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①,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为殷仲堪参军,深被眷接。仲堪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①,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为殷仲堪参军,深被眷接。仲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为殷仲堪参军,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又为谢鲲象,在石岩里,云:“此子宜置丘壑中。”欲图殷仲堪,仲堪有目病,固辞。恺之曰:“明府正为眼耳,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使如轻云之蔽月,岂不美乎!”仲堪乃从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 
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选自《晋书•• 文苑》,有删改)
【注释】①琴:指嵇康的《琴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亦深被接      器重
B.此子宜丘壑中      弃置
C.无怪色      明白
D.恺之伐过实       庄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顾恺之“画绝”和“痴绝”的一组是(  )
A.①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②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
B.①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②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C.①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②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D.①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②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顾恺之博学而有才气。他绘声绘色地向人描述会稽山水的状貌,以“渐入佳境”妙释自己总是从根部开始吃甘蔗的原因。
B.顾恺之特别擅长人物画,谢安认为顾恺之的人物画前无古人。恺之画人物最重视点睛,认为眼睛最能生动逼真地表现人物。
C.顾恺之画像善于点染衬托。他画邻女像,“图其形于壁”;画谢鲲像,“在石岩里”;画有目病的殷仲堪,“明点瞳子,飞白拂上”。
D.顾恺之吟咏具有先贤的风制。他曾在月色下长声吟咏,受到邻居谢瞻的赞赏,恺之自力忘倦,一直吟咏到天亮才停下。
小题4: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的一部分(摘录在下)断句。(3分)
   尝 以 一 厨 画 糊 题 其 前 寄 桓 玄 皆 其 深 所 珍 惜 者 玄 乃 发 其 厨 后 窃 取 画 缄 闭 如 旧 以 还 之 绐 云 未 开
小题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
②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
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
小题1:①不懂鉴赏的人一定会因为(《筝赋》)后写成而遗弃它,有鉴识能力的人将会认为它高超奇妙而推重
②四肢画得美与丑,本来就与画像的奇妙与否没有关联
解析

小题1:B置:放置,摆放。C了:完全。D矜:自夸。
小题1:①在脸颊上加上三根毛,观看的人觉得神情特别美,善点染;②被人捉弄而不知,呆傻。A①能表现其“画绝”,②表现其狡黠的一面。B两句均表现其“痴绝”。D①表现其“才绝”。
小题1:A“总是从根部开始吃甘蔗”有误,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总是从末端吃到根部。C“图其形于壁”,是顾恺之用道术整邻家女,不属点染。D顾恺之自认为其吟咏具有先贤的风制。谢瞻对他的赞赏只为捉弄他。
小题1:此题考查断句,要根据文意断句。对2处给1分。
小题1:(1)“以”“相遗”“贵”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妍蚩”1分,“关”1分,介宾短语后置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曾经创作《筝赋》,写成以后对人说:“我这篇赋和嵇康的《琴赋》相比,不懂鉴赏的人一定会因为(《筝赋》)后写成而遗弃它,有鉴识能力的人将会认为(或因为)它高超奇妙而推重。”他担任殷仲堪的参军,很受器重。殷仲堪在荆州时,顾恺之曾趁休假回家。他回到荆州后,人们问他会稽山水的状貌。顾恺之说道:“千山竞秀,万川争流。草木蒙笼,好像云兴霞蔚。”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总是从尾部吃到根部。有人感到奇怪,他说:“渐入佳境。”
顾恺之特别擅长绘画,画得特别神妙,谢安非常推重他,认为自古以来还没有人能像他这样。顾恺之每当画成人像后,有时几年也不点眼睛。人们问他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四肢画得美与丑,本来就与画像的奇妙与否没有关联。生动逼真的摹画人物,就在(眼睛)这里。”他曾经喜欢一个邻居的女子,挑逗她而女子不同意,顾恺之就把她的画像绘在墙上,用棘针钉画像的心脏部位,那女子于是患了心痛病。顾恺之向她表达了关爱之情,女子顺从了他,他就暗中拔掉棘针,女子的病也好了。他每次画出人物肖像,总是妙绝一时。曾经绘出裴楷肖像,在脸颊上加上三根毛,观看的人觉得神情特别美。顾恺之画谢鲲像,画在石岩上,说:“这先生(喜欢山水)适合放在丘壑中。”他打算给殷仲堪画像,殷仲堪眼睛有毛病,极力推辞。顾恺之说道:“您只因为眼睛罢了,如果明白地点画瞳子,用飞白往上拂描,使它像轻云遮蔽月亮,岂不是很好吗!”殷仲堪这才听从了他。顾恺之曾经把一柜子画在柜子前贴好封条题上字,寄放在桓玄那里,那些画都是他非常珍爱的。桓玄竟然打开柜子后面,偷走了画,再像原来一样封闭好后归还顾恺之,谎称没有打开过柜子。看到封条题字跟原来一样,只遗失了画,顾恺之只说妙画通灵,变化离去,就好像凡人登仙,完全没有奇怪的神色。
顾恺之自夸自耀超过了实际情况,有些年轻人于是就极力以称誉捉弄他。顾恺之吟咏诗赋,自认为具有先贤的风致。义熙初年,他任散骑常侍,和谢瞻官署相连,晚上在月色下长声吟咏,谢瞻总是远远地赞赏他,顾恺之更加努力,忘记了疲倦。谢瞻准备去睡觉,让别人来替自己,顾恺之不觉有异样,一直吟咏到天亮才停下。顾恺之特别相信小法术,认为去求就一定能得到。桓玄曾经用一片柳叶欺骗他说:“这是蝉用来遮蔽自身的叶子,拿它来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你。”顾恺之很高兴,拿过叶子来遮住自己,桓玄就走近他对他小便,顾恺之相信桓玄没有看见自己,非常珍爱那片叶子。世上传说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举一反三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小题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丘也闻有有家者国:诸侯的封地
B.能而任之简:选拔
C.圣人无师常:一般的,普通的
D.斧斤以入山林时:时节,季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铸为金人十二B.吾以子为可,使子治东阿
子为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于蓝
C.皆出于此乎D.欲人无惑也难矣
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道不复可知矣
小题3:下列各句与“何以伐为”的句式类型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4:对下列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之于国也》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
B.“过秦”,即言秦之过。贾谊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仁义不施”。
C.《劝学》中,荀子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并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
D.晏子治理好东阿时遭责罚,治理不好时却反而受到赞赏。究其深层原因,不难推断出是景公偏听偏信、不做实际调查研究所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戟,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慎重,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之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此谓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dǎng)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fù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赙金,赙仪,赙赠)绢千匹。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好推贤雅:平素,一向(副词)
B.百姓便之便:认为有利
C.数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进:进献
D.遣客为弟报仇被征坐:因……而犯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祖召见,赐以戟,重使河东夫晋,何厌有?
B.与长史急焚其船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再迁沛郡都尉遂猾胥报充里正役
D.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小题3: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杜诗虽不是行伍出身,但却有勇有谋,***纵兵扰民的将军萧广时,事先为把握时机,勇冒不请示朝廷之险;讨伐叛贼杨异时,先烧其船,断敌退路。
B.杜诗担任地方长官把精力用在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开垦农田上,爱民帮民,让百姓富裕,所以百姓将他比作父母。
C.杜诗身在地方,心系朝廷,顾全大局,为了封赏功臣,自己主动让出了大郡职位,而且主动为皇帝献言献策,表现了他对朝廷的赤诚之心。
D.杜诗长期为官却生性节俭,他能为百姓的安定富裕而不懈努力,自己却一贫如洗,甚至死后连下葬的地方也没有。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诗敕晓不改,遂格***广,还以状闻。(3分)
(2)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4分)
(3)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慎重。(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贺钦,字克恭,世家定海,父孟员,以戎籍隶辽义州卫。钦少颖敏,习举子业辄鄙之曰:“为学止于是耶?”取《近思录》读之,有省。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既别,肖其像事之。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玺书至而母适病死,乃上疏恳辞。正德四年,太监刘瑾括辽东田,东人震恐思乱。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聚从劫掠,顾相戒曰:“毋惊贺黄门。”钦闻之,往谕曰:“若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众初汹汹,至是知悔,罗拜而泣呼曰:“吾父之,愿教之。”钦曰:“惟不***人,祸可解。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良民何畏焉?”未几,有言镇城军果至者,众复噪曰:“贺黄门无嫚语。”环跪钦里门。钦曰:“吾固知有是也。城中扰攘至此,镇城焉得不发兵?兵虽至,尔等不***人,必宥尔,无恐。”众散去,乱遂定。时又有边将诈诱***为阵获者,上官按之不得实,一见钦即惭伏地曰:“他人可欺,吾敢欺贺先生耶?”其至诚感人如此。
钦处家笃恩谊,正伦理,厚姻戚,睦宗党。冠婚丧祭一遵古礼,不根之言纤毫不入于耳,子姓必薰陶之以孝弟之义。日改月化,一乡人皆兴于善。里俗溺于异端,丧葬皆作佛事,啖酒肉,肆为奢僭,钦以身范之。晚更好《易》,究心象数,手不释卷,大臣荐引相属,终不起。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
(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取《近思录》读之,有省:省悟
B.其像事之。肖:刻画
C.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用:利用
D.啖酒肉,肆为奢僭:越理
小题2:以下各给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贺钦进德修业的一项是( )(3分)
①取《近思录》读之,有省          ②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
③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 ④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⑤钦曰:“惟不***人,祸可解。     ⑥晚更好《易》,究心象数,手不释卷
A.①③④B.①②⑥C.②④⑥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钦年少时对举子业不以为意,后受《近思录》启发,加之陈献章的教导,他最终辞官,专攻读书。
B.义州民众变乱,贺钦晓之以理,安抚变乱民众,最终使平定变乱。
C.贺钦重视家庭伦理道德,讲究孝悌之义,对扭转不良风气起到良好的垂范作用。
D.贺钦晚年自号医闾,潜心研究象数,虽受到引荐,最终也没有再做官。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钦闻之,往谕曰:“若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
(2)冠婚丧祭一遵古礼,不根之言纤毫不入于耳,子姓必薰陶之以孝弟之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忍着,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童心说
(明)李贽
龙洞山人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场阿辩也。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腐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为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腐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之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言哉!
小题1:下面各项对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或听到的东西
B.以学人为耶阻隔,堵塞
C.言虽工,于我何?动词“参与”
D.则文辞不能明白畅达
小题2:下列各项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亦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 /学者既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
B.盖其人假,则无所不假矣 /以闻见道理为心矣
C.满场假,矮场阿辩也 /故吾因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
D.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心也 /于是焉又知美名可好也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写作就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为世俗功名所累,才能写出好文章。
B.作者认为六经论语孟子大多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不一定全是圣人之作,故而不必奉为经典。
C.作者认为要读书,更要守住童心,不能让外在所见所闻以及外在道理代替童心。
D.作者认为一旦丢失童心,人为就变得言不由衷,言不由衷就会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了。
小题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②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③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而非文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