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②。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pō tuó):不平的样子。②褰(qiān):卷起裤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要之一饱,而同于臭腐    委:归,付
C.子瞻策载酒         杖:手杖
D.无责于外,而寓焉      姑:暂且
小题2:下列句中的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B.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C.往往留宿于山上
D.一旦大风雷雨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喜游       蟹六跪二鳌
B.往往留宿山上而相泣中庭
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斤斧   王语暴好乐
D.一旦大风雷雨,拔去一        如是,孰能御之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全文围绕着一个“乐”字互为交融,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B.作者在文中特别强调“以适意为悦”之乐,不以物伤情,这是劝慰别人的话。但文章结尾说“孰知得失之所在”,却也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
C.文中有二乐:一乐是“幅巾迎笑”“倘佯”山水、“不知其久”;二乐为营亭坐观,俯视旁瞻远山近水,“风云变化”。
D.文中写景浓笔挥洒,给人以一种郁郁苍苍、气势奔流的动态美;写人,以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给人以一种劲操清芬的动态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只要心中无愧,又不受外人指责,就姑且寓居在此。这应该就是苏轼这所以能够在这儿获得快乐了吧。
解析

小题1:杖:拄手杖,在此处应用为动词。
小题1:“所以”在此表原因,译作“……的原因”。
小题1:D其中的/助词;A均为连词;B均为介词,可译为“在”;C均为介词,可译作“拿”或“用”。
小题1:是劝慰自己的话,“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也不完全对,作者主张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虽不无随遇而安,无所作为的消极因素,但联系作者当时的遭遇,这种在失意挫折中以达观自处,在贬官谪居中“以适意为悦”的思想,不只在当时,便是在今天,也仍然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惟、寓、所以、是各一分,整理语意使之表达顺畅。
【参考译文】苏轼贬谪到齐安,在江上建造屋舍。齐安没有名山,只有大江南岸的武昌的诸座山峰,逶迤蔓延,有清涧深谷。其中有僧人住的房子,西边的叫西山,东边的叫寒溪,它靠大山对沟壑,隐藏于松树枥树之中,寂静得像与世隔绝了一样,很少有人到这儿来。每当风停日出,江水流动缓慢的时候,苏轼就拄杖带着酒,乘小舟横江南渡。山中有两三个人,喜欢结交朋友和游玩。(他们)听到苏轼来了,就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携着手缓步上山,一直走入大山深处,力尽了才停止。(他们)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举酒相互问候,心意舒适得会忘记了回去,常常就在山上留宿了。因此(苏轼)在齐安住了三年,还不知道那里的具体情况。
然而到西山去时,在苍松翠柏之间行走,山路狭窄弯曲而没有稍微平坦的地方,游人到这儿一定会停下来。倚靠着奇怪的石头和茂盛的树木,俯看大江,仰视山陵,旁观溪谷,风云气候多变,树林和山脚或相对或背离,(所有这些)都呈现在左边或右边。在那里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地方很是狭窄,不能够坐许多客人。亭子旁有数十株古木,都是非常高大,不能够用斧子砍伐。苏轼每到树下,就整天盯着看。一天,狂风暴雨拔去了其中的一棵,就空出了那棵树所占据的地方,亭子的面积就得以扩大。苏轼和客人进山看到了,笑着说:“这是想成全我修建亭子吗?”于是就共同营建这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是完备,苏轼由此很是快乐。
我年青时,曾经跟着苏轼游览,(如果)有青山可以攀登,有碧水可以趟过,他没有不是提起衣服走在前面的。(如果)有无法到达的地方,(他就会)因此整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翩然独自前往,逍遥于清泉石壁之中,采摘树林中的花草,拾取落在山沟中的果实,酌取泉水来饮用,见到的人都以为是神仙下凡。大约天下的欢乐本就无穷无尽,而以适合自己心意为其中之最。当自己快意之时,(会觉得)任何事物都无法来代替;而等到自己厌倦之时,却没有不惊异地嘲笑自己的了。就好像饮食之事,很多东西陈列在面前,总之是为了裹腹而已,最终同样都是归之于腐朽。又有谁知道得失在哪里呢?只要心中无愧,又不受外人指责,就姑且寓居在此。这应该就是苏轼这所以能够在这儿获得快乐了吧。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原  弊
[宋]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相与笑之曰:   鄙:卑鄙
B.场功毕        甫:刚刚
C.或采橡实、菜根以延冬春畜:通“蓄”
D.之以为厢兵籍:登记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8分)
小题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①。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这段文字孟子指出战争的目的是                                    
战争胜败的原因是                                                    
小题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关心的是                                                          
孟子倡导的是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鸟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佑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宦恶直,置末甲
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师鄜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而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曰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率用其言上闻,从之。惠卿辟为属,辞。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充和议使,泽曰:“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时太原失守,官之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庆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泽兵蹑其后。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泽擐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首数百级。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 战 而 东 敌 益 生 兵 至 王 孝 忠 战 死 前 后 皆 敌 垒 泽 下 令 曰 今 日 进 退 等 死 不 可 不 从 死 中 求 生 士 卒 知 必 死 无 不 一 当 百 斩 首 数 千 级 金 人 大 败 退 却 数 十 余 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泽出其不意,遣兵过大河袭击,败之。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十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恐泽兵其后放轻脚步B.诸将乞淬推卸(责任)
C.赢卒十余人使……跟从D.惠卿为属通“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少需惠卿闻
B.徒苦民功未易集食禄避难
C.令壮士神臂弓射走之否则安能屈节北庭辱君命乎
D.泽计敌众十余倍我役夫僵仆
小题3:下列各句组,全都表现宗泽“热爱国家、英勇抗金”的一组是(3分)
①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         ②是行不生还矣
③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④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
⑤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   ⑥泽挥众直前与战
A.①④⑤B.②③⑥C.②③④D.①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靖康元年,宗泽被推荐担任和议使。他抱定不生还的信念决心不向金人屈节。参与商议的大臣们怕他妨害和议之事,不同意派他前往。
B.太原失守,宗泽认为不能食国家俸禄却躲避国难,毅然前往积极备战,战时披甲登城楼亲自指挥作战,大获全胜。
C.宗泽审时度势,以寡兵孤将深入敌人军营,置之死地而后生。士卒以一当百,奋勇***敌大败金兵。
D.隆冬时节,朝廷疏浚御河。不久,宗泽不顾长子刚丧,奉檄即行。看到役夫因天寒僵于道,上书其帅要求工程推至初春进行。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文言阅读与理解 (9分)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
柳宗元
古之州治,在浔水南山石间。今从大水北,直平四十里,南北东西皆水汇。
北有双山,夹道崭然,曰背石山。有支川,东流入于浔水。浔水因是北而东,尽大壁下。其壁曰龙壁。其下多秀石,可砚。
南绝水,有山无麓,广百寻,高五丈,下上若一,曰甑山。山之南,皆大山,多奇。又南且西,曰驾鹤山,壮耸环立,古州治负焉。有泉在坎下,恒盈而不流。南有山,正方而崇,类屏者,曰屏山,其西曰姥山,皆独立不倚。北沈浔水濑下。
又西曰仙弈之山。山之西可上。其上有穴,穴有屏,有室,有宇。其宇下有流石成形,如肺肝,如茄房。或积于下,如人,如禽,如器物,甚众。东西九十尽,南北少半。东登入小穴,常有四尽,则廓然甚大。无穷,正黑。烛之,高仅见其宇,皆流石怪状。由屏南室中入小穴,倍常而上,始黑,已而大明,为上室。由上室而上,有穴,北出之,乃临大野,飞鸟皆视其背。其始登者,得石枰于上,黑肌而赤脉,十有八道,可弈,故以云。其山多柽,多槠,多贯笞之竹,多橐①吾。其鸟,多秭归。
石鱼之山,全石,无大草森,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鱼,尤多秭归。西有穴,类仙弈。入其穴,东出其西北,灵泉在东趾下,有麓环之。泉大类毂雷鸣,西奔二十尽,有洄,在石涧,因伏无所见,多绿青之鱼。多石鲫,多儵③。
雷山,两崖皆东面,雷水出焉,蓄崖中曰雷塘,能也云气,作雷雨,变见有光。祷用俎鱼、豆彘④、脩⑤形、糈⑥余、阴酒,虔则应。在立鱼南,其间多关山,无名而深。峨山在野中,无麓,峨水出焉,东流入于浔水。
注:①橐 tuó  ② 毂gŭ ③儵tiáo: 鲦鱼 ④ 彘zhì  ⑤ 脩xiū⑥糈xū:粮食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下多秀石,可砚:当做宝砚
B.皆独立不倚:依靠
C.西有穴,仙弈类:像
D.虔则应:应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东流人浔水善假物也
B.于有泉在坎下,恒盈不流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北出之,临大野今其智反不能及
D.雷水出置土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幅很好的导游图,其最大的特点是以柳州治所为中心,按照方位有条理地描述了几个景区的景物,观察细致,记述真切。
B.柳州的北部有一座双山,景色迷人,而且在那里有许多秀美的石头。
C.州治所南面的山和水都非常奇特,比如说水,有泉水蓄积在低洼处,充满“坎”内,却不流出采。
D.作者在描写石鱼山的时候说“其形如立鱼”,而且重点写了东边山脚下的灵泉。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南且西,曰驾鹤山,壮耸环立,古州治负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泉大类毂雷鸣,西奔二十尽,有洄,在石涧,因伏无所见,多绿青之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司马迁《报任安书》)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且勇者不必节死:死亡B.虽万戮被:遭受
C.则仆偿前辱之责:职责D.私心有所不尽恨:痛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考行事久,能以足音辨人
B.惜不成可怪也欤
C.然后是非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D.仆口语遇遭此祸垣墙周庭,当南日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古代仁人志士受辱著书的例子自比,是为了说明痛苦的环境更能磨砺人的意志,逆境比顺境更能造就人。
B.司马迁认为真正勇敢的人是不用守节而死的,自己之所以忍辱负重是因为“私心有所不尽”,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作者的生死观和荣辱观。
C.司马迁认为自己希望通过著书立说来抵偿所受的侮辱的这一想法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其中隐晦地表达了希望任安能了解自己苦衷之意。
D.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骈散结合的句式、丰富的例子,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呐喊、愤怒的抗争,虽愁思欲绝,却激昂劲健。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2分)
                                                                          
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分)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