全都直接表明周处“忠勇”的一组是:(   )(3分)
①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 ②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 ③周处吴人,忠勇果劲 ④自旦及暮,斩首万计 ⑤军无后继,必至覆败,虽在亡身,为国取耻。 ⑥我为大臣,以身殉国,不亦可乎!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年时代的周处,驰骋田猎,纵情肆欲,成为乡里大害,但他本质不坏,一经开导,即朝闻夕改,洗心革面,成为州府征辟的热门人物。
B.周处入晋为官,先是处理边疆民族问题,受到当地称赞;再是处理积年辞讼,一朝决遣,显示才干;后又连连被征召,他辞大不辞小,先安抚教化百姓,然后入朝为官,此行为人称颂。
C.周处做了皇帝近臣,经常劝谏皇帝;他做御史中丞,不避权贵;朝臣们敬重他,说:“处,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就是对他人品的高度肯定。
D.周处轻生重义,明知身处险境,必遭司马肜挟嫌报复,还是抱定必死决心,慷慨西征;后被夏侯骏逼迫以五千人攻击七万反贼,周处斩首万计,弦绝矢尽也没有后援,最终殉国亡躯。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每句5分)
(1)而郡既经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敦以教义,又检尸骸无主及白骨在野收葬之
(2)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多议行。三年擢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濂有心计,善筹画,西陲晏然。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
福建贼邓茂七等为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征之,不克。十三年十一月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为将军往讨,以濂参军务。比至,御史丁瑄已大破贼。茂七死,余贼拥其兄子伯孙据九龙山,拒官军。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遂擒伯孙。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会英宗北狩,兵事棘,召还。言者交劾濂无功,景帝不问,加濂太子宾客,给二俸。寻改户部尚书,进太子太保。
时四方用兵,需饷急,濂综核无遗,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国用得无乏。未几,上皇还。也先请遣使往来如初,帝坚意绝之。濂再疏谏,不听。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三年二月,学士江渊以为言,命部查理。濂内惭,抵无有。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濂恐事败,乃言:“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帝欲宥之,而侃与御史王允力争,遂下都察院狱。越三日释之,削宫保,改工部。吏部尚书何文渊言理财非濂不可,乃复还户部。濂上疏自理,遂乞骸骨,帝慰留之。东宫建,复宫保。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五年卒官,以军功追封沭阳伯,谥荣襄。
濂刚果有才,所至以严办称,然接下多暴怒。在刑部持法稍深。及为户部,值兵兴财诎,颇厚敛以足用云。
(选自《明史•列传四十八》,有删节)
【注】明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落在太师也先的率领下进攻明朝。英宗御驾亲征,战败被俘。英宗之弟朱祁钰即位(史称明景帝),改元景泰,并尊英宗为太上皇。景泰元年,英宗被明廷迎回。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请并不及额者                 旌:旗帜
B.师诱之出                    羸:疲弱
C 帝欲之                      宥:宽恕
D.值兵兴财                    诎:匮乏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金濂“善筹画”的一组是 (3分)
①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 ②千石以上褒以玺书 ③伏精兵,入其垒④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⑤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⑥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金濂建议朝廷派遣中央官员到地方考察吏治,这一建议得到皇上的赞许和采纳。
B.英宗被俘,战事紧急,金濂被召回京城,尽管谏官纷纷弹劾他讨贼无功,景帝还是力排众议对他加以重用。
C.英宗回京后,也先请求恢复与明王朝的邦交,金濂也上书朝廷表示赞同,但他们的意见都遭到景帝的拒绝。
D.景帝即位后曾下诏免除天下十分之三的租税,金濂违诏,受到调查。皇上核实无误后被关进监狱,直到东宫确立,才又被起用。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5分)
⑵濂刚果有才,所至以严办称,然接下多暴怒。(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