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1分)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节选自《明史·曹端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画地以质之父质:问 | B.年荒劝振劝:勉励 | C.修明圣学修:研究,钻研 | D.端亦高其行谊行:行动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曹端“至孝”的一组是( )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庐墓六年 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⑤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端读谢应芳《辨惑编》后,对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了他开始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 B.曹端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 C.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 D.曹端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不仅是他的为政公廉,更主要的是他作为人师,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 |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2分) (2)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3分) |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5分)(1)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释氏”1分, “书”1分。)(2)学生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服从”“化”“耻”各1分。)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行,品行。回到句子中“端亦高其行谊”,很显然,此处“高”为意动用法,“其行谊”为“高”的宾语,应该是名词。 小题2: 试题分析:①②③表现曹端至孝;④属教化;⑤是霍州人对曹端去世的哀痛,属曹端的影响。解答此类题要善于运用排除法,根据⑤排除AD两项,再比较①④就可做出选择。 小题3: 试题分析:“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应为“回来后对自己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释氏”“书”的解释,根据语境“释氏”解释为“佛教”,“书”解释为“信”;翻译第二句时注意“服从”“化”“耻”的解释,“服从”解释为听从,“化” 解释为教化,此处应体现被动, “耻”为意动用法,翻译时要体现。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何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坐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信中说道:“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理论都除去不用。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做到公了那么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那么百姓就不敢欺瞒了。”郭晟拜谢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服丧期满,改任薄州学正。霍州、薄州、蒲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的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拉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课教学。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他的众多弟子服心丧 之年,霍州百姓(听到曹端去世)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子们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安葬在故乡,于是留葬在霍州。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9分)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引壶觞以自酌引:取过来,端起 | B.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已经 | C.时矫首而遐观矫首:抬起头 | D.云无心以出岫岫:泛指山峰 |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乃”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 B.良乃入,具告沛公 | C.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 小题3:下列各项对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大约因为心情急切,诗人的归程画面转换得也快。他刚才还在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转眼间又出现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为了告诉每个人,明知却偏还要“问征夫以前路”;待到“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汉子,竟又像小孩子一样“载欣载奔”,写得真实而动人。 | B.“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和菊还是原样。这里“松菊”既是天性爱好又是言志和寄托。 | C.“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从这两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拮据,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压倒优势。 | D.“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触景感怀,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 |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5分) (2)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5分) |
文言文阅读(16分)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yuxu抚慰)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 |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徙:迁移 | C.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引:率领 |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 小题2: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2分)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 |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 D.文帝认为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蒋济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能直言进谏,虽多次触怒人主,但始终都为人主所器重。 | 小题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5分) (2)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5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楚怀王拘张仪① 楚怀王拘张仪,将欲***之。靳尚②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夫人王之幸者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丽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以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③,欲因张仪遗之于楚王。楚王必爱,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于楚。王惑于虞乐,必厚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曰:“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张子。张子得出,必德子,秦女亦必不来,而秦必重子。子内擅楚之贵④,外结秦之交。畜⑤张子以为用,子之子孙必为楚太子矣,此非布衣之利也。”郑袖是之,遽说楚王出张子。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楚怀王拘张仪:张仪曾以赠给六百里土地于楚国为诱饵游说怀王与齐国绝交,但是楚与齐绝交后,张仪却声称割地是六里,于是怀王大怒攻秦,又遭受大败。因此张仪再次出使楚国时,怀王拘禁了他。②靳尚:怀王的佞臣,和张仪关系亲近。③汤沐邑:享乐的地方。④擅楚之贵:在楚国拥有高贵的地位。⑤畜:收留 小题1:对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又谓夫人王之幸者郑袖曰幸:宠爱 | B.欲因张仪遗之于楚王遗:赠送 | C.张子得出,必德子德:感激 | D.郑袖是之是:对的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天下见楚之无秦也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 | B.奉以上庸六县势为王妻以临于楚 | C.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D.挟宝地以为资资之以金玉宝器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靳尚想方设法救张仪,是出于对楚国的国家利益和郑袖的宠妃地位考虑的。 | B.战国纵横家张仪为了秦国,得罪了不少国家,所以经常有生命危险。这次险些在楚国丧命,幸好有靳尚搭救。 | C.靳尚说服郑袖,拐弯抹角地说了许多理由,其辞令令人叹服。 | D.郑袖从自身利益出发,听信了靳尚的话,马上去说服楚王释放张仪。 |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⑴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2分) ⑵又简择宫中佳丽习音者,以欢从之;(3分) ⑶王惑于虞乐,必厚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4分) ⑷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分)(《劝学》) ⑸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赤壁赋》)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尚书户部侍郎赠兵部尚书蔡公行状 欧阳修 公讳齐,字子思。其先洛阳人。公幼依外舅刘氏,能自力为学,初作诗已有动人语。今相国李公见之大惊,谓公之皇考曰:“儿有大志,宜善视之。”州举进士第一,以书荐其里人史防,而居其次。祥符八年,真宗皇帝采贾谊置器之说,试礼部所奏士,读至公赋,有安天下意,叹曰:“此宰相器也。”凡贡士当赠第者,考定,必召其高第数人并见,又参择其材质可者,然后赐第一。及公召见,衣冠伟然,进对有法,天子为无能过者,亟以第一赐之。 初拜将仕郎、将作监丞,通判兖州。太守王臻治政严急,喜以察尽为明。 公务为裁损,济之以宽,狱讼为之不冤。逾年,通判濰州。民有告某氏刻伪税印为奸利者,已逾十年,踪迹连蔓,至数百人。公叹曰:“尽利于民,民无所逃,此所谓法出而奸生者邪?是为政者之过也。”为缓其狱,得减死者十余人,余皆释而不问。濰人皆曰:公德于我,使我自新为善人。由是风化大行。 天禧二年,还京师,当召试。时大臣有用事者,意不悦公。居数月,不得召。久而天子记其姓名,趣使召试,拜著作佐郎,直集贤院,阶再加为宣德郎,勋骑都尉,主判三司开拆司,赐绯衣银鱼,迁右正言,阶朝奉郎,勋上骑都尉。 今天子即位,迁右司谏。真宗新弃天下,天子谅阴不言。丁晋公用事专权,欲邀致公,许以知制诰,公拒不往,益坚。已而寇莱公、王文康公皆以不附己连黜。公归叹曰:“吾受先帝之知而至于此,岂宜为权臣所胁?得罪,非吾惧也。”既而晋公败,士尝为其用者皆恐惧,独公终无所屈。未几,同修起居注,又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判流内铨,赐服金紫,改三司户部、度支二副使,转勋轻车都尉,借给事中,奉使契丹。天圣八年,拜起居舍人、知制诰、同知审官院、会灵宫判官,充翰林学士,加侍读学士,赐爵汝南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太后修景德寺成,诏公为记。而宦者罗崇勋主营寺事,使人阴谓公曰:“善为记,当得参知政事。”公故迟之,颇久,使者数趣,终不以进。崇勋怒,谗之太后,迁礼部郎中,改龙图阁直学士,出为西京留守。是时鲁肃简公方参知政事,争之太后前,卒不能留。 以亲便,求改密州。遭岁旱,除其公田之租数千石,又请悉除京东民租,弛其盐禁,使民得贾海易食以救其饥。东人至今赖之,皆曰:“使吾人百万口活而不饥者,蔡公也。”徙南京留守,进爵侯,增邑户五百为一千,阶朝散大夫。 召还,拜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判吏部流内铨,迁给事中,勋护军,增邑五百为千五百户。庄献明肃皇太后崩,议尊杨太妃为太后,垂帘听政。议决,召百官贺。公曰:“天子明圣,奉太后十余年,今始躬亲万事,以慰天下之心,岂宜女后相继称制?且自古无有。”固止不追班。 太妃卒不预政,止称太后于宫中。 复为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京师有指荆王为飞语者,内侍省得三司小吏,鞫之,连及数百人。上闻之大怒,诏公穷治,迹其所来。无端,而上督责愈急,有司不知所为,京师为之恐动。公以谓缪妄之说起于小人,不足穷治,且无以慰安荆王危疑之心,奏疏论之,一夕三上。上大悟,乃可其奏,止笞数人而已,中外之情乃安。 拜枢密副使,进爵公,增邑户五百为二千。南海蛮酋虐其部人,部人款宜州自归者八百余人。议者以为叛蛮不可纳,宜还其部。公独以为蛮去残酷而归有德,且以求生,宜纳之荆湖,赐以闲田,使自营。今纵却之,必不复还其部,苟散入山谷,当为后患。争之不能得。其后数年,蛮果为乱,***将吏十余人,宜、桂以西皆警,朝廷颇以为忧。 景祐元年,迁礼部侍郎,参知政事。二年,赐号推忠佐理功臣,进阶正奉大夫,勋柱国。郭皇后废,京师富人陈氏女有色,选入宫为后。公争之,以为不可,自辰至巳,辩论不已。上意稍悟,遂还其家。河决横垅,改而北流,议者以为当塞。公曰:“水性下,而河北地卑,顺其所趣以导之,可无澶、滑壅溃之患,而贝、博数州得在河南,于国家便,但理堤护魏州而已。”从之,澶、滑果无患。 契丹祭天于幽州,以兵屯界上,界上惊***。议者欲发大军以备边、公独料其必不动,后卒无事。公在大位,临事不回,无所牵畏,而恭谨谦退,未尝自伐,天下推之为正人,搢绅之士倚以为朝廷重。三年,频表求解职,不许。明年,遂罢,以户部侍郎归班,改赐推诚保德功臣,勋上柱国。久之,出知颍州。宝元二年四月四日,以疾卒于官。公在颍州,闻西方用兵,恻然有忧国心,自以待罪外邦,不得尽其所怀,使其弟禀言西事甚详。公之卒,故吏朱寀至颍,颍之吏民见寀,泣于马前,指公尝所更历施为,曰:“此公之迹也。其为政有仁恩,所至如此。平生喜荐士,如杨偕、郭劝、刘随、庞籍、段少连,比比为当世名臣。 公为人神色明秀,须眉如画。精学博闻,宽大沉默,一言之出,终身可复。其莅官行己出处始终之大节,可考不诬如此。谨按赠兵部尚书,于令为三品。其法当谥,敢告有司。谨状。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儿有大志,宜善视之视:看待 | B.余皆释而不问问:追究 | C.颇久,使者数趣趣:同“促”,催促 | D.天下推之为正人推:推荐 | 小题2:下列各句,全都正面表现蔡齐“临事不回”的一组是(3分) ①公务为裁损,济之以宽 ②许以知制诰,公拒不往 ③公故迟之,颇久 ④岂宜女后相继称制 ⑤太妃卒不预政 ⑥一言之出,终身可复小题3:下列各句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蔡齐幼时依靠舅舅家生活,能够自我努力追求学业,初学作诗就有打动人的语句,这让当朝相国李公非常惊讶。 | B.兖州太守王臻治理地方严明,蔡公也能够删减繁苛的法律条文,宽大为怀,使诉讼案件没有冤狱。 | C.丁晋公当权时,想邀请蔡公来辅助自己,并许诺任命蔡公为知制诰。蔡公拒绝不去,丁晋公更加坚决地邀请。 | D.蔡公反对杨太妃垂帘听政的朝议,坚决劝阻此议,不跟随百官上朝。杨太妃最终没有干预朝政,只是在宫中称太后。 |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⑴尽利于民,民无所逃,此所谓法出而奸生者邪?(4分) ⑵吾受先帝之知而至于此,岂宜为权臣所胁?(3分) ⑷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梅花岭①记(节选)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②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朝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注】①梅花岭,扬州(今江苏扬州)广储门外的一个土山,山上梅树很多。②史忠烈公:即史可法,明末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崇祯时进士。崇祯皇帝自缢后,福王朱由菘在南京即帝位,史可法任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清兵南下时,自请至扬州督师,孤军抵抗,兵败殉国。忠烈是他的谥号。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用法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克:战斗取胜 | B.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旧:故交,老交情
20080806 | C.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审:审问 | D.承畴大恚恚:恼怒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史可法刚勇忠烈的一组是(3分)( ) ①谁为我临朝成此大节者? ②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③忠烈大骂而死 ④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⑤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 ⑥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小题3:下列有关对原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即扬州城)被清兵围困,情势危急。史可法知道局势难以挽救,心中已有以身殉国之意。 | B.有人说,史可法没有死在城中,又有传言说,史可法没有死。这些说法,都表明人民群众对史忠烈公的敬仰,希望抗清英雄仍活在人间,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 | C.德威答应史可法的请求,在城陷的紧急时刻,为免于落入敌手,帮助史可法“成大节”,但最终因为时间来不及而没有下手。 | D.作者用“梅花岭记”作为标题,既是因为梅花岭是史可法所葬之地,也是因为作者要用“梅花”来象征和歌颂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和忠勇气节。 |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⑴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3分) ⑵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分) ⑷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