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李苗,字子宣,叔父畎。畎为梁州刺史,大著威名。王足之伐蜀,梁武命畎拒足于涪,许其益州。及足退,梁武遂改授。畎怒,将有异图,事发被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李苗,字子宣,叔父畎。畎为梁州刺史,大著威名。王足之伐蜀,梁武命畎拒足于涪,许其益州。及足退,梁武遂改授。畎怒,将有异图,事发被害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苗,字子宣,叔父畎。畎为梁州刺史,大著威名。王足之伐蜀,梁武命畎拒足于涪,许其益州。及足退,梁武遂改授。畎怒,将有异图,事发被害。苗年十五,有报雪志。延昌中归魏,仍陈图蜀计。大将军高肇西伐,诏苗假龙骧将军乡导。次晋寿,宣武宴驾④,班师。苗有文武才干,以大功不就,家耻未雪,常怀慷慨。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明帝幼冲,无远略之意,竞不能纳。
正光末,三秦反叛,侵及三辅。时承平既久,人不习战。苗以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乃上书以为:“食少兵精,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久。今陇贼猖狂,非有素蓄,虽据两城,本无德义,其势在于疾攻,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别命偏师,精卒数千,出麦积崖以袭兵后,群妖自救。"于是诏苗为统军,隶行台魏子建。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统军,深见知待。,孝昌中,兼尚书左丞,为西北道行台,与大都督宗正珍孙讨汾、绛、蜀贼,平之。及***尔朱荣,荣竺弟世隆粤部曲还逼都邑。孝庄幸大夏门,集群臣博议,百僚计无所出。苗独奋衣起日:“今朝廷有不测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节之时,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庄帝壮而许焉。苗乃募人于马渚上流,以师夜下。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官军不至,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帝闻,哀伤久之,谥忠烈。
苗少有节操,志尚功名。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叹息谓亮无奇计。及览《周瑜传》,未曾不嗟咨绝倒。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当世罕及。死之日,朝野悲壮之。
(节选自《北史·李苗衔)
注:①宴驾:对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苗候龙骧将军乡导假:代理
B.次晋寿,宣武宴驾次:驻扎
C.明帝幼冲,无远略之意,竟不能纳竟:竟然
D.迟则人情离阻,半受崩溃坐:空,徒然
小题2:下列各句,能表现李苗有文武才***一组是(3分)
①苗年十五,有报雪志 ②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
③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④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
⑤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 ⑥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苗对叔父李畎被害一事耿耿于怀,归魏后仍陈说伐蜀之计,后朝廷曾出师西伐,但因皇帝驾崩而不得不班师回朝。
B.李苗在三秦反叛时,根据敌情提出正面坚守不战,选派精兵偷袭敌后的方略,一举击溃了叛军。
C.李苗在众大臣对尔朱荣的堂弟率部下逼近都邑束手无策时,主动请缨,招募兵员与敌作战,后因寡不敌众而死。
D.李苗崇尚功名,读《蜀书》时,会因诸葛亮不同意魏延请求出兵长安而叹息;读《周瑜传>时,总是深深感叹折服。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统军,深见知待。(5分)
(2)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5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
(1)魏子建让李苗担任郎中,仍然兼任(担任也可)统军,李苗深受重视(知遇也可)优待。(以、领、见各1分,句意2分)
(2)距离大桥几里,他就放火烧船,不一会儿桥梁就被烧断,落入水中死掉的贼军很多。(去、俄然、定语后置的句式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也可联系成语、课文中改字的用法作为验证或分析依据。注意学习中要积累古今异义、通假字、活用。尤其古今异义现象,一般解释含义与今意有差别的往往正确,和现代含义一致的解释往往是错误的选项。C项竟:最终。联系课文《屈原列传》“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句子含义,用排除法做。即找出最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含有此句子的选项为错误的,以此排除。①是指李苗的志向;④表明李苗的忠诚与勇敢:⑤李苗为国献身,有这三句的选项为错误选项。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是否存在张冠李戴的错误。B项,文中没有交待此次作战的结果。此为无中生有的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逐字落实(留、换、删、补、调——五字法翻译:保留原文表名称的词;将古文单音节词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古意转换为今意;删掉不需要翻译的虚词;补出省略成分;调整倒装句语序),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文通句顺。注意以下词语句式的翻译:(1)固定句式“以……为”、 领、见、知、待(2)去、俄然、绝、贼没水死者(定语后置)。
【译文】
李苗,字子宣,他的叔父叫李畎。李畎担任梁川刺史,有很大的威望和声名。王足征伐蜀地时,梁武帝命令李畎在涪抵御王足的进攻,并把益州许诺给他。等到王足退兵后,梁武帝又改变了授任。李畎愤怒,将要另有他图,后来事情败露被***。李苗十五岁,有报仇雪恨的志向。他在延昌年间归附北魏,一再陈述谋取蜀的计策。大将军高肇向西征伐,皇帝命令李苗代理龙骧将军向导。军队驻扎在晋寿时,宣武帝去世,只得班师回朝。李苗有文武才干,因为大的功业还没有建立,家族的耻辱还没有洗雪,他经常怀有慷慨激昂的情绪,于是李苗上书陈述平定长江以南的计谋,其文理非常切合当时的情况。当时孝明帝年幼,还没有远扩的想法,最终没有采纳。
正光末年,三秦反叛,其侵扰逐渐波及到京城附近。当时持续和平已经多年,人们已不熟悉打仗。李苗认为陇地的士兵强悍,而且成群相聚没有军需物资,于是李苗上书认为:“粮食不足部队精锐,适宜速战;粮食多士兵也多,战事就适合持久。现在陇地的贼军非常猖狂,但他们平时没有储备,虽然是占据了两座城池,原本没有道德和信义可言,这种形势在于快攻,慢就会使人心离散隔阻,徒然地遭受灭亡。现在暂且应该率领军中大将,挖深沟垒高墙,坚守阵地不出战。另外命令侧翼的军队几千精兵出兵麦积崖来偷袭敌人的后方,敌人自然会溃散。”皇帝于是命令李苗担任统军,隶属于行台魏子建。魏子建让李苗担任郎中,仍然兼任统军,李苗深受重视优待。
孝昌年间,李苗兼任尚书左丞,担任西北道行台,与大都督宗正珍孙讨伐汾、绛、蜀的贼军,平定了他们。等到***了尔朱荣时,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带领部下返回逼近都城。孝庄帝亲临大夏门,召集群臣广泛商议,众官员无计可施。只有李苗振衣起身说道:“现在朝廷面临着难以预测的危难,也正是忠臣烈士们报效国家的时刻,请让我带领一支部队,为陛下直接切断河梁。”孝庄帝认为他勇敢并同意了他的请求。李苗于是从马渚的上游招募兵员,并率领部队趁夜色顺流而下,距离大桥几里,他就放火烧船,不一会儿桥梁就被烧断,落入水中死掉的贼军很多。援军没有赶到,贼军于是涉水过来同李苗拼死搏斗,寡不敌众,李苗浮水作战而死。皇帝听说此事,哀伤悲痛很久,追赠李苗忠烈的谥号。
李苗年少时就有气节操守,志在求取功名,每次读到《蜀书》,看到魏延请求出兵长安,诸葛亮不同意,李苗就叹息着说诸葛亮并没有妙计。等到读《周瑜传》时,深深地感叹折服。李苗懂得弹琴,擅长写文章和诗歌,书画创作精妙快速,当时世上很少有人赶得上他。李苗去世时,朝野上下为他感到悲壮。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15分)
裴宽传
裴宽,性通敏,工骑射、弹棋、投壶,略通书记。景云中,为润州参军事。刺史韦诜有女,择所宜,会休日登楼,见人于后圃有所瘗①藏者,访诸吏,曰:“参军裴宽居也。”与偕来,诜问状,答曰:“宽义不以苞苴②污家,适有人以鹿为饷,致而去,不敢自欺,故瘗之。”诜嗟异,乃引为按察判官,许妻以女。归语妻曰:“常求佳婿,今得矣。”明日,帏其族使观之。宽时衣碧,瘠而长,既入,族人皆笑,呼为“碧鹳雀”。诜曰:“爱其女,必以为贤公侯妻也,何可以貌求人?”卒妻宽。
举拔萃,为河南丞,迁长安尉,改太常博士。礼部建言忌日享庙应用乐,宽自以情立议曰:“庙尊忌卑则作乐,庙卑忌尊则备而不奏。”中书令张说之,请如宽议。迁刑部员外郎,万骑将军马崇白日***人,而王毛仲方以贵幸,将鬻其狱,宽固执不肯从。天宝初,由陈留太守拜范阳节度使。时北平军使乌承恩,虏酋也,与中人通,数冒贿,宽以法绳治。檀州刺史何僧献生口数十,宽悉归之,故夷夏感
三载,召宽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会河北部将入朝,盛誉宽政,且言华虏犹思之,帝嗟赏,眷倚加厚。裴敦复平海贼还,广张功簿,宽密白其妄。李林甫恐其遂相,又恶宽善李适之,乃漏宽语以激敦复,敦复任气而疏,以林甫为诚。而其下裨将程藏曜、曹鉴自以他事系台,宽捕之,敦复谓宽求致其罪,遽以金五百两赂贵妃姊,因得事闻于帝,由是贬宽睢阳太守。及韦坚狱起,宽复坐亲,贬安陆别驾。林甫任罗希夷***李适之也,亦使过安陆,将怖***宽,宽叩头祈哀,希奭乃去。宽惧终见***,丐为浮屠,不许。稍迁东海太守,入为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五,赠太子太傅。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卷,有删改)
【注】①瘗:掩埋。②苞苴:借指贿赂或馈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择所宜归:出嫁 B.中书令张说之善:友善
C.故夷夏感附:归附D.宽捕之按:审理
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表现裴宽正直的一组是(   )(3分)
①宽自以情立议曰  ②宽固执不肯从  ③宽以法绳治
④宽悉归之     ⑤宽密白其妄   ⑥丐为浮屠
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裴宽不愿意因收受人家赠送的鹿肉而玷污自己,就把它埋掉,受到了韦诜赏识,被引荐为按察判官。
B.马崇光天化日下***人,而王毛仲倚仗自己正受皇帝宠信,收受贿赂准备为他开脱罪责。
C.河北部将入朝时,盛赞裴宽的政绩,说当地百姓对他念念不忘。皇帝听后更加倚重裴宽。
D.裴敦复夸大其词为自己记功颂德,裴宽予以揭发。裴敦复就主动与李林甫勾结,陷害裴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爱其女,必以为贤公侯妻也,何可以貌求人?(3分)
(2)宽惧终见***,丐为浮屠,不许。(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小题2: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1),俭,吾从众。拜下(2),礼也;今拜乎上,泰(3)也。虽违众,吾从下。”(《子罕》)
【注释】 (1)纯:丝绸,黑色的丝。(2)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3)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小题1:下列对选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重视周礼,但又不拘泥于周礼,所以,对待礼帽的质地,他赞同从俭,对面见君主的礼节,也认同可以从俭。
B.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丝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一做法,说明他并不是坚持周礼是不能变的,而是认为其是可以“损益”的。
C.孔子在礼节仪式上从俭不从奢,跟他强调礼的本质,不苛求礼的形式的思想是一致的。
D.孔子主张根据实情,对周礼进行“损益”,体现了孔子处理问题时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小题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孔子是如何看待“礼”的。(3分)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2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伶官传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绳索) (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而皆(背叛)晋以归梁    抑(推究)其成败之迹
C.(装着)以锦囊     乱者四应,仓皇(向东)出
D.(匣子)梁君臣之首 凯旋而(收藏)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①与所以失之者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B.①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独伶人也哉
C.①契丹与吾约兄弟②天下笑
D.①自然理也②莫能与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也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B.第三段连用问句,并寓结论于疑问中,之后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
C.篇末引出历史教训,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D.文章既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叙述事例,又引《尚书》论证,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首尾采用反问句,感叹中包含着肯定。
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15分)
(秦)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败李信,入两壁,***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④。”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荆: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②顿舍:停驻,休息。③怚(cū)中:粗心。④超距:跳远。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信还(奔:逃跑)
B.故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 (及:趁着)
C.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于我(委:托付)
D.王翦坚不与战(壁: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王翦“为将才干”的一组是(   )(3分)
①入两壁,***七都尉                     ②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③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王翦坚壁不与战
⑤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     ⑥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信带领二十万秦军最初也取得节节胜利,但战事深入后走向失败,秦王意识到原先的错误,向王翦认错,重新取用了王翦。
B.王翦尽管有情绪,但当国家需要时,他义无反顾带领军队攻打楚军,这表现了王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
C.此次秦楚之战规模大,秦王让王翦率领了将近一半的秦兵来攻打楚国,而为了迎战,楚国更是出动了所有全国的兵力。
D.王翦实事求是,重视敌人,做事谨慎,讲究策略,运用闭门不出,等楚军松懈后再主动出击的策略,赢得了全线胜利。
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2)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