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杨王孙传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杨王孙传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杨王孙传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 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於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窾木为椟,葛藟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①。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于戏!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裸葬。                                                                                                      
【注释】①窾(kuǎn)木 ;当中挖空的木头;藟(lěi):藤。殠(chòu)腐尸味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亡易吾意易:归还
B.重废父命废:废除
C.窃闻王孙先令裸葬先令:指示
D.将以矫世也矫:欺骗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身亲土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
B其子欲默而不从    吾尝终日而思矣
C且孝经曰   不出,火且尽
D鬼之为言归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小题3: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A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
B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
C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
D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王孙在病重临终时,叮嘱他的儿子说:“我想死后裸身下葬,以还我真身,你一定不要违背我的心意。”
B.杨王孙认为父亲的想法难以理解,如果按父亲的意思办,自己不好好做人,于是就去找杨王孙的朋友祁侯请教。
C.祁侯希望杨王孙仔细考虑圣人留下的规矩---死者是要装内外棺材,穿衣服,盖被子的。
D.杨王孙裸葬是想以此来改变世俗之人越礼厚葬、互相攀比抬高、向别人炫耀、浪费钱财的世风。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3分)
(2)夫厚葬诚亡益於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4分)
(3)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3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1)这也是圣人传下来的规矩。(你杨王孙)何必目光如此短浅,独自坚持自己知道的那一点点道理呢?
(2)铺张浪费地埋藏实在对死者没什么好处,可是世俗之人以互相抬高陪葬品的价值来攀比,费尽钱财,让它们烂在地下。
(3)死者的尸体放在那里孤身独处,它难道还会有知觉吗?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B废:违背 C先令:事先立言D矫:矫正,改变
小题2:
试题分析:而:表修饰。A以:介词,用/介词,因为。C且:副词,况且/副词,将要。D之:主谓之间,取独/助词,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相当于“得”。
小题3:
试题分析:首先要能正确翻译句子,然后可结合明显的句首、句末词来断句。“也”“今”“是谓”,本句还可以根据句式来断句。“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结构一致,“死者不知,生者不得”结构一致。
小题4:
试题分析:文中是说他儿子觉得父命难违,又不忍心给父亲裸葬。
小题5: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是:这。遗制:传下来的规矩。区区:短浅。(2)亡:通“无”。相:互相。高:抬高。腐之地下:腐之(于)地下。(3)块然:孤独的样子。岂:难道。知:知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③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④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小题1:阅读上文,概括孔子关于政治管理的相关观点。(6分)
小题2:请就第③条选文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6分)
题型:写作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面贵俗功。此其大敞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若《左氏》《国语》《世本睦》《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
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主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基垒疏略,或有抵牾。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勘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一,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序:记述
B.所以遇极刑之咎也咎:过失
C.此其所蔽也蔽:短处
D.质而不俚俚:鄙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斯以勤矣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C.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不拘于时,学于余
D.既明且哲,能保其身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班彪看来,《史记》存在严重的问题,司马迁受极刑乃咎由自取。
B.“诚令”三句,是班彪惋惜司马迁未能用“圣”的观点写<史记》。
C.班彪、班固父子对《史记》的评价基本相同,他们认为《史记》欠缺的要害为“是非颇缪于圣人”。
D.班固所见刘向、扬雄以来对《史记》的评价,并发表己见,但并未为此后的史学批评立下准则。
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B.以迁之博物治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C.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D.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乏伦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3分)
译文:                                                                                  
(2)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3分)
译文:                                                                                    
(3)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徐子曰:“仲尼亟①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②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③,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水有原本,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海,如人有实行,则亦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极也。”
(朱熹《四书集注》)
【注】①亟:屡次。②科:通“窠”,坎,洼地。③声闻过情:名声超过实际。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有本之水”和“无本之水”的特点。(4分)
答:
小题2:请结合朱熹的注解简要分析孟子以水为喻所阐述的观点。(8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注】①狃: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水的北面
B.处者安于而难出故:故旧
C.舟车冠盖之冲:要塞
D.盖其先君子之也泽:施恩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与“硕求余文以记之”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口舌为劳
B.果予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C.古人秉烛游,良有
D.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
A.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
B.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
C.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
D.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
小题4:有人说,苏轼是集儒道思想于一体的文学家。结合本文苏轼的“仕”之思想,谈谈你的看法。(3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3分)
(2)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4分)
(3)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学而》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
小题1:简要分析上述文字中所体现的儒、道两家在对待物欲方面的不同态度。(4分)
小题2:结合上述观点,谈谈你对当今社会注重物质利益这一现象的看法。(150字左右)(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