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傅青主善医。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太医院某,按脉毕,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归家料理后事,迟无及矣。”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傅青主善医。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太医院某,按脉毕,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归家料理后事,迟无及矣。”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傅青主善医。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太医院某,按脉毕,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归家料理后事,迟无及矣。”王急治任里。会傅入都,遇诸途,问王归意,疾告,曰:“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某叹曰:“仆之归,从其命也。”具告所言。傅骇曰:“果尔,奈何?试汝诊之。”按脉良久,叹曰:“彼真国手也,其言不谬。”王泫然泣曰:“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着和、缓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傅又沉思久,谓曰:“汝疾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功,不愈亦不任过,试之何如?”王大喜,求方。傅命归家遍觅健少所用旧毡笠十余枚煎浓汤漉成膏旦夕履之王归家如法治之疾果愈。寻至都见傅,喜慰异常。更谒某,某见王至,瞿然曰:“君犹无恙耶?”王具以傅所治之法告之。某叹曰:“傅君神医,吾不及也。吾初诊汝疾,脑髓亏耗,按古方,惟生人脑可治,顾万不能致。今傅君代之以健少旧毡笠多枚,真神手,吾不及也。若非傅君,汝白骨寒矣,谓非鄙人所误耶!医虽小道,之不精,是直以人命为儿戏也,吾尚敢业此哉!”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
傅善医而不耐俗,病家多不能致。然素喜看花,置病者于有花木之寺观中,令与之善者诱致之。傅既至,一闻病人呻吟,僧即言为羁旅贫人,无力医,傅即为治剂,辄应手愈。
某妇忽患腹痛,辗转地上。其夫求之傅,乃令持敝瓦缶,置于妇榻前,捣千杵,服之,立止。一老人痰涌喉间,气不得出入,其家具棺待殓。傅诊,曰:“不死。”令捣蒜汁灌之,吐痰数升而苏。凡患泻者,遇傅无不瘳。用药不依方书,每以一二味取验。有苦痨瘵者,教之胎息②,不三月而愈。
(选自《清稗类钞·傅青主善医》,有删改)
【注】①和、缓:春秋时期秦国两位名医的名字。②胎息:像婴儿在母胎中一样不用口鼻而用脐呼吸,是一种高度柔和的腹式呼吸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急治任里回、归
B.愈则不功负责
C.医虽小道,之不精研究
D.无力医邀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傅又沉思久傅诊 
B.具告所言脑髓亏耗
C.试汝诊之谓非鄙人所误耶
D.问王归意,疾告王具傅所治之法告之
小题3:下列四个句子,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
A.就诊于太医院某。
B.遇诸途。
C.试之何如。
D.今傅君代之以健少旧毡笠多枚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尧患头痛病,被京城的太医判为不治之症,一个月后必死。傅青主叫他试着用青年人戴过的毡笠熬成药膏,早晚服食,竟然把病治好了。
B.太医见到病愈的王尧,大为吃惊,深有感慨。既佩服傅青主医术高超,又自愧学艺不精,几乎误人性命,此后,这个太医干脆不再从医了。
C.傅青主平素喜欢看花,因而他让人想方设法先把病人安置在有花木的寺院之中,傅青主来了之后,了解情况,给病人诊治下药,手到病除。
D.傅青主善于医治各种疑难杂症,因病施治,不拘一格,用药不多,妙手回春,很有特色。他还教病人运用“胎息”法调治痨症,效果很好。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傅 命 归 家 遍 觅 健 少 所 用 旧 毡 笠 十 余 枚 煎 浓 汤 漉 成 膏 旦 夕 履 之 王 归 家如 法 治 之 疾 果 愈。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3分)
②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着和、缓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4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1)傅命归家/遍觅健少所用旧毡笠十余枚/煎浓汤/漉成膏/旦夕履之/王归家/如法治之/疾果愈。(每划错、划少或划多2处扣1分。)
(2)①太医院里某先生,是全国第一流的医生,为什么不请他治病?(关键词“盍”1分,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②如果确实像您说的那样,我真的没有活着的希望了。不过您久负名医的美名,竟不能起死回生吗? (关键词“诚”“着和、缓名”“生死人而肉白骨”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任:承担。要依据具体的语境来解释实词的含义,例如:“曷不委心任去留”中,“任”是“听凭”的意思;“胡亥任赵高而族李斯”中,“任”的意思是“任用”。
小题2:
试题分析:D以:介词,把;A音节助词,不译/代词,代“老人”;B乃:连词,于是、就/副词,是、原来是;C为:介词,替、给/被。
小题3:
试题分析:C句是宾语前置句,A、B、D都是状语后置句。A句的“于”作介词,到;B项的“诸”作兼词用,相当于“之于”,D句“以”字作介词,把。
小题4:
试题分析:“把病人安置在有花木的寺院之中”不是傅青主的意思。原文第二段“置病者于有花木之寺观中,令与之善者诱致之”一句,是说“有人”。
小题5:
(1)
试题分析:找到关键词语名词(傅、王、疾)或动词(煎、漉),以及表时间的词语(旦夕)。断句题解题方法:第一步都应该是通读全文,反复诵读,增强语感,抓住文段中的重要实词,了解文意。第二步,就是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第三步,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也可以做为断句的依据。①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②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③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④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⑤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⑥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2)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要求语句通顺,重点词语翻译准确并注意特殊句式。注意下列重点词语和句式:①关键词“盍”,兼词, 相当于“何不”, 译为“为什么不”“怎么不”,或者直接写“何不”;“国手也,”判断句,翻译“是”字,体现判断句的标志;“国手” 译为“国家闻名的医师”“名医”“国内有名的御医”“国家级的医生”。 ①关键词“诚”,译为“如果确实”“果真”;“着和、缓名”译为“有着像和、缓一样的名气”“有着和、缓两位名医的名气”“有着和、缓名医的名声”“有着和、缓两位名医一样的医术和声望”“有着和、缓那样的名望”等;“乃”,副词,译为“竟然”“却”“反而”,;“生死人而肉白骨”,“生”“肉”,使动用法,译为“使……活过来”或“让……复活”、“使……长肉”“让……长肉”,或者意译为“起死复生”“起死回生”。
附【参考译文】
傅青主善于治病。他的同乡人王尧寄居在京城,忽然患头痛病,经很多医生诊治都不见效,到太医院某医生就诊,那太医按脉完毕,吩咐他说:“这病只有一个月时间了,你应尽快回家料理后事,慢一点就来不及了。”王尧急忙打点行李准备回家。适逢傅青主来京城,在路上遇到王尧,就问他回家的原因,王尧把病情告诉傅青主。傅青主说:“太医院某先生,是全国第一流的医生,为什么不请他治病?”王尧叹息着说:“我回家,就是听从他的吩咐啊。”于是将太医说的都告诉他。傅青主很吃惊,说:“如果真是这样,怎么办?让我试给你诊断一下。”按脉很久,叹息着说:“太医他真是国手啊,他说的没错。”王尧流着眼泪说:“如果确实像您说的那样,我真的没有活着的希望了。不过您久负名医的美名,竟不能起死回生吗?”傅青主又沉思很久,对他说:“你的病没有救活的道理,不过我现在想到一个法子,治好了不算功劳,治不好也不承担过失,试一试怎么样?”王尧很高兴,求处方。傅青主吩咐他回家去,四处寻找健壮青年使用的旧毡笠十余枚,煮成浓汤,过滤成药膏,早晚服食。王尧回到家里,按照傅青主的方法医治,病果然好了。不久他到京城见傅青主,傅青主非常欣慰。王尧又去拜见太医,太医见他来,吃惊地看着,说:“你还活着吗?”王尧把傅青主治病的做法告诉他。太医叹息着说:“傅先生真是神医,我比不上他。我当初诊断你的病,原来是脑髓亏损,按照古药方,只有用活人脑才可以医治,但是确实不能得到。现在傅先生用健壮青年使用的多枚旧毡笠代替活人脑,真是本领高超,我比不上。如果不是傅先生,你早就死了,可以说不是被我耽误吗!行医虽说是小本领,研究不精通,这简直是把人命看作儿戏啊,我还敢从事这种职业吗!”太医送王尧出门之后,立即请求退休,关上门谢绝求医的人,闭口不再谈医术了。
傅青主善于治病而不能忍受俗气,病家多不能招请他。不过他平时喜欢看花,有人就在有花木的寺院中安置病人,让跟傅青主交好的人引诱他到来。傅青主来了之后,一听到病人的呻吟,僧人当即说是寄寓异乡的穷人,没有钱请医生,傅青主当即给病人诊治下药,随手就治好了。
有一个妇人突然患肚子痛的疾病,痛得在地上翻来覆去。她丈夫请傅青主医治,傅青主就叫他拿一个破瓦罐,放在妇人睡榻前面,用圆木棒捣一千次,捣成粉末让妇人服下去,她的肚子立即不痛了。一个老人痰涌在喉咙中间,不能呼吸,他的家人准备了棺材等着收殓。傅青主诊断病情,说:“没有死。”让家人捣蒜汁来灌他,吐出几升痰就苏醒过来。凡是患腹泻的病人,遇到傅青主没有不被治好的。傅青主使用药物不按照药书,常常用一二味药就取得预期的效果。有被痨病所苦的病人,傅青主教他用胎息法调治,不到三个月病就好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邵雍字尧夫。其先范阳人,父古徙衡漳,又徙共城。雍年三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上,遂为河南人。  
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  
初至洛,蓬荜环,不蔽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嘉佑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佑中赐谥康节。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蓬荜环堵:墙壁
B.相从游恒:经常
C.或留信宿乃去:离开
D.皆书访雍贻:留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邵雍隐士风范的一项是 (  )(3分)
①夜不就席者数年                 ②蓬荜环堵,不蔽风雨  
③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      ④雅敬雍,恒相从游  
⑤一人挽之,惟意所适              ⑥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
A.①⑤⑥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邵雍曾经到齐、鲁、宋、郑等古国的旧址上游历,回来之后,认为“道已经在我这里了”,从此就不在出远门了。
B.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人退居洛阳时,都很敬重邵雍,为他买下田宅,邵雍常常耕种,养家糊口。
C.邵雍把自己的居所叫做“安乐窝”,有人仿照邵雍的住房为自己建造了一个房子,叫做“行窝’”。
D.邵雍认为新法比较严酷,如果能够宽缓一分,那么百姓就会受益一分,所以他希望他的门生故友不要辞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陈公神道碑铭
曾巩
公讳世卿,字光远,南剑州沙县人也。公为儿时,书木叶为诗,其父见之大惊,遂使学,以笃志闻于乡。中雍熙二年进士,为衡州军事推官,改静安军节度推官。王小波、李顺蜀,州县多不能保,东围静安,公应变,为箭笴兵械城守之具百余万,约其属分城守之。围既久不解,分城者疑惧意懈,出语动公,公以义谯勉之。而间谓州长张雍曰:“此属留之则溃人心,纵之使求外兵,则两全。”雍听其言。盗数万人围静安八十日,公奋励距敌,射其裨将一人,应手死。又射至数百人,无不辄死。盗以故不敢迫。而外兵来救。乃卒解静安之围。事闻,即其军,以公为掌书记,父丧不许去官。自宋兴小吏势,盗起往往转掠数百千里,吏辄弃城走。及公之保静安,则若吏力皆可以有为者。然公之于此时,盖亦无为有,以少胜众,此材智烈丈夫之所为。小拘常见之人,亦安能责其此出哉?
公在静安七年,还为秘书郎。真宗即位,为荆湖北路转运使。澧州诸蛮夺澧旁地耕守,数纵兵入盗,积十余岁莫能却。公至,诸蛮畏悦,皆还就溪洞,而归故所掠地与人。公因筑三塞以备蛮,诏书嘉奖。公去久之。而后吏不能善蛮,蛮亦辄复入盗。天子问公前所以服蛮者何为,而今将治之者何出,公具对而其稿,世故莫知其何术也。
公在荆湖岁余,擢为秘书少监,知广州,赐金紫服,至则罢计口鬻盐,人以休息。海外国来献,多人徒以食县官,而往往皆射利于中国也。天子以公善谋问公所以纲理之者公以谓以国之小大裁其使员授官之多少通其公献而征其私货可以息弊从之。居南海四年,未及召而得疾卒,享年六十有四。(选自《曾巩文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小波、李顺蜀盗:叛乱
B.公以义谯勉之数:多次
C.盖亦无为有易:改变
D.公具对而其稿刊:刊发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世卿“善谋”的一组是(  )(3分)
①公为儿时,书木叶为诗                 ②纵之使求外兵,则两全
③公奋励距敌,射其裨将一人             ④公至,诸蛮畏悦
⑤至则罢计口鬻盐,人以休息             ⑥以国之小大,裁其使员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世卿守静安时,和属下约定分守几座城池,互相照应。由于被围时间很长,属下怀疑害怕而松懈,要求陈世卿让他们回来一起守静安,陈世卿没有同意。
B.盗贼几万人包围静安八十多天,因为陈世卿奋勇拒敌,射死几百贼兵,使贼兵不敢逼近攻城,后来因为有援兵来救,静安之围被解除。
C.澧州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人经常夺取澧州旁边的耕地,多次出兵抢劫百姓,十几年来没有人能够击退他们。陈世卿到任后这事得到解决,但他走后又出现反复。
D.外国使节来进贡,很多人只是因为要依靠朝廷吃饭,并且常常来谋取财利,陈世卿想出办法来整顿此事,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自宋兴小吏势,盗起往往转掠数百千里,吏辄弃城走。
译文:                                                                   
(2) 小拘常见之人,亦安能责其此出哉?(5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韩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之不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②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③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④矣。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⑤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⑥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其左足       刖:砍断脚,古代的一种酷刑。
B.而游士危于战     陈:通“阵”,指军队阵列
C.独乎道言也      周:契合,此可引申为采纳
D.大臣苦法而细民恶也  治:被治理,此引申为被管制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组是
A.玉人曰:“石。”/ 是寡人之过
B.和献璞而未美 / 无丝竹管弦之盛
C.然犹两足斩而宝论 /能衔哀致诚
D.主尊安 / 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A.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B.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C.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D.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小题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和氏得到玉璞后,先后两次进献君王,均以欺骗罪被处以刖足之刑。后至文王时他才得以献玉而正名,并将玉命名为“和氏之璧”。
B.第二段,韩非指出若以法、术治国的话,臣则失去擅权弄权的自由,士民则失去游说游荡的自由,法、术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祸害。
C.第三段,韩非借吴起与商君之例,阐明了法、术能否施行于世,取决于君主的判断力以及臣子细民的处世态度。然后借此针砭时弊,指出当世乱而无霸主的原因。
D.文章除了运用和氏之喻、吴起商鞅之例外,还拿悼王孝公楚秦两国君主对法的态度及其结果作对比,文笔犀利而深入浅出,叙议相间而富于变化。
小题5: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3分)
(2)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4分) 
(3)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以惧氐。氐果不敢害,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败,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 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固将释私怨,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节选自《三国志•贾诩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诩以惧氐假:借,借助
B.行归乡里 间:秘密地,悄悄地
C.更追之,更战必胜。促:赶快
D.愿将军疑!无:没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氐果不敢害,盟而送之。嬴而不助五国也
B.绣惊惧曰:“至于此!”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C.固将释私怨,明德于四海,樊哙侧其盾撞。
D.夫有霸王之志。谁为大王为此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诩有谋略才华,能灵活处理面临的情况将事情办成,但年轻时并不广为人知,只有阎
忠比较了解他,甚至拿贾诩与西汉时期的张良、陈平相比。
B.董卓败亡后,他的亲信们十分害怕,打算各自逃生,贾诩劝阻了他们,事成之后坚决拒绝了李傕等人为他请功的做法。
C贾诩善抓战机。在张绣麾下时,在追击曹操兵马的时机上为张绣出谋划策,分析准确,战事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D.贾诩明察时局。袁绍派人来招降张绣,张绣想投靠袁绍,但贾诩主动出面,对使者表达对袁绍的感谢,委婉拒绝,然后劝张绣投靠曹操。
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
B.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
C.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
D.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①,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②。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③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诣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④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
(选自《北史•列传第十五》)
【注】①黉序:古代的乡学。②大学:古学校名,即国学。③文翁:名党,字仲翁,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兴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④嬖:宠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爵永宁侯袭:继承B.自太傅掾为书侍御史引:推荐。
C.二人并免官坐:因为犯罪。D.依仆射李平故事故事:旧事。
小题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道元“执法清刻”的一组是(   )(3分)
①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            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
③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  ④(蛮人)请前刺史寇祖礼
⑤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⑥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③④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郦道元执法严厉,被御史中尉李彪看中,李彪推荐将其从太傅掾任上调为书侍御史,后因此而受牵连获罪被免职。
B.顺皇后的父亲于劲是冀州刺史,领兵在关中作战,不在冀州任上。郦道元虽身为冀州镇东府长史,管理冀州全州事务达三年之久,说明了于劲对他的赏识和信任。
C.郦道元在任东荆州刺史时,老百姓状告前任刺史寇祖礼执法苛酷,结果朝廷将前后两任刺史同时免官治罪。
D.侍臣丘念深受司州牧、汝南人王悦宠信,干预政事,操纵州官选举。郦道元主持正义,把丘念抓起来,并抢在灵太后命令下达之前将其处死。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5分)
(2)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