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豫让论      方孝孺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豫让论      方孝孺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豫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土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土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众人:许多人
B.段规之事韩康事:事奉
C.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速:加速
D.何足道哉?道:称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让为之报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水之积也不厚。
D.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规和任章劝韩襄子欲擒故纵,暂时满足智伯的贪婪之心,加速智伯的灭亡,堪称忠臣义士。
B.郄疵虽然没有享受智伯以“国士”的恩遇,但在关键时刻及时劝谏智伯不要中韩、魏奸计,可谓忠臣义士。
C.作者认为豫让没有及时劝谏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弃”而导致国灭,不能算作忠臣义士。
D.豫让袖手帝规,坐观成败,事后虽然像刺客那样为智伯报仇雪恨,后伏剑自***,但不配为“国士”之称。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4分)
(2)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4分)
(3)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4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1)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足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诚恳地劝告(“厌:贪心不足”;“陈力就列: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谆谆然:诚恳地”各1分,句意1分)
(2)如能像这样,那么,豫让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让人怀念,难道这不胜过刺***他人衣服后再自尽吗?”(若然、虽死犹生、胜各1分,句意1分)
(3)但是那种早上还是仇敌,到了晚上就成了君臣,并且腆着面孔而自鸣得意的人,又成为豫让的罪人了。(“腆然、自得、又让之罪人也”各1分,判断句式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众人:一般的人
小题2:
试题分析: A项 为:替 是  B项 以:用 因为  C项 之:代词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小题3:
试题分析:“段规和任章劝韩襄子”错,原文是“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 。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厌:贪心不足”;“陈力就列: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谆谆然:诚恳地”(2)若然:如能像这样、虽死犹生: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让人怀念,胜:胜过 (3)腆然:腆着面孔、自得:自鸣得意、又让之罪人也:又成为豫让的罪人了。
文言文译文:
君子修身立德,奉事主君,既然称为君主的知己,就应该竭尽自己的智谋,提出忠诚的劝告,把祸患消解在没有形成之时,保障安定于不出灾难之前,既使自身得以保全而主君也能平安。这样,活着作为名臣,死了也能成为高尚的英灵,百代流传光辉,照耀在史籍典册之中,这才是美好的啊。倘若遇到知己的主君,不能在未乱之前挽救危险,而只是在已经失败之后牺牲生命。以此来沽名钓誉,借以迷惑世间并夸耀于世俗之人。从君子的眼光看来,都是很不足取的。
我曾持这样的观点来评论豫让。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报仇,忠义的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唉!豫让的死应该是忠心的了,可惜,他选择牺牲的方式还存在有不能称为忠心的地方哩。为什么呢?试看他用漆涂身改变容貌,吞食炭块改变声音后,对友人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但看到他劈斩衣赵襄子的衣服而三次跳跃刺***时,赵襄子责问他为什么不替中行氏而死,却单单替智伯而死;豫让回答说:“中行氏用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态度来回报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就只从这一点来分析,豫让是死而有余憾的。
比如段规事奉韩康,任章侍奉魏桓子,并未听说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们,是,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的主君依从智伯的请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促使智伯思想放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郄疵事奉智伯,智伯也未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但是郄疵能觉察出韩、魏的情况来谏止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话以至于灭亡,然而郄疵的智谋和忠告,已经可以问心无愧了。豫让既然自己说智伯以国土对待他,国土就是救国之士嘛!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诚恳地劝告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愤;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愤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把话说得谆谆亲切而态度又极其诚恳,劝谏不听,就第二次劝谏,第二次劝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次劝谏如果还不听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纵然是冥顽不灵,也会为他的至诚所感动,很可能会醒悟过来的。这样一来就会与韩、魏和好,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了智氏的宗族,使其世世代代保持祭祀祖先的礼仪。如能像这样,那么,豫让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让人怀念,难道这不胜过刺***他人衣服后再自尽吗?”
可是,豫让当时竟无一句话来启发开导主君的心智,眼看着智伯有危险以至灭亡,好似越国人看着秦国的人不管是肥是瘦一样。袖手旁观,坐等胜败,所谓“国士”的报答,能是这样的吗?待到智伯已经死了,才气愤得控制不住自己的血气,甘心使自己附在刺客之类的人,这有什么可称道的,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啊!虽然这样,以“国士”的标准来衡量,豫让固然是承当不起的;但是那种早上还是仇敌,到了晚上就成了君臣,并且腆着面孔而自鸣得意的人,又成为豫让的罪人了。哎!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萧子显字景阳,幼聪慧,文献王异之,爱过诸子。七岁,封宁都县侯。永元末,王子例拜给事中。累迁司徒主簿,太尉录事。
子显伟容貌,好学,工属文。尝著《鸿序赋》,尚书令沈约见称曰:“可谓得明道之高致,盖《幽通》之流也。”又采众家《后汉》,考正同异,为一家之书。又启撰《齐史》,书成,奏之,诏付秘阁。高祖雅爱子显才,又嘉其容止吐纳,每御筵侍坐,偏顾访焉。尝从容谓子显曰:“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子显对曰:“仲尼赞《易》道,黜《八索》,述职方,除《九丘》,圣制符同,复在兹日。”时以为名对。三年,以本官领国子博士。高祖所制经义,未列学官,子显在职,表置助教一人,生十人。又启撰高祖集,并《普通北伐记》。春年迁国子祭酒,又加侍中,于学述高祖《五经义》。五年,迁吏部尚书,侍中如故。
子显性凝简,颇负其才气。及掌选,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衣冠窃恨之。然太宗素重其为人,在东宫时,每与促宴。子显尝起更衣,太宗谓坐客曰:“尝闻异人间出,今日始知是萧尚书。”其见重如此而已。大同三年,出为仁威将军、吴兴太守,致郡未几,卒,时年四十九。诏曰:“仁威将军、吴兴太守子显,神韵峻举,宗中佳器。分竹未久,奄到丧殒,恻怆怀。可赠侍中、中书令。今便举哀。”及葬请谥,手诏“恃才傲物,宜谥曰骄”。
子显尝为《自序》,其略云:“余追寻平生,颇好辞藻,虽在名无成,求心已足。前世贾谊、傅毅徒,并以文章显,所以屡上歌颂,自比古人。天监十六年,始预九日朝宴,稠人广坐,独受旨云:‘今云物甚美,卿得不斐然赋诗?’诗既成,又降帝旨曰:‘可谓才子。’余退谓人曰:‘一顾之恩,非望而至。遂贾谊何如哉?未易当也。’每有制作,特寡思功,须其自来,不以力构。”
(选自《梁书》,有删改)
【注】①分竹:给予作为权力象征的竹使符,谓封官授权。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学述高祖《五经义》递:传递
B.每与促宴引:请,召
C.书成,奏之表:古代大臣上书皇帝的一种文体,此处名词作状语
D.遂贾谊何如哉方:比拟,相比。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王子例拜给事中②焉用亡郑陪邻
B.①尚书令沈约见称曰②后人哀之不鉴之
C.①前世贾谊、傅毅徒②欲人无惑也难矣
D.①恻怆怀②某所,而母立
小题3:下面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萧子显“负其才气”和“见重”的一组是
A.①子显伟容貌,好学,工属文②可谓得明道之高致
B.①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②在东宫时,每引与促宴
C.①圣制符同,复在兹日②每御筵侍坐,偏顾访焉
D.①所以屡上歌颂,自比古人②每有制作,特寡思功
小题4:下列有关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子显尽管恃才傲物,死后被太宗赐予谥号“骄”,但是他的才华依然得到了高祖、太宗两任皇帝的赏识。
B.高祖认为他编篡《通史》,完成之后定会超过此前的其他史书,萧子显巧妙应对,认为此举成就堪比孔子。
C.萧子显聪慧好学,善于写文章,著有《鸿序赋》《幽通》等文,为人称赏,并先后编篡《后汉书》《齐史》两本史书。
D.萧子显在《自序》中谈到创作时,认为自己写的作品是兴之所至,并不是苦心孤诣地构思而来,这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祖雅爱子显才,又嘉其容止吐纳,每御筵侍坐,偏顾访焉。(5分)
(2)及掌选,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衣冠窃恨之。(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吾所甚恶也。”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于堂上,重帷而见其手,请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曰:“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羸。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
饥马盈厩,嗼①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以东帝困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略有改动)
【注】①嗼(mò):静默无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貌吾所甚恶也适:恰好,正好
B.其手而与之坐搏:握住,抓取
C.与将军之以如秦节:礼节,气节
D.故圣人之所贵:重视,崇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请说之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B.子胥修法制蒙冲斗舰以千数
C.秦之道谨庠序
D.齐以东帝困天下故内惑郑袖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体现“待时”的一组是(   )
①故钓于渭以观之     ②退而耕于野                 ③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④水冻方固,后稷不种 ⑤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 ⑥见贤人,则往不可止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④⑥D.①②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想办法拜见王子光,其目的就是想寻找时机得到重用,他等待数年,终于在吴国施展才能,兴国强兵,大败楚国,最终报了***父之仇。
B.田鸠在秦国呆了三年,想见秦惠王却没见到;后来在一门客帮助下,到楚国拜见楚王,楚王喜欢他,他这才有机会见到了秦惠王。
C.饥饿的马、狗在厩棚或窝中默然无声,是在等时机,一旦有了食物它们就不再默然无声;混乱世道的人民,一旦遇到贤能之人就会身心归附,这也是遇到了时机。
D.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要成功就需要适逢其时。因而想为百姓忧虑的贤明君主和杰出人士,只有遇到混乱的世道,才是遇上了合适的时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4分)
(2)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3分)
(3)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王兴甲兵,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寡妻:正妻
B.构怨于诸侯构怨:结怨,结仇
C.欲辟土地,秦楚朝:朝见,朝拜
D.乐岁终身苦乐岁:丰年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王兴甲兵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B.言举斯心加彼而已王之臣,皆足以供之
C.是其甚与其是,孰能御之
D.无恒产,因无恒心王欲行之,盍反其本矣
小题3:下列各组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为长者折枝②刑于寡妻,至于兄弟③吾惛,不能进于是矣④盖亦反其本矣⑤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⑥皆欲赴愬于王⑦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⑧俯不足以畜妻子⑨则盍反其本矣⑩奚暇治礼义哉
A.①③④⑤⑥B.②⑥⑦⑨⑩ C.①②④⑥⑧D.②④⑤⑦⑨
小题4:下列各组加点字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舆薪之不见,为不用焉②吾老,以及人之老③幼吾幼,以及人之,然后知轻重⑤兴甲兵,士臣⑥轻暖不足于体与⑦固不可以敌强⑧然后从而之⑨五十者可以帛矣⑩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A.①③⑥⑦/②/④⑧⑨⑩/⑤
B.①②⑥⑦/③⑤/④⑧/⑨⑩
C.②④⑧⑨/⑤⑦/①③⑥/⑩
D.①③⑤⑥⑦/②/④⑧⑨⑩ 
小题5:下列各句特殊句式各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舆薪之不见百姓之不见保
B.何以异于邹敌楚哉未之有也
C.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是乃仁术也
D.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小题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分)
⑵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jù,家贫)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陈述)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两肩上耸)火色(面有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消渴病)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乡人以无细谨,之薄:接近
B.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感激:内心愤怒不已
C.遣使者四辈敦趣:通“促”,催促
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官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周去,客密州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帝何得人,赐帛三百匹操当肃还付乡党
C.岑文本谓亲曰师者,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逆旅主人不顾上官大夫与同列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资旷迈   ②悠然独酌,众异之   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④客,忠孝人也   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⑥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
A.①④⑥B.③⑤⑥C.①②⑤D.②③④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资助到了长安。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之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小题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3分)
(2)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4分)
(3)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丘处机传
丘处机,登州栖霞人,自号长春子。儿时,有相者谓其异日当为神仙宗伯。年十九,为全真学于宁海之昆仑山,与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同师重阳王真人。重阳一见处机,大之。金、宋之季,俱遣使来召,不赴。
岁己卯,太祖自乃蛮命近臣札八儿、刘仲禄持诏求之。处机一日忽语其徒,使促装,曰:“天使来召我,我当往。”翌日,二人者至,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见焉。明年,宿留山北,先驰表谢,拳拳以止***为劝。又明年,趣使再至,乃发抚州,经数十国,为地万有余里。盖蹀血战场,避寇叛域,绝粮沙漠,自昆仑历四载而始达雪山。常马行深雪中,马上举策试之,未及积雪之半。既见,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
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曰:“天锡仙翁,以寤朕志。”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焉。于是锡之虎符,副以玺书,不斥其名,惟曰“神仙”。一日雷震,太祖以问,处机对曰:“雷,天威也。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太祖从之。岁癸未,太祖大猎于东山,马,处机请曰:“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畋猎,非宜。”太祖为罢猎者久之。时国兵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
岁乙酉,荧惑犯尾,其占在燕,处机祷之,果退舍。丁亥,又为旱祷,期以三日雨,当名瑞应,已而亦验。有旨改赐宫名曰长春,且遣使劳问,制若曰:“朕常念神仙,神仙毋忘朕也。” 六月,浴于东溪。越二日,天大雷雨,太液池岸北水入东湖,声闻数里,鱼鳖尽去,池遂涸,而北口高岸亦崩。处机叹曰:“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将与之俱乎!”遂卒,年八十。其徒尹志平等世奉玺书袭掌其教,至大间加赐金印。
(选自《元史·卷二百二·列传第八十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阳一见处机,大之器:重视
B.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恭谨
C.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跌倒
D.畋猎,非宜数:数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全真学于宁海昆仑山莫能御也
B.故天威震动警之若所为,求若所欲
C.人罪莫大不孝构怨诸侯
D.与滨死得更生者举世而非之不加沮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丘处机爱护百姓的一组是(    )
①金、宋之季,俱遣使来召,不赴         ②先驰表谢,拳拳以止***为劝
③蹀血战场,避寇叛域,绝粮沙漠         ④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人
⑤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             ⑥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将与之俱乎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丘处机十九岁时出家,皈依在王重阳真人门下,成为王真人嫡传的“全真七子”中的大师兄。
B.在拒绝金、宋朝廷的征召后,丘处机与十八名弟子一行不远万里,历经艰辛,历经四年抵达成吉思汗驻地,他们此行意在止***,为此甚至在雪地里都经常拿起经卷彼此讨论。
C.当成吉思汗向丘处机询问长生之术时,丘处机坦言关键在于清心寡欲。成吉思汗非但没有责怪丘处机,反而极为敬重他,赐给他虎符和玺书,尊称他为“神仙”。
D.凭着虎符和玺书,丘处机师徒借入教的名义拯救了大量汉人,受到百姓称赞。其后,丘处机的祈祷使不利于燕地的煞星移位,使干旱的地区下了三天雨,造福于百姓。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3分)
(2)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