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凌统字公绩,吴郡余杭人也。父操,轻侠有胆气。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权亦以操死国事,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后从击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凌统字公绩,吴郡余杭人也。父操,轻侠有胆气。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权亦以操死国事,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后从击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凌统字公绩,吴郡余杭人也。父操,轻侠有胆气。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权亦以操死国事,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后从击山贼,权破保屯先还,余麻屯万人,统与督张异等留攻围之,克日当攻。先期,统与督陈勤会饮酒,勤刚勇任气,因督祭酒,陵轹一坐,举罚不以其道。统疾其侮慢,面折不为用。勤怒詈统,及其父操,统流涕不答,众因罢出。勤乘酒凶悖,又于道路辱统。统不忍,引刀斫勤,数日乃死。及当攻屯,统曰:“非死无以谢罪。”乃率厉士卒,身当矢石,所攻一面,应时披坏,诸将乘胜,遂大破之。还,自拘于军正。权壮其果毅,使得以功赎罪。
后权复征江夏,统为前锋,与所厚健儿数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数十里。权以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遂攻曹仁,迁为校尉。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反自益阳,从往合肥,为右部督。时权撤军,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悍权出。敌已毁桥,桥之属者两版,权策马驱驰,统复还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数十人,度权已免,乃还。桥败路绝,统被甲潜行。权既御船,见之惊喜。统痛亲近无反者,悲不自胜。权引袂拭之,谓曰:“公绩,亡者已矣,苟使卿在,何患无人?”
时有荐同郡盛暹于权者,以为梗概大节有过于统,权曰:“且令如统足矣。”后召暹夜至,时统已卧,闻之,摄衣出门,执其手以入。其爱善不害如此。
统以山中人尚多壮悍,可以威恩诱也,权令东占且讨之,命敕属城,凡统所求,皆先给后闻。统素爱士,士亦慕焉。得精兵万余人,过本县,步入寺门,见长吏怀三版,恭敬尽礼,亲旧故人,恩意益隆。事毕当出,会病卒,时年四十九。权闻之,拊床起坐,哀不能自止,数日减膳,言及流涕,使张承为作铭诔。
(节选自《三国志•凌统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侠有胆气轻:率性
B.破贼都尉行:代理
C.统其侮慢疾:痛恨
D.乃率士卒厉:严厉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属于凌统在合肥之战失利时保护孙权突围的一组是
①统与督张异等留攻围之  ②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
③身当矢石              ④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
⑤身亦被创,所***数十人  ⑥统被甲潜行   
A.①②③B.②⑤⑥C.③④⑥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凌统头脑冷静,果断刚强。进攻麻屯之前,督将陈勤在宴会上辱骂凌统,凌统只是流泪没有搭理他。在进军路上陈勤再次侮辱他时,他终于忍无可忍,砍伤陈勤。
B.凌统为人正直,爱憎分明。对不讲规矩、随意欺侮他人的陈勤,他敢于当面指斥,拒不接受陈勤的罚酒;合肥之战失利,亲信部下无一生还,他悲痛不能自已。
C.凌统作战勇敢,身先士卒。进攻麻屯时,亲自冒着敌方的箭雨和擂石往前冲,大败反贼;在孙权陷入曹将张辽的包围时,奋不顾身,冲入重围,保护孙权突围。
D.凌统慷慨大度,体恤下属。同乡盛暹应孙权诏命夜间到达,他慌忙提衣出门,执手迎进室内,毫无妒忌之心;在军旅中,他爱护部下中的贤士,贤士们也仰慕他。
小题4:把上面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有荐同郡盛暹于权者,以为梗概大节有过于统,权曰:“且令如统足矣。”(5分)
(2)今臣亡国贱俘,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5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当时有人向孙权推荐凌统同郡人盛暹,认为盛暹的气概节操甚至超过凌统,孙权说:“只要像凌统这样就够了。”(2)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乞求呢。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厉:鼓励,通“励”。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B即为词类活用。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可用“结构分析法”辨析,选项对原文“乃率厉士卒,身当矢石,所攻一面,应时披坏”,选项翻译为“严厉”,后面是“士卒”,句意不通顺,可以判断选项错误。应为“鼓励”。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题干是“凌统在合肥之战失利时保护孙权突围”的一组,①是凌统与他人留下来包围攻打麻屯,③是凌统是在攻打麻屯时英勇作战,④是凌统、周瑜等人与曹操的乌林之战,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对应的原文“统素爱士,士亦慕焉,得精兵万余人”,此处的“士”应指“部下”,选项将上一段落中“爱善”也归在此中,对文中重要词语的解释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1)梗概——气概节操,且令——只要。(2)过——过分,擢——提拔,优渥——优厚,盘桓——犹豫不决。
【参考译文】
凌统字公绩,吴郡余杭人。父亲凌操,为人率性侠义有胆量。凌统当时十五岁,孙权周围有很多人称赞他,孙权也因凌操为国牺牲,任命凌统为别部司马,代理破贼都尉,让他统领其父原来的部众。后来跟随孙权平讨山贼,孙权攻取保屯后先期回师,剩下麻屯的一万敌人,让凌统与督将张异等人留下围攻,并约定好进攻的日期。在此之前,凌统与领军陈勤一起饮酒,陈勤刚勇任性,他担任宴会的祭酒官,欺凌满座,举酒罚酒都不按规矩。凌统痛恨陈勤的欺侮轻慢,当面指斥他,不接受陈勤的罚酒。陈勤怒骂凌统及凌统的父亲凌操,凌统流泪不理他,众人因此散席而出。陈勤趁着酒性蛮不讲理,又在路上侮辱凌统。凌统忍无可忍,拔刀砍了陈勤。几天之后陈勤便死了。等到正式攻打麻屯的时候,凌统说:“我不死战,无法赎我***陈勤之罪。”便带领鼓励士卒,亲自冒着箭雨和擂石出击,所攻打的一面,很快被攻破,众将领乘胜进军,终于大获全胜。回师后,他亲自到军正那儿将自己囚禁起来。孙权认为他的果敢和坚毅非常了不起,允许他将功赎罪。
以后孙权再次征讨江夏,凌统担任前锋,与他平日厚待的士兵几十人共乘一条船,常常在离开大军几十里外行动。孙权任凌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人在乌林抵御并打败了曹操,继而又攻打曹仁,升为校尉。凌统即使身在军旅之中,也能够亲近结交贤明之士,轻视钱财,看重道义,具有国士的风尚。从益阳返回,又随孙权进攻合肥,任右部督。当时孙权失利开始撤军,先头部队已经出发,魏将张辽等人却突然带军***到逍遥津北面。孙权派人想追回先头部队,但部队离开已很远,势难相救,凌统率领亲信部下三百人冲入重围,保护孙权突围而去。敌人已毁坏了桥梁,桥的连接处只剩下两块木板,孙权驱马疾奔冲过桥,凌统又回返再战,手下人全部战死,他自己也身负重伤,被他***死的有几十个敌人,估计孙权已经脱险,他才回来。但桥坏路断,凌统只好披甲潜入水中隐蔽前进。孙权回到船上后,看见凌统,十分惊喜。凌统痛惜自己的亲兵没有一个生还,悲伤得控制不住自己。孙权举起袖子为凌统擦泪,对他说:“公绩,死的人已经死了,只要有你在,还担心没有兵士啊?”
当时有人向孙权推荐凌统同郡人盛暹,认为盛暹的气概节操甚至超过凌统,孙权说:“只要像凌统这样就够了。”后来晚上召见盛暹,当时凌统已躺下,听说盛暹来了,慌忙间提着衣服出门,拉着盛暹的手迎进室内。凌统爱才而不妒嫉就是这样。
凌统认为山里人大多强壮剽悍,可以用恩威并施的办法来诱导他们,孙权便命令他进驻东部各县去招募并加以讨伐,又命令各所属城镇官员,凡是凌统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都先供给再上报。凌统向来爱护兵士,兵士也都仰慕他。凌统得到精兵一万多人,经过他故乡余杭县,步入官府大门,见了县吏执版三拜,恭恭敬敬,礼节周到,对亲戚朋友,恩情更加隆重。事情办完将要出发时,不巧因病去世,时年四十九岁。孙权听说这消息后,捶床坐起,哀痛不能自止,好几天吃不下饭,令张承为他写了祭文和铭文表示哀悼。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罗隐,字昭谏,钱塘人也。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乾符初,举进士,累不第。广明中,遇乱归乡里。时钱尚父镇东南,节钺崇重,隐欲依焉,进谒,投素作。镠①得之大喜,以书辟之。遂为掌书记。性简傲,高谈阔论,满座风生。好谐谑,感遇辄发。镠爱其才,前后赐予无数,陪从不顷刻相背。表迁节度判官、盐铁发运使。未几,奏授著作郎。谬初授镇,命沈崧草表谢,盛言浙西富庶。隐曰:“今浙西焚荡之余,朝臣方切贿赂,表奏,将鹰犬我矣。” 镠请隐为之,有云:“天寒而麋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下。”又为贺昭宗改名表云:“左则姬昌之半字,右为虞舜之全文。”作者称赏。转司勋郎中,自号“江东生”。魏博节度罗绍威慕其名,推宗人之分,拜为叔父,尝表荐之。隐自以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因人成事,深怨唐室。诗文凡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且介僻寡合,不喜车旅;献酬俎豆间,绰绰有余也。与顾云同谒淮南节度副使高骈,骈不礼。骈后为毕将军所***,隐有题延和阁之讥。又以诗投相国郑畋,畋有女殊丽,喜诗咏,读隐作至“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由是切慕之,精爽飞越,莫知所从。隐忽来谒,女从帘后窥见迂寝之状,自是绝不咏其诗。隐精书法,喜笔工苌风,谓曰:“笔,文章货也。今助子取高价。”即以雁头笺百幅为赠,士大夫踵门问价,一致千金。率多借重如此。所著《谗书》、《谗本》、《淮海寓言》等,并行于世。
(节选《唐才子传》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欲依焉,进谒,投作素;一般的
B.谬得之大喜,以书之辟:征召
C.推宗人之,拜为叔父,分:辈分
D.传食诸侯.人成事因:依靠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市,全部表明罗隐善属文的一组是(   )
①镠得之大喜,以书辟之
②前后赐予无数,陪从不顷刻相背
③隐曰:“今浙西焚荡之余,朝臣方切贿赂,表奏,将鹰犬我矣。”
④为贺昭宗改名表云:“左则姬昌之半字,右为虞舜之全文。”
⑤即以雁头笺百蝇为赠,士大夫踵门问价,一致千金。
⑥所著《谗书》、《谗本》、《淮海寓育》等,并行于世。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明年间,遭逢战乱,罗隐回到家乡,当时镇守东南一方、势力极大的钱镠对罗隐很是称赏,于是罗隐投靠了他。
B.罗隐的诗文大多以讽刺为主,他不喜军事,而在祭祀、宴会等场合献诗应酬的能力却是非常高的,因此魏博节度使罗绍威仰慕罗隐,罗隐上表推荐了他。
C.罗隐曾与顾云一同拜见淮南节度副使高骈,高骈待他们很不礼貌。高骈后来被毕将军所***,罗隐写了题延和阁的诗来嘲笑他。
D.郑畋有个女儿非常美丽,因读罗隐的诗丽对其极为爱慕,俚在她看到罗隐相貌丑陋且不通世故的样子后,便不再咏读他的诗文了。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浙西焚荡之余,朝臣方切贿赂,表奏,将鹰犬我矣。(5分)
(2)即以雁头笺百幅为赠,士大夫踵门问价,一致千金。(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 题。
交 河 县 吏
交河有为盗诬引者,乡民朴愿,无以自明,以赂求援于县吏。吏闻盗之诬引,由私调其妇,致为所殴,意其妇必美,却赂而微示以意曰:“此事秘密,须其妇潜身自来,乃可援方略。”居间者以告乡民。乡民惮死失志,呼妇母至狱,私语以故。母告妇,咈然(fúrán不悦貌)不应也。
越两三日,吏家有人夜扣门。启视,则一丐妇,布帕裹首,衣百结破衫,闯入。问之不答,且行且解衫与帕,则鲜妆华服艳妇也。惊问所自,红潮晕颊,俯首无言,惟袖出片纸,就所持灯视之,某人妻三字而已。吏喜过望,引入内室,故问其来意。妇掩泪曰:“不喻君语,何以夜来?既已来此,不必问矣,惟祈毋失信耳。”吏发洪誓,遂相嬿婉(yàn wǎn欢好貌)。潜留数日,大为妇所蛊惑,神志颠倒,惟恐不得妇意。妇暂辞去,言村中日日受侮,难于久住,如城中近君租数楹,便可托庇荫,免无赖凌藉,亦可朝夕相往来。吏益喜,竟百计白其冤。狱解之后,遇乡民,意甚索漠,以为狎昵其妇,愧相见也。
后因事到乡,诣其家,亦拒不见。知其相绝,乃大恨。会有挟妓诱博者讼于官,官断妓押归原籍,吏视之,乡民妇也,就与语。妇言苦为夫禁制,悔相负,相忆殊深。今幸相逢,乞念旧时数日欢,免杖免解。吏又之,因告官曰:“妓所供乃母家籍,实县民某妻,宜究其夫。”盖觊怂恿官卖,自买之也。遣拘乡民,乡民携妻至,乃别一人。问乡里皆云不伪。问吏何以诬乡民?吏不能对,第曰风闻。问闻之何人?则噤无语。呼妓问之,妓乃言吏初欲挟污乡民妻,妻念从则失身,不从则夫死,值妓新来,乃尽脱簪珥,赂妓冒名往,故与吏狎识。今当受杖,适与相逢,因仍诳托乡民妻,冀脱棰楚。不虞其又有他谋,致两败也。官覆勘乡民,果被诬。姑念其计出救死,又出于其妻,释不究,而严惩此吏焉。
神奸巨蠹,莫吏若矣,而为村妇所笼络,如玩弄婴孩。盖愚者恒为智者败,而物极必反,亦往往于所备之外,有智出其上者,突起而胜之。无往不复,天之道也。使智者终不败,则天地间惟智者存,愚者断绝矣,有是理哉!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惟恐不得妇意当:担当
B.免无赖凌藉凌藉:欺凌
C.吏又之惑:被诱惑
D.冀脱棰楚棰楚:杖刑,惩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交河县奸邪营私的一组是(3分) (  )
①意其妇必美,却赂而微示以意。
②吏喜过望,引入内室,故问其来意。
③问乡里皆云不伪。
④妓所供乃母家籍,实县民某妻,宜究其夫。
⑤吏益喜,竟百计白其冤。
⑥官覆勘乡民,果被诬。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交河县有个乡民质朴憨厚,但被强盗诬陷为同伙,无法昭雪自己怨屈,便行贿县吏请求帮忙。县吏意测其妻漂亮,顿生色念。
B.乡民之妻为救夫被迫无奈乔装打扮了一番去满足了县吏的***。事后,县吏觉得乡民见到他发窘,不好意思,以为乡民心存惭愧。
C.一般情况下愚蠢的总是斗不过聪明的,但有时物极必反,往往在预料之外,愚蠢人的智慧有时却比聪明人还要高超,突然地胜过聪明人。
D.本文人物个性较为鲜明,主要人物形象也较为生动丰富;情节较为复杂而且起伏大,悬念也较多。结尾的议论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乡民惮死失志,呼妇母至狱,私语以故。(3分)
                                                                          
(2) 既已来此,不必问矣,惟祈毋失信耳。(3分)
                                                                          
(3) 神奸巨蠹,莫吏若矣,而为村妇所笼络,如玩弄婴孩。(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简肃薛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曰:“吾有子矣,后何患?”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隰州军事推官。太夫人忧,服除,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兴化军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 无一不中。
遂拜参知政事。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然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明道二年,庄献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曰:“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何也?”公遽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于是益以公为果可用也。
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
先期,状公之功行上之太常,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夫人忧丁:遭逢
B.破奸发伏,见随决逆:违背
C.太后不能,为改他服夺:改变
D.若有所,何也属:嘱托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薛公“执心决断”的一组是 (3分)
①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               ②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
③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             ④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
⑤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       ⑥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
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④⑥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公少年早慧,十余岁时即能属文,其父早就对其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楣,后果如其言,薛公参与政事,辅佐皇上,成为宋朝一代名臣。
B.薛公初举进士,把第一之位让给了里人王严,赢得乡人称赞。为官之后,薛公善解民疾,政绩斐然,在莆田时就因悉除无名租而深为百姓感激。
C.薛公临事持重明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明肃太后欲以天子兖服冕见太庙,臣子中只有薛公直言正谏,虽当时未能说服太后,但太后驾崩前还是意识到了薛公意见的正确。
D.薛公因病告还,皇上下诏免其上朝,只照常处理政务。薛公多次请辞后才得以退官还乡。在他死后,太常根据有关薛公功行的汇报,议定谥号为“简肃”。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3分)
译文:                                                                       
(2)然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3分)
译文:                                                                        
(3)公遽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9分)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为人忍暴,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父偃之 疾:嫉妒
B.仲舒弟子者遂:成功
C.瑕丘江生谷梁《春秋》 为:撰写
D.《春秋》之义正之 以:根据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董仲舒“专心治学”或“为人廉直”的一组是
①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  ②进退容止,非礼不行
③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④董仲舒以弘为从谀
⑤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⑥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
A.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③⑥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董仲舒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B.董仲舒为中大夫后,在家写了《灾异之记》。这时辽东高帝庙火灾,主父偃就窃其书上奏天子,认为书中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
C.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因此就憎恨董仲舒,故意推荐他去担当狠毒暴戾的胶西王之相。
D.董仲舒的弟子中官运通达的,做到了大夫之职;谒者、掌故的则有百余人。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精通儒学做了高官。
小题4: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3分)
译文:  
(2) 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4分)
译文:  
(3) 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数十辈 无论:不止,岂止
B.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 迨:等到
C.坐客乃西顾而叹 西顾:看着西面
D.其夜,华林部马伶 过:责备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其士女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②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B.①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得之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C.①日侍昆山相国朝房②且立石其墓之门
D.①华林部相与罗拜去②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在一次演唱会中他卸妆逃走是因为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而李伶又不肯授技于马伶,说明当时演艺界竞争激烈、互相倾轧。
B.马伶作为一位有名的演员,在经历一次演出失败之后,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励志奋发,远走几千里,不惜为人奴仆去深入生活,观察人物的言行举止、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终于塑造出了深受观众赞赏的舞台形象。
C.侯方域推测,倘若马伶去了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他就仍然不会回来。并感叹说马伶具有如此坚定的意志,取得精湛的技艺是无须再问的了。
D.两次会演,马伶始败终胜。这个故事表明,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家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深入生活,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探索,闭门造车是不能取得高度成就的。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4分)
 
⑵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3分)
  
⑶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