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忍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忍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忍着,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2分)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2分)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2分)
解析
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与质兼备。②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君子要有仁有礼。所以答题时要先结合两个材料概括君子的特点。然后再说明君子应如何做。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童心说
(明)李贽
龙洞山人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场阿辩也。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腐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为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腐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之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言哉!
小题1:下面各项对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或听到的东西
B.以学人为耶阻隔,堵塞
C.言虽工,于我何?动词“参与”
D.则文辞不能明白畅达
小题2:下列各项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亦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 /学者既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
B.盖其人假,则无所不假矣 /以闻见道理为心矣
C.满场假,矮场阿辩也 /故吾因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
D.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心也 /于是焉又知美名可好也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写作就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为世俗功名所累,才能写出好文章。
B.作者认为六经论语孟子大多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不一定全是圣人之作,故而不必奉为经典。
C.作者认为要读书,更要守住童心,不能让外在所见所闻以及外在道理代替童心。
D.作者认为一旦丢失童心,人为就变得言不由衷,言不由衷就会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了。
小题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②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③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而非文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商字子威。商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父薨,商嗣为侯,推财以分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戚。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励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繇①是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
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而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颛②权,行多骄僭。商论议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踩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③城郭。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明年,商代匡衡为丞相,益封千户,天子甚尊任之。为人多质有威重。
初,大将军凤连昏④杨肜为琅邪太守,其郡有灾害十四,已上。商部属按问,凤以晓商曰:“灾异天事,非人力所为。肜素善吏,宜以为后。”商不听,竟奏免肜,奏果寝不下,凤重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天子以为暗昧之过,不足以伤大臣,凤固争,下其事司隶。
会日有蚀之,太中大夫蜀郡张匡,其人佞巧,上书愿对近臣陈日蚀咎。曰:“窃见丞相商作威作福,性残贼不仁,天下患苦之。执左道以乱政,诬罔悖大臣节,故应是而日蚀,宜究竟考问。商视事五年,官职陵夷而大恶著于百姓,甚亏损盛德,有鼎折足之凶。臣愚以为尤宜诛讨不忠。”
上素重商,知匡言多险,制曰“勿治”。凤固争之,于是制诏御史:“盖丞相以德辅翼国家,典领百僚,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今乐昌侯商为丞相,出入五年,未闻忠言嘉谋,而有不忠执左道之辜,陷于大辟。今或言商不以自悔而反怨怼,朕甚伤之。其赦商罪。使者收丞相印绶。”商免相三日,发病呕血薨,谥曰“戾侯”。
(节选自《汉书·王商传》)
【注】①繇,yóu,古同“由”。②颛,zhuān,通“专”,专擅。③冒,覆盖。④连昏:“昏”同“婚”,姻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顷,长安中定稍:逐渐
B.商部属问按:追究
C.竟奏免肜,奏果不下寝:搁置
D.执左道以乱政,诬罔大臣节悖:荒谬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商不阿附权贵的一组是(  )(3分)
①商论议不能平凤        ②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      ③上于是美 商之固守,数称其议   
④为人多质有威重         ⑤商不听,竟奏免肜           ⑥下其事司隶
A.①④⑥B.②③⑥C.①②⑤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商年轻时以严肃恭敬性格忠厚知名,父亲死后,他继承父亲的封爵成为乐昌侯,把财产都分给诸位异母弟弟,自己什么也没留下。
B.王商因为得罪了权臣王凤,王凤就暗地里搜集王商的罪状,但王商清廉,无懈可击,于是王凤就从私生活上做文章来罗织罪名。
C.建始三年秋天,京城老百姓无故惊慌,传言洪水将至,极度混乱。唯独王商坚持认为这是谣言,后经查证,果如其言。王商因此深得皇帝信任。
D.日食发生,时人以为凶相,奸佞张匡趁机归罪王商,汉成帝一听,就罢免了王商的丞相之职,罢相三日后,王商即悲愤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行可以励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3分)
(2)凤重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3分)
(3)典领百僚,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周昌者,沛人也。秦时为泗水卒史。及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于是周昌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尝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封周昌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昌尝燕时①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赵尧侍高祖。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卻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史记·张丞相列传》节选)
注:①燕时:“燕”通“宴”,安闲,燕时指休息的时候。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昌走还:转身
B.大臣争之,莫能得固:坚持
C.君,太子几废微:如果没有
D.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万岁:对君王的敬称
小题2: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周昌直言敢谏、据理力争的一项是( )(2分)
①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②而周昌廷争之强
③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④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
⑤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
⑥周昌固为不遣赵王
A.①③⑥B.①②⑤C.①②③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周昌很早就跟从沛公打天下,他为人耿介,敢于直谏,终使高祖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打算。
B.周昌坚决反对立如意为太子,高祖死后,他却极力维护如意的安全。
C.为了保护戚姬和其子如意,汉高祖刘邦将周昌从御史大夫提升为赵王相国。
D.汉高祖刘邦是一个不拘小节的、能够采纳臣下正确意见的君王。
小题4:把上文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臣固争之,莫能得。(4分)
(2)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小题1:下面各句中划线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物喜
A.属余作文记之B.徒有先生也
C.是人多以书假余D.中有足乐者
小题2:下面各句中划线词语用法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去怀乡B.沙鸥翔C.春和D.吾谁
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妻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景公:齐国国君。  ②霁:天放晴。  ③陛:皇宫的台阶。
小题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2分)
其 实 味 不 同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吏二一人诣王(          )                (2)晏子避对曰(          )
(3)叶相似(          )                      (4)公狐白之裘(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8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