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左丘失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 |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 | C.仲尼厄而作《春秋》 厄:困穷 |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失去 | 小题2: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B.洎牧以谗诛 | C.灌夫受辱于居室 |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
|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失”通“轶”,散失。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C即为通假字,D为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尽量不要凭平时的记忆而答题。把“失去”代入原文不通,“失”应为通假字,通“轶”,散失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的是句式的内容,古汉语句式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本题例句和选项B都是被动句,A定语后置,C状语后置,D判断句。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据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B项中“不以为辱”不符合文意,况后文还有“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之类的语句,事件错误。 【参考译文】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于是)回家著书,抒发心中的郁愤,想留下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不自量力,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无用的言辞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衰败的规律,上起轩辕黄帝,下到如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这桩祸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于大都会,这样我就补偿了前番下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戮,哪里有悔恨呢!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 |
举一反三
请将《报任安书》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小题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小题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七代①论 苏辙 英雄之士,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天下之势,未有可以必成者也,而英雄之士,常因其隙而入于其间,坚忍而不变,是以天下之势遂成而不可解。 自晋以下,天下何其纷纷也。强者不能以相吞,而弱者不能以相服,其德不足以相君臣,而其兵不足以相吞灭。天下大乱,离而为南北,北又离而为东西,其君臣又自相篡取而为七代,至于隋而后合而为一。盖其间百有余年之中,其贤君名臣累累而出者,不为少矣。然而南不能渡河以有北之民;而北不能过江以侵南之地。岂其百年之间。南无间之足乘,而北无隙之要入哉?盖亦其势之有所不可者也。七代之际,天下尝有变矣。宋取之晋,齐取之宋,梁取之齐,陈取之梁,而周、齐取之后魏。此五衅者,兵交而不解,内乱而无救,其间非小也,而其四邻拱手远望,而莫敢入。盖其取之者,诚有以待之,而不可以乘其仓卒也。尝试论之。姚泓②、宋武之际,天下将合之际也。姚兴既死,而秦地大乱。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兵不劳而关中定。此天下之一时也。及夫刘穆③之死,关中未安,席不及暖,兵不及息,而奔走以防江南之乱,留孺子孱将,以抗四方强悍之虏,则天下之势已遂去矣。且此惟不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也,则夫天下之势亦随去之而已矣。 嗟夫!使武帝既入关,因而居之,以镇抚其人民,南漕江淮之资,西引巴汉之粟,而内因关中之盛,厉兵秣马,以问四方之罪戾。当此之时,天下可以指麾而遂定矣,而何江南之足以蒂芥夫吾心哉!然而其事则不可以不察也,其心将有所取乎晋,而恐夫人之反之于南,是以其心忧惧颠倒,而不见天下之势。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故夫有可以取天下之势而不顾,以求移其君,而遂失之者,宋武之罪也。 【注】①七代:南北朝时期的七个朝代。②姚泓(388年—417年),字元子,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最后一位君主,后秦文桓帝姚兴长子。③刘穆:宋武帝刘裕的左仆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五衅者,兵交而不解衅:间隙、缝隙。 | B.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举:发动,率领。 | C.席不及暖,兵不及息息:呼吸,叹息。 | D.南漕江、淮之资,西引巴、汉之栗引:取得,拿来。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强者不能以相吞,而弱者不能以相服②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 B.①其贤君名臣累累而出者不为少矣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软 | C.①及夫刘穆之死,关中未安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D.①是以其心忧慎颠倒,面不见天下之势②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说明没有“因天下之势”的一组是 ①天下大乱,离而为南北,北又离为东西 ②而其四邻拱手远望,而莫敢入 ③而秦地大乱,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 ④而奔走以防江南之乱,留孺子孱将以抗四力强悍之虏 ⑤南漕江、淮之资,西引巴、汉之栗,而内因关中之盛 ⑥是以其心忧慎颠倒,而不见天下之势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之势未有可以必成者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开篇就提出这一观点,开宗明义,观点鲜明,全文紧扣这一观点展开论述。 | B.作者认为自晋以来百余年国家没有统一的原因,是各当权者不善于抓住机遇,不敢采取果断行动,一味等靠而错失良机。 | C.宋武帝刘裕秦顺利平定中关后,没有判断准形势,采取了错误的举措施,丧失了统一全国的机会,照作者的观点来看,刘裕并非“英雄之士”。 | D.作者引用孔子的话目的是说明宋武帝“见小利”而“大事不成”。边里的“小利”是指控制“江南”,“大事”则指攻取晋而统一天下。 |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岂其百年之间,南无间之足乘,而北无隙之可入哉?(4分) (2)尝试论之,姚泓、宋武之际,天下将合之际也。(3分) (3)其心将有所取乎晋,而恐夫人之反之于南。(3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隽不疑字曼倩,渤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徒履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至昏夜,罢去。胜之遂表荐不疑,征诣公车,拜为青州刺史。 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衣黄襜褕,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立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令来自诣,此罪人也。”连送诏狱。 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由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 (选自《汉书·卷七十一》) 【注】旐(zhào):上面画着龟蛇的旗子。②襜褕(chānyú):古代一种较长的单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逐捕盗贼,督课郡国课:考核 | B.收捕,皆伏其辜辜:罪过 | C.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纳;采纳 | D.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明:通晓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隽不疑谙于“刚柔之道”的一组是(3分) ①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 ②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 ③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④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 ⑤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史收缚 ⑥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隽不疑拜见暴胜之时,举止高雅从容,谈吐不凡,使暴胜之深感敬佩,恭敬地采纳了他的告诫。 | B.隽不疑做京兆尹时,审理属县案件多有平反,这也与他的母亲有关。囚犯中如果没有能够被释放的,他的母亲就会很生气,并因此不吃饭。 | C.因为卫太子获罪于先帝,逃跑在外而不接受死刑,而如今才来到皇城自首,所以隽不疑认为他有罪,命人当场拘捕。 | D.隽不疑处理大事的才能在朝廷中很受官员们的钦佩,官员们都觉得赶不上他,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隽不疑,他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明下,以备非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7小题,共35分。)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①,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清·吴敏树《说钓》) 注:①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盖逾时始得一动逾:更加 | B.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间:间隙 | C.其数试而不遇也数:多次 | D.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吏:官吏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 ②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B.①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 ②动而掣之则无有 D.①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 ②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 小题3:下列各句中,都用具体行为表现作者“喜钓”特点的一组是 ( ) ①疾理钓丝,持篮而往 ②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③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 ④忍苦风尘之路 ⑤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 ⑥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记叙了钓鱼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与钓者相应的心情,多用细节描写,特别是对浮子的动静以及钓不到鱼时的那种急于求成的心情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 | B.第二段是作者发出的慨叹,而结尾的“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也写出了作者的无奈。表明作者喜于归隐,乐于垂钓的情怀,是作者一生不求功名的总结。 | C.作者用“鱼”比喻官职,人人求官心切,都希望通过科举后步步高升。用具体的垂钓来阐发抽象的求官心理,然后再通过议论点出文章的主旨所在,更能表明作者的观点。 | D.作者认为,有些人醉心于功名,就像一心想钓大鱼一样,大的***之上还有更大的***,得到之后还有更多的奢求,永不满足,到死都不会停止。 |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3分) ②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3分) ③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4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何乔新 乔新,字廷秀,江西广昌人。时乔新已登景泰五年进士,官南京礼部主事,成化四年迁福建副使。所属寿宁银矿,盗采者聚众千余人,募兵击擒其魁。福安、宁德银矿久绝,有司责课,民多***。乔新以为言,减三之二。兴化民自洪武初受牛于官,至是犹岁课其租,奏免之。迁河南按察使。岁大饥,故事,振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振至明年麦熟乃止。都御史原杰以招抚流民至南阳,引乔新自助。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迁湖广右布政使。荆州民苦徭役,验丁口贫富,列为九等,民便之。 乔新性廉介,观政工部时,尝使淮西。巢令阎徽少学于文渊①,以金币馈。乔新却之,阎曰:“以寿吾师耳。”乔新曰:“子欲寿吾亲,因他人致之则可,因吾致之则不可。”卒不受。福建市舶中官死,镇守者分其赀遗三司,乔新独固辞。不得,输之于库。既家居,杨爱遣使厚致赠,且献良材可为榇者,乔新坚却之。 罢归后,巡按江西御史陈诠奏:“乔新始终全节,中间只以受亲故馈遗之嫌,勒令致仕,进退黯昧,诚为可惜。乞行勘,本官如无疾则行取任用,有疾则加慰劳,以存故旧之恩,全进退之节。”不许。后中外多论荐,竟不复起。十五年卒,年七十六。 江西巡抚林俊为彭韶及乔新请谥,吏部覆从之。有旨令上乔新致仕之由,给事中吴世忠言:“乔新学行、政事莫不优,忠勤刚介,老而弥笃。御史邹鲁挟私诬劾,一辞不辨,恬然退归。杜门著书,人事寡接,士大夫莫不高其行。若必考退身之由,疑旌贤之典,则如宋蒋之奇尝诬奏欧阳修矣,胡纮辈尝诬奏朱熹矣,未闻以一人私情废万世公论也。”事竟寝。正德十一年,广昌知县张杰复以为言,乃赠太子太保。明年赐谥文肃。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文渊:何乔新之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募兵击擒其魁魁:首领 | B.有司责课,民多***课:功课 | C.疑旌贤之典典:原则 | D.乞行勘,本官如无疾则行取任用勘:调查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兴化民自洪武初受牛于官巢令阎徽少学于文渊 | B.振至明年麦熟乃止乃赠太子太保 | C.以金币馈以存故旧之恩 | D.因他人致之则可,因吾致之则不可 |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 | B.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 | C.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 | D.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 |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何乔新于景泰五年中进士,最初被任命为南京礼部主事,后依次出任福建副使、河南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等官职,政绩突出。 | B.何乔新得知福安、宁德银矿久绝却仍被征收矿税以及兴化农民于洪武初年租官牛,多年后仍交租等情况后,上奏朝廷,使其得以被减免。 | C.何乔新为人清廉,去淮西视察时,拒绝了他父亲的学生巢湖县令阎徽赠送的金币和福建市舶司宦官的遗产以及杨爱赠送的厚礼。 | D.何乔新罢归后,巡按江西御史陈诠为保全其节操上奏朝廷,许多官员也推荐他,朝廷没有答应。正德十一年,广昌知县张杰再次进言,何乔新才被封为太子太保。 |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岁大饥,故事,振贷迄秋止。(3分) ②中间只以受亲故馈遗之嫌,勒令致仕,进退黯昧,诚为可惜。(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何乔新“廉介”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