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予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日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复为慷慨羽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秦遇将军,可谓深矣然则将军仇报
B.愿得将军之首献秦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C.遂私见樊於期令秦武阳为副
D.报将军之仇者於是荆轲遂就车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荆轲为刺秦做充分准备的一组是(    )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乃遂私见樊於期
③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④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使工以药淬之
⑤乃令秦武阳为副
⑥乃为装遣荆轲
A.①②④B.②⑤⑥C.②③⑥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荆轲提出献出“樊将军之首”和“燕督亢地图”,表现了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特点。
B.荆轲私见樊於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言两语说动对方甘愿自刎献头,体现他擅长辞令,工于心计的侠士风度。
C.当太子请求先遣秦武阳时,荆轲勃然大怒,负气而走,这体现了他浮躁多疑的性格,这也为他行刺失败埋下了祸根。
D.易水之滨,面临生离死别,荆轲慷慨悲歌,义无反顾,这体现了他不畏强暴,不避艰险的精神。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分)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3分)
(3)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1)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2)太子和宾客凡是知道这件事的,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他。(3) 祝贺完毕之后,请求舞剑,并趁机击***沛公-刘邦在他的座位,把他***了。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会成为刘邦的俘虏!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古今异义,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C切齿:形容非常痛恨,古今相同。A穷困:今义为生活贫困,经济困难;古义为走投无路。B偏袒:今义为袒护双方中的一方;古义为袒露一只臂膀。D慷慨:今义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或者不吝惜;古义为声调激愤。所以选C。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C均为连词,雨声。A前一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后一个“之”为助词“的”。B前一个“以”连词,来;后一个为介词,“因为”。D前一个“而”表并列的连词;后一个“而”是承接连词。所以选C。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①体现的是秦无信;⑥体现的是太子的行为,均不属于为刺秦王所做的准备。所以选D。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浮躁多疑”应是太子丹的性格特点。所以选C。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东道主、行李、定语后置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请以剑舞、状语后置句“因击沛公于坐”、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 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衡夜思昼诵,身而力践之体:体验
B.衡独坐树下自若危:端正
C.人有所遗:遗留
D.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领:兼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非其有取之,不可也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即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C.会衡请罢益力,从其请今其智反不能及
D.亲择蒙古弟子俾教之汉家除残去秽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     )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⑥课诵少暇,即习礼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许衡从小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有不凡的颖悟力,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在对蒙古子弟的教育上,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小题5: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分)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分)
(3)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2分)
(4)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分)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题目。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日:‘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雠。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遂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
注:踔(chuō): 跳跃。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于是即雌剑往见楚王将:带着、拿着。
B.汝若生子是男,,告之曰。大:与“小”相对。
C.客以剑王,王头遂堕汤中拟:比划。
D.去时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 嘱:嘱咐,叮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为王作剑,三年成今其智反不能及
B.松生石上,剑在背吾还也,亦去之
C.即斧破其背,得剑夫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D.何哭甚悲耶众士慕仰,若水归海
小题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莫邪子一心复仇的一项是
①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②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③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
④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
⑤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⑥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志怪小说一波三折,精彩、生动的讲述了一个著名的复仇故事。干将是古代传说中造剑的名将,莫邪是他的妻子。“干将”“莫邪”也泛指宝剑。
B.莫邪的儿子为报父仇,毫不犹豫的献出自己的头颅。这个一心为父复仇,头断亦不死的形象感人至深。
C.小说中“客”的形象是游侠的代表,在他的身上体现了正义的力量,被压迫者的复仇精神也得到了强烈的体现。
D.楚王是个暴虐的形象。他易怒、嗜血、残忍,为了抢夺“雄剑”而***害了干将,最终被“客”用“雄剑”***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于,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主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团,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邦,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阚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   阙:亏损,削弱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焉用亡郑陪邻其无礼于晋
B.君知难也吾还也
C.舍郑以为东道主使烛之武见秦君
D.唯君图壮也犹不如人
小题3: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没有能力了,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灭掉郑国就对您有好处,我就敢麻烦您来做这件事。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整齐,是不够勇武的。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分)
(3)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王曰:“善。”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仲舒为人廉直。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选自《汉书•董仲舒传》,有删改)
【注释】①泄庸、种、蠡:均是勾践的臣子。 ②五伯:指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 ③三王:指古代的贤王。 ④武夫:即“珷玞”,似玉的石头。 ⑤希:观望,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春秋》,孝景时为博士治:研究
B.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易王事:奉事
C.于是下仲舒吏,死当:应当
D.魏其、武安侯为相而儒矣隆:尊崇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归有忧色
童子莫对,垂头
B.以《春秋》灾异变推阴阳所以错行
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C.仲舒礼谊匡正
丹不忍己之私伤长者之意
D.故不足称大君子之门也
使得毕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王向董仲舒求教,董仲舒在回答时提到了柳下惠、五伯等人,目的是告诫易王,遵循仁义,不可施行诡诈之术。
B.主父偃嫉妒董仲舒,偷出了他的草稿交给皇帝,又因为董仲舒学生的失误,结果导致了董仲舒险些丢掉性命。
C.公孙弘为了打击报复董仲舒,故意向皇帝推荐董仲舒去相胶西王。董仲舒害怕惹祸上身,就借生病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
D.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朝廷也非常重视董仲舒,经常派人请教于他。董仲舒死后,他的子孙都做了大官。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3分)
 
(2)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帝默然。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寻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颎曰:“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高祖曰:“公得之矣。”开皇九年,大举伐陈,以弼为行军总管。将渡江,酹酒而祝曰:“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翦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
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进屯蒋山之白土冈,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田瑞先犯弼军,弼击走之。鲁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隋书•列传第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骁勇便弓马便:熟习
B.恐祸及己,对曰诡:欺骗
C.未睹其阙:宫殿
D.士卒且惰: 懈怠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且吾舌死 ②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B.①弼获免 ②重修岳阳楼
C.①既知防人交代,众复散 ②则齐国庶几乎
D.①死不恨 ②若属皆为所虏
小题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4分)
(2)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4分)
小题4: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贺若弼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并结合内容分析。(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