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并州尝有强盗,长流参军推其事,所疑贼并已拷伏,唯不获盗赃。文襄付琼更令穷审,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并获赃验。文襄大笑,语前妄引贼者曰:“尔辈若不遇我好参军,几致枉死。”
除南清河太守,其郡多盗,及琼至,民吏肃然,奸盗止息。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知。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
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引,乃至百人,琼召普明兄弟对众人谕之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地,失兄弟心,如何?”因而下泪,众人莫不洒泣,普明弟兄叩头乞外更思,分异十年,遂还同住。禁断淫祠,婚姻丧葬皆令俭而中礼。又蚕月预下绵绢度样于部内,其兵赋次第并立明式,至于调役,事必先办,郡县长吏常无十杖稽失。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货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在郡六年,人庶怀之。遭忧解职,故人赠遗,一无所受。
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迁三公郎中。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多申雪。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琼正色曰:“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昂大惭。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后为大理卿而齐亡,仕周为博陵太守。
(节选自《北齐书•苏琼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府长流参军 署:部署,安排
B.禁断祠 淫:过分,过度
C.乃别得元景融等十余人 推:推求,推断
D.复欲推其粟 货:收买,买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吏民对苏琼的信服的一组是(3分)
①民吏肃然,奸盗止息          ②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④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
⑤寺署台案,始自于琼          ⑥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D.②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琼对事情有独到的见解,办案细致用心。对于为官一事,幼时的苏琼就有其独到的见解,并由此踏入仕途。为官之后,为寻得真正的罪犯,能秘密巡视私访。
B.苏琼为政有方,成为一时典范。苏琼在治盗、安民、约束官吏、设立制度方面颇有成效,他的做法不仅使民众信服,也使得其它州郡前来学习。
C.苏琼清廉谨慎,审察案件务在公平。他从不接收私人信件,也不受人馈赠。他审案追求公正,解救了很多含冤的百姓,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
D.苏琼有着真性情,能一心为民,有担当。在解决乙普明兄弟的纷争时,他动情泪下;在帮助百姓渡过饥荒时,他宁愿牺牲自身;在别人为其点明仕途经济时,他能正色反驳;在面对不合理的制度时,他能尽力申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知。(5分)
(2)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5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郡中原有盗贼一百余人,苏琼把他们都安排在自己左右,民间的善恶,甚至是官吏饮别人一杯酒,苏琼无不知晓。(旧、充、人间各1分,整句2分)
(2)尚书崔昂对苏琼说:“你如果想要建立功名,应当再从别的地方考虑一下了。要还是经常为反叛的逆贼洗清罪责,莫非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如此轻?”
(更:再;雪:洗清罪责;轻:看轻。各1分,整句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署:委任。
点评:课内文言知识的积累是为课外拓展打基础,所以应选有代表性的,常见的文言实词,本题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好,所选词语都是重要而且易错的词语。
小题2:
试题分析:③说的是苏琼在见道研时的态度 ⑤是说由廷尉寺来复查御台的案件,是从苏琼开始的。不属于吏民对苏琼的信服。
点评:这类题最容易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而本题题干中的“全都”这一限制词,让题目少了争议,让考生不至于过分纠缠于某一个选项,可以大胆做题。
小题3:
试题分析:C项,“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不正确,这些人是被冤枉的,不是反叛之人,不应被称为“谋逆者”。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选项将文本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进行了解释,符合本题的命题意图。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学会利用文意理解题来理解文本。这类题的错误选项错误点的设置很小,比如本题仅仅是在“谋逆者”上设了陷阱。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旧:原有的(结合上下文意译)。悉:全、都(常见词“悉数”)。充:安排(由“充当”意译过来)。善恶:形容词作名词(结合下文可知)。(2)更:再。余理:别的道理,结合语境应为“别的地方”“别的方面”等。雪:为……雪罪。身命:身家性命。轻:轻视。
点评:本题较好,考查到的文言现象有一词多义:旧、悉、充、更、再、雪。有词类活用:善恶、雪。另外本题有一个突破,每句整体句意准确流畅占了2分,这是考查整体理解的重要手段。
举一反三
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人主读之二月乃尽。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时诏赐之食于前,饭已,尽怀其余肉持去,衣尽污。数赐缣帛,徒用所赐钱帛,取少妇于长安中好女。率取妇一岁所者即弃去,更取妇。所赐钱财尽索之于女子。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
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自以为海内无双,博闻辩智,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其故何也?”东方生曰:“夫张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今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贤与不肖,何以异哉?方今以天下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使张仪、苏秦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建章宫后阁重栎中有物出焉,其状似麋。以闻,武帝往临视之。问左右群臣习事通经术者,莫能知。诏东方朔视之,朔曰:“臣知之,愿赐美酒粱饭大飧臣,臣乃言。”又曰:“某所有公田鱼池蒲苇数顷,陛下以赐臣,臣朔乃言。”诏曰:“可。”朔乃曰:“所谓驺牙者也,远方当来归义,而驺牙先见。其齿前后若一,齐等无牙,故谓之驺牙。”其后一岁所,匈奴混邪王果将十万众来降汉。
至老,朔且死时,谏曰:“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怪之。居无几何,朔果病死。传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之谓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栎:栏杆之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妇于长安中好女 取:选择,选拔
B.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之曰 难:诘问,责难
C.愿赐美酒粱饭大臣,臣乃言 飧:晚餐,用作动词,宴请
D.匈奴混邪王果十万众来降汉 将:率领,领兵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诏拜为郎,常在侧侍中夫夷近,则游者众
B.时诏赐之食前 臣恐见欺王而负赵
C.陛下以赐臣,臣朔言 精思傅会,十年
D.至老,朔死时 臣死不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朔爱好经术,博览群书,初到长安时,他上书给皇帝,共用了三千个木简,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
B.东方朔经常在皇上身边陪侍,多次和武帝谈话,武帝对东方朔的文辞、口才很满意,而对他的治世能力并不赏识。
C.学宫里的博士先生参与议事,东方朔与他们论辩时认为,自己官职不显赫,并非不贤能,而是此一时彼一时、时势造英雄。
D.建章宫后阁的栏杆里,出现一只怪兽,状似麋鹿,东方朔认为此物叫“驺牙”,这是远方将有人来归降的吉兆,后来他的话果然应验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使张仪、苏秦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
译文:
(2)以闻,武帝往临视之。问左右群臣习事通经术者,莫能知。
译文:
小题5: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4分)
至老,朔且死时,谏曰:“诗 云 营 营 青 蝇 止 于 蕃 恺 悌 君 子 无 信 谗 言 谗 言 罔 极 交 乱 四 国 愿 陛 下 远 巧 佞 退 谗 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士卒奔走,各还其郡。于是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其牧守,自称将军;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刘秀复徇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颍川郡掾冯异监五县,为汉兵所获。异曰:“异有老母在父城,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秀许之。异归,遂与萌率五县以降。
新市、平林诸将以刘縯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②除之。秀谓縯曰:“事欲不善。”縯笑曰:“常如是耳。”更始大会诸将,取縯宝剑视之;绣衣御史申徒建随献玉玦;更始不敢发。李轶初与縯兄弟善,后更谄事新贵;秀戒縯曰:“此人不可复信!”縯不从。縯部将刘稷,勇冠三军,闻更始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更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縯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縯,即日***之。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
  【注】①寻、邑:指王寻、王邑,王莽的部将。②更始:指汉更始帝刘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部共之乘:趁着
B.汉兵乘锐之崩:使……溃散
C.更始不敢发:发动
D.未尝自昆阳之功伐:夸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 秀与敢死者三千人② 执笔熟视,见其所欲画者
B.① 士卒奔走,各还郡② 而无忘乃父之志
C.① 据五城效功报德② 人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D.① 李轶、朱鲔劝更始并执縯② 吾欲之梦吴越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中(的汉军)亦鼓噪而出B.旬月之间,(这种形势)遍于天下
C.遂与萌率五县(之地)以降D.秀不与(司徒官属)交私语
小题4:下文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与王寻、王邑的军队作战时,刘秀带兵冲***,斩敌数十人,其勇气鼓舞了将士们冲锋陷阵,接连获胜。
B.文中描写战争的句子,写人与写物结合,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突出汉军大胜莽军大败的情势,很有感染力。
C.刘秀曾经提醒刘縯注意刘玄心怀恶意,可是刘縯却毫不在意,结果因为他的部将出事而一起被刘玄***掉。
D.刘秀不但不与刘玄计较兄长被害一事,反而饮食言笑如平常,赢得刘玄的信任,可见他对兄长是冷酷无情的。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3分)
(2)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4分)
(3)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3)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王竑,字公度。正统四年进士。英宗北狩①,郕王摄朝午门,群臣劾王振误国罪,请族振。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竑愤怒,捽②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王恐,遽起入,竑率群臣随王后。王使中官金英问所欲言,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置诸法。”王命出二人。众又捶***之。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
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竑至,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景泰元年八月,竑以疾还朝。寻命同都督佥事徐恭督漕运,治通州至徐州运河。明年冬,敕竑兼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又命兼理两淮盐课。
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方春盛寒,上言:“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且引罪乞罢。帝纳其言,遂下诏修省,求直言。
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殣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至是山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③至,廪不能给。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可。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竑乃自劾专擅罪,因言:“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帝复命侍郎邹干赍帑金驰赴,听便宜。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全活百八五万余人。
给事中萧斌、御史吕洪等,共荐竑堪大用。帝曰:“古人君梦卜求贤,今独不能从舆论所与乎?”即召竑为兵部尚书,命竑简阅十二营军士。竑以择兵不若择将,共奏罢营职八十余人,而慎简材武补之。
后引疾求退 ,居家二十年,弘治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明史》)
[注]①狩:巡行、巡视    ②捽:揪,抓。 ③坌:聚积,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群臣劾王振误国罪,请振。族:灭族,刑及全族
B.今独不能从舆论所乎与:赞同,赞许
C.帝复命侍郎邹干帑金驰赴赍:赠送
D.而慎材武补之简:选择,选拔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王竑果敢善断的一组是(3分)(  )
①竑愤怒,捽顺发呼曰       ②督毛福寿、高礼军
③竑至,简士马,缮厄塞     ④ 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 
⑤竑乃自劾专擅罪           ⑥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竑正直无畏,对邪恶势力毫不惧怕。郕王执掌朝政时,王振的同党马顺、毛贵等非常嚣张,王竑就与群臣一起将其打死了。此事在当时造成很大影响。
B.皇上非常信赖王竑,时时委以重任,有时让其身兼多职。对王竑的工作,皇上常给予较大自主权,让其自行处理。对王竑的意见,皇上也总是乐于采纳。
C.王竑十分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他见灾害频发,就主动向皇上进言,请求下令责成众大臣自我反省,减轻百姓负担,不做那些无益于百姓的事情。
D.王竑很有胆略,办事干练。凤阳等地因为水灾,饿死了很多人。他冲破阻力,挽救老百姓生命,不单是当地人受益,邻近地区的一些灾民也得到了救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5分)
(2)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元帝时,华阴丞嘉上封事,言“治道在于得贤。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以尽其能”。上乃下其事问公卿。太子少傅匡衡对,以为“大臣者,国家之股肱,万姓所瞻仰,明王所慎择也。而嘉猥称云,欲令为御史大夫,妄相称举,疑有奸心,渐不可长,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嘉竟坐之。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迁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鄠①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①鄠(hù)县,在陕西省。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宜下有司验以明好恶          案:通“按”,察看、审察
B.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其余  厉:严厉
C.及后当槛 治:修理、修补
D.以直臣                旌:表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上下其事问公卿      ②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B.①万姓瞻仰,明王所慎择地  ②间以诗记
C.①臣敢死争         ②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D.①宣备宾主礼,留云宿    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朱云鲠介忠正的一组是(   )
①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  ②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③对曰:“安昌侯张禹。” ④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
⑤未知圣朝何如耳     ⑥小生乃欲相吏邪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云,汉时有名的高士。他少年任侠好勇,中年改节读书,研习《易》及《论语》,由豪侠而成为名儒。
B.华阴丞认为朱云才兼文武,忠正而有智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荐他做御史大夫。这一建议却遭到太子少傅匡衡的反对。
C.汉成帝时,朱云斥责皇帝的师傅张禹为佞臣,成帝很生气,御史拉他下殿,他攀住栏杆硬是不肯走,于是“朱云折槛”成为一段佳话。
D.朱云生性鲠直,倜傥有大节,人们很尊敬他。他对皇帝的意见也敢反驳,对宰相邀他做官婉言谢绝,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要求死后薄葬。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3分)
                                                                    
⑵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4分)
                                                                    
⑶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衡夜思昼诵,身而力践之体:体验
B.衡独坐树下自若危:端正
C.人有所遗:遗留
D.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领:兼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    )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⑥课诵少暇,即习礼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许衡从小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有不凡的颖悟力,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在对蒙古子弟的教育上,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5分)
(2) 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