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郎茂,字蔚之,恒山新市人也。少敏慧,七岁诵《***》、《雅》,日千馀言。十五师事国子博士权会,受《诗》、《易))、《三礼》及

阅读。下面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郎茂,字蔚之,恒山新市人也。少敏慧,七岁诵《***》、《雅》,日千馀言。十五师事国子博士权会,受《诗》、《易))、《三礼》及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郎茂,字蔚之,恒山新市人也。少敏慧,七岁诵《***》、《雅》,日千馀言。十五师事国子博士权会,受《诗》、《易))、《三礼》及玄象、刑名之学。又就国子助教张率礼受《三传》群言,至忘寝食。家人恐茂成病,恒节其灯烛。及长,称为学者,颇解属文。年十九,丁父忧,居丧过礼。迁保城令,有能名,百姓为立《清德颂》。及周武平齐,授陈州户曹。属高祖(扬坚)为亳州总管,见而悦之,命掌书记。时周武帝为《象经》,高祖从容谓茂曰:“人主之所为也,感天地,动鬼神,而《象经》多纠法,将何以致治?”茂窃叹曰:“此言岂常人所及也!”乃阴自结纳,高祖亦亲礼之。
高祖为丞相,以书召之,言及畴昔、甚欢。寻除卫国令。时有系囚二百,茂亲自究审数日,释免者百余人。历年辞讼,不诣州省。魏州刺史元晖谓茂曰:“长史言卫国民不敢申诉者,畏明府耳。”茂进曰:“民犹水也,法令为堤防,堤防不固,必致奔突,苟无决溢,使君
何患哉?”晖无以应之。有民张元预,与从父弟不睦。丞尉请加严法,茂曰:“元预兄弟,本相憎疾,又坐得罪,弥益其忿,非化民之意也。”于是遣县中耆旧更往敦谕,道路不绝。元预等各生感悔,诣县顿首请罪。茂晓之以义,遂相亲睦,称为友悌。
迁民部侍郎。时尚书右仆射苏成立条章,每岁责民间五品不逊。或答者乃云:“管内无五品不逊之家。”不相应领,类多如此。又为“余粮簿”,拟有无相赡。茂以为繁纡不急,皆奏罢之。茂性明敏,剖决无滞,当时以吏干见称。
炀帝即位,拜尚书左丞,参掌选事。茂工法理,为世所称。时工部尚书宇文恺、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竞河东银窟。茂奏劾之,恺与仲文竟坐得罪。茂撰《州郡图经》一百卷奏之,赐帛三百段,以书付秘府。炀帝亲征辽东,以茂为晋阳宫留守。恒山王文同与茂有隙,奏茂朋党,附下罔上,诏遣苏威、裴蕴并治之。茂素与二人不平,因深文巧诋,成其罪状。帝大怒,及其弟司隶别驾楚之皆除名为民,徙且未郡。茂怡然受命,不以为忧。在途作《登垅赋》以自慰,词义可观。复附表自陈,帝颇悟。十年,追还京兆,岁余而卒,时年七十五。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其灯烛恒:常常。
B.高祖为毫州总管属:“嘱”,嘱托。
C.于是遣县中耆旧更往敦谕:告诉,使人知道。
D.每岁责民间五品不逊:顺,恭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见悦之②朝济夕设版焉
B.①人主所为也②杳不知其所
C.①释免百余人②虽有槁暴,不复挺
D.①书付秘府②是区区不能废远
小题3:下面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郎茂“性明敏”、“工法理”的一组是
A.①七岁涌《***》、《雅》,日千馀言
②迁保城令,有能名,百姓为立《清德颂》
B.①时有系囚二百,茂亲自究审数日,释免者百余人
②历年辞讼,不诣州省
C.①于是遣县中耆旧更往敦谕,道路不绝
②茂以为繁纡不急,皆奏罢之
D.①茂怡然受命,不以为忧
②茂奏劾之,恺与仲文竟坐得罪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武帝撰写《象经》,高祖杨坚不以为然,认为不利于治理国家,郎茂因此对高祖颇为敬重,暗自和他交往,高祖也亲近礼待他。
B.郎茂任卫国令期间,所处理的案什不曾诉到州省,魏州刺史元晖对此颇有微词,郎茂以“洪水”和“堤坝”作比,表达了自己勤政为民的节操和心志。
C.郎茂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以有治政才干而被人称赞。苏威担任尚书右仆射期间,立下的许多规定不切实际,郎茂上奏皇帝取消了这些规定。
D.面对被流放的不幸遭遇,郎茂坦然接受,并在途中写下《登垅赋》,聊以自慰;同时又附表白陈,皇帝最终醒悟,把他召回京城。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预兄弟,本相憎疾,又坐得罪,弥益其忿,非化民之意也。(5分)
(2)恒山王文同与茂有隙,奏茂朋党,附下罔上,诏遣苏成、裴蕴并治之。(5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5分)张元预兄弟俩,本来就互相厌恶憎恨,如果义因此获罪,更增加了他们之间的怨恨,这不是教化百姓的本意啊。 (2)(5分)恒山的王文同与郎茂有嫌隙,上奏郎茂结党营私,偏袒下属欺骗君上,皇上下诏派苏威、裴蕴一起查办他。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如“属”如果翻译为嘱托的话,整个句子就要译为嘱托高祖做亳州的总管,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小题2:皆为连词,表顺承。B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动词,到。C①代词,……的人;②代词,……的原因。D①介词,把;②介词,因。
小题3:解答本题时,要注意看清楚题干,题干是说:分别表现郎茂“性明敏”、“工法理”。因此,应该是前面一句是表现郎茂“性明敏”,后面一句是表现郎茂“工法理”,因此,该题选B
小题4:“表达了自己勤政为民的节操和心志”与文意不符,郎茂意在反唇相讥,说明元晖的担忧不必要。
小题5: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憎疾”译为厌恶憎恨,“坐”译为获,“弥”译为增加,“益”译为更,“化”译为教化。(2) “隙”译为嫌隙,“朋党”译为结党营私,“诏遣”译为下诏派,“并治” 译为一起查办,句意一分。
【参考译文】
郎茂,字蔚之,是衡山新市人。年少时敏捷聪慧,七岁就能背诵《***》《雅》,每天能背下一千多字。十五岁时师从国子博士权会,学习《诗》、《易》、《三礼》、玄象和刑名这类学问。又到国子助教张率礼那里学习《三传》的各家著述,以致废寝忘食。家人害怕朗茂(苦学)生病,常常节减他的灯烛。等到他长大成人,被称为有才学的人,很擅于写文章。十九岁的时候,遭父丧,服丧的礼节超过了一般人。任职保城令,以有能力扬名,百姓为他立碑写了《清德颂》。到了周武帝平定齐国的时候,他被授予郴州户曹之职。适逢高祖(杨坚)做亳州总管,见了朗茂,非常高兴,让他做掌书记。当时周武帝作《象经》,高祖镇定地对郎茂说:“人主的所作所为,感动天地,惊动鬼神,但是《象经》里有很多乱法,将怎能使国家安定太平?”朗茂私下里感叹道:“这些话哪里是一般人所能说出来的!”于是他暗自(与高祖)结交,高祖也亲近礼待郎茂。
高祖作丞相时,用书信召来郎茂,说起往事,很高兴。不久,郎茂被授予卫国令。当时有二百多被抓捕的囚犯,郎茂亲自审核数日,免罪释放了一百多人。卫国县历年的诉讼案件,没有被送到州省里的。魏州刺史元晖对郎茂说:“长史说卫国的百姓不敢申诉的原因,是害怕您罢了。”郎茂回答说:“百姓像水一样,法令就像是堤岸,堤岸不稳固,一定会导致水流冲决,如果没有水冲决流溢,使君还担心什么呢?”元晖无以应对。有百姓叫张元预的,和堂弟不相和睦,丞尉请求用严法惩办,郎茂说:“元预兄弟俩,本来就互相厌恶憎恨,如果又因此获罪,就更增加了他们之间的怨恨,这不是教化百姓的本意啊!”于是派遣县里的有声望的老人交替前往语重心长地劝说,在路上来往不断。元预等人都受到触动心生悔意,到县衙扣头请罪。郎茂用道理让他们明白,于是他们和睦相处,被称为兄弟友爱。
(郎茂)升任民部侍郎。当时尚书右仆射苏威制定条例章程,每年都责怪百姓不具备(仁义礼智信)五种品质。有时就回答说:“管辖范围内没有不谦逊的五品之家。”不理会他,很多事情都像这样。苏威又制作了“余粮簿”,打算让富有的和贫穷的百姓相互扶持。郎茂认为太繁琐,执行起来不便捷,都上奏朝廷免去了。郎茂生性聪敏,断案不拖沓,当时以为官干练著称。
炀帝即位后,郎茂被授予尚书左丞,参与选拔官吏之事。郎茂精通理法,被世人称道。当时工部尚书宇文恺、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争夺河东银矿。郎茂上奏弹劾他们。宇文恺和于仲文最终因此获罪。郎茂撰写一百卷《州郡图经》上奏,(皇帝)赏赐他三百段帛,他把撰写的这些书交付秘府。炀帝亲自讨伐辽东,让朗茂做晋阳宫留守。恒山的王文同与郎茂有嫌隙,上奏郎茂结党营私,偏袒下属欺骗君上,皇上下诏派苏威、裴蕴一起查办他。郎茂向来与二人不和,(他们)趁机罗织罪名蓄意毁谤,作成郎茂的罪状。皇帝非常生气,连同他的弟弟司隶别驾郎楚之都贬职为百姓,流放到且未郡。郎茂欣然领命,不把它放在心上。在途中作《登垅赋》自我安慰,从词义中可见。又附表陈说自己,皇帝多有醒悟。炀帝十年,又调回京职,一年多之后就去世了。时年七十五岁。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①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②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 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注】①关相国:指关播,唐德宗时任宰相。②摹(běng)茸:草木茂密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心空,空以体道体:实践
B.刑余之材,长无寻焉寻:寻找
C.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假:借
D.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闻:使……听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B.由是筐篚者斩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D.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门见山,用“竹似贤”统领全文,咏物托意,理趣盎然。
B.第一段连用四个排比,从竹之“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四个方面启发君子之“思”,气势磅礴;以竹喻君子,物我之情交融。
C.第二段记叙了作者惜竹被严重破坏到精心疗治病竹的经过,为下文阐述“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张本。
D.文章末段,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从而揭示了文章希望统治者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写法上具有托兴幽远、寄慨遥深的特点。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竹 植 物 也 于 人 何 有 哉 以 其 有 似 于 贤 而 人 爱 惜 之 封 植 之 况 其 真 贤 者 乎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3分)
(2)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19分)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选自清·郑日奎《游钓台记》,有删改)
【注】①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观看,自称“卧游”。 ②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暇问名,颔之而已       颔:点头
B.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    迫:靠近
C.如披草寻磴            披:分开
D.觉视先生,悉在下风        视:看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①盍处一焉,以谢山灵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①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①以过七里滩,必予告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D.①而舟子固持不可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游历钓台,借助眼观、鼻嗅、舌品、耳闻,呈现出了其“神游”钓台的独特感受,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对那里景象的喜爱之情。
B.钓台实际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动的要飞起来的龙,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C.山上景色优美,向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游览,可是船夫不同意停船靠岸,一番争议,依然不从,作者向船夫致礼,表示道歉,方继续前行,登山游览。
D.这篇文章豪放之中有婉约之致,秀丽之中有清新之韵,其文气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造境写境,浑然天成。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予 夙 慕 之 思 得 一 游 为 快 顾 奉 檄 北 上 草 草 行 道 中 耳 非 游 也 然 以 为 游 则 亦 游 矣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4分)  
(2)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5分)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心止于一忠者,谓之忠;持二忠者,谓之患。”
(董仲舒)
小题1:孔子的“忠”的含义是什么?(1分)
小题2:简要评价孔子和董仲舒的“忠君观”。(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后面的题目。
端沐赐,卫人,字子贡。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问曰:“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遂行。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隙,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注】①高、国、鲍、晏:人名,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与回也孰愈   愈:胜过
B.其城薄以卑     卑:低矮
C.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封:被封爵
D.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恣:肆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以教常,何也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B.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5分)
译:                                                                          
⑵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5分)
译:                                                                          
小题4:从第四段看,子贡给田常的建议是什么?田常接受子贡的建议是出于什么考虑的?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5: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至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韩非子》)
从上面三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