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王曰①:“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

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王曰①:“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文化经典阅读(6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梁惠王下》
注解:①王:齐宣王 ②大:使……大。③赫斯:发怒的样子。④爰:语首助词,于是。 ⑤遏:止。徂:攻击。莒:国名。⑥笃:厚;祜:福。⑦厥:用法同“其”。 ⑧衡行:即“横行”。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孟子暗喻齐宣王要像周文王那样激于正义,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
B.“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表现的是武王的大勇。
C.孟子指出君王是帮助上天来统治下贱的老百姓,有责任要让天下安定、不让老百姓横行霸道。
D.孟子主要运用对比的说理方法来劝说齐宣王去小勇、存大勇。
小题2:根据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小勇”与“大勇”的理解。(3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小勇指的是匹夫之勇,只能对付一人;(1分)大勇指的是当国家安全、百姓利
益受到侵害之时挺身而出使百姓得到安生的理义之勇;(1分)这种以“爱民”为前提
的“大勇”才能安定天下,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戴。(1分)
解析

小题1:说老百姓“下贱”“横行霸道”错
小题1:结合文段中“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可知小勇指的是匹夫之勇,只能对付一人,由文王、武王的表现分析大勇的含义。
附《孟子》译文:
宣王说:“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好勇。”
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大王请不要喜好这样的匹夫之勇!《诗经》说:‘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阻挡侵略莒国的敌军,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书》说:‘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些君王和师表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上帝来爱护老百姓。所以,天下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耻。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会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
举一反三
阅读《项羽之死》片段,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项王军垓下壁:设营驻扎
B.持短接战兵:兵器
C.项王身亦十余创被:受
D.吾闻汉我头千金购:购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
A.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绝江河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
B.①汉军至,无以渡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令骑皆下马步行②自刎而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分)
(2)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4分)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发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韩非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 疾:痛恨
B.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矣 恨:遗憾
C.李斯、姚贾害之,之曰 毁:毁弃
D.李斯使人非药,使自*** 遗:送给
小题2:下列选项中,全都能说明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善著书”的一项是(  )
①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 ②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③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④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⑤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 ⑥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
B.韩非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佞之臣所容,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最终发愤著书。
C.李斯因为与韩非出于同门,所以在秦王要处死韩非时,极力为他说话,但最终没有成功。
D.秦王内心对韩非还是很喜爱的,所以在将其关入牢狱后又感到后悔,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3分)
②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起传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选自《史记••吴起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君疑之,吴起谢:道歉
B.起其子武侯事:侍奉
C.公叔为相,魏公主尚:臣娶君女
D.明法审令,不急之官捐:撤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用兵”和“刻暴少恩”的一组是(     )
A.①将而攻齐,大破之②遂***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B.①卧不设席,行不骑乘②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C.①以为将,击秦,拔五城②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D.①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②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做将军,又因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
B.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又很有军事才能,就重用吴起为将军,让他率军进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C.公叔做宰相时,忌妒吴起,就向魏武侯进谗言,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魏国,马上到楚国去了。
D.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室大臣的利益,终于在楚悼王死后招致***身之祸。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吴起于是欲就名,遂***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⑵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元和)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愈素不喜佛,上疏谏。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剌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与“伏乞稍赐宽容,以谏者”中“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宁许以秦曲B.天雪,武卧啮雪
C.且庸人尚D.天下云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与“伏乞稍赐宽容,来谏者”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斧斤时入山林B.则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C.少父任,兄弟并为郞D.南取百越之地,为桂林、象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于是写奏疏对元和十四年的迎佛骨一事进行劝谏,但是这篇疏文触怒了唐宪宗。
C.裴度等人认为韩愈是心怀忠诚,不怕罢官责罚,才让他自己处于这凶险境地的,他们请求圣上对他稍赐宽容。
D.唐宪宗认为韩愈作为臣子,竟敢说东汉信佛之后的帝王都短命这样的话,太过狂妄了,坚决不同意宽恕韩愈。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
(2)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张煌言,字玄箸,浙江鄞县人,明崇祯十五年举人。时以兵事急,令兼试射,煌言三发皆中。慷慨好论兵事。顺治二年,师定江宁,煌言与里人钱肃乐、沈宸荃、冯元飏等合谋奉鲁王以海。煌言迎于天台,授行人。至绍兴,称“监国”,授翰林院修撰。入典制诰,出领军旅。
三年,师溃。归与父母妻子决,从王次石浦。四年,集义旅屯上虞平冈。诸山寨多出劫掠,独煌言与王翊履亩劝输,戢所部毋扰民。八年,闻父讣,浙江提督田雄书招降,却之。俄,师破舟山,乃奉王入金门,依郑成功。成功用唐王隆武号,事鲁王但月上豚、米。煌言尝谓成功曰:“招讨始终为唐,真纯臣也!”成功亦曰:“侍郎始终为鲁,与吾岂异趋哉?”故与成功所事不同,而其交能固,王亦赖以安居。
十四年,两江总督郎廷佐书招煌言,煌言以书报,略曰:“仆于将略原非所长,祗以读书知大义。左袒一呼,甲盾山立,济则赖君灵,不济则全臣节。凭陵风涛,纵横锋镝,今逾一纪矣,岂复以浮词曲说动其心哉?来书温慎,故报数行。若斩使焚书,适足见吾意之不广,亦所不为也。”煌言所过,秋毫无犯,经郡县,入谒孔子庙,坐明伦堂,进长吏,考察黜陟,略如巡按行部故事,远近响应。
浙江总督赵廷臣复招煌言,煌言书谢之。煌言孤军势日促,或议入。康熙二年,鲁王殂,煌言恸曰:“孤臣栖栖海上,与部曲相依不去者,以吾主尚存也。今更何望?”三年,遂散遣其军,居悬澳。廷臣与提督张杰谋致煌言,得煌言故部曲,使为僧普陀,伺煌言,知踪迹,夜半,引兵攀岭入,执之。煌言至杭州,廷臣宾礼之。九月乙未,死于弼教坊,举目望吴山,叹曰:“好山色!”赋绝命词,坐而受刃。谥忠烈。
(节选自《清史稿·张煌言传》)
【注】①师,指清军。  ②招讨,指郑成功   ③侍郎,指张煌言。
④明伦堂,多设于古文庙、书院、的正殿,是读书、讲学、研究之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归与父母妻子决,从王石浦。次:驻扎
B.入制诰,出领军旅。典:主管,制定
C.事鲁王但月豚、米。上:提供
D.赋绝命词,而受刃。坐:因犯……罪或错误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张煌言“忠烈”的一组是(3分)(  ) 
①慷慨好论兵事                   ②浙江提督田雄书招降,却之
③侍郎始终为鲁,与吾岂异趋哉     ④济则赖君灵,不济则全臣节
⑤煌言所过,秋毫无犯             ⑥赋绝命词,坐而受刃
A.①②④B.②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煌言志向远大,好谈兵。顺治二年,清军平定了江宁,张煌言与同乡钱肃乐等人一块谋划尊奉鲁王监国,并亲自到天台迎接鲁王,被授予“行人”的职务。
B.顺治四年,张煌言集结义军于上虞县平冈寨拒守。当时,有许多驻军出去抢劫掠夺,只有他和王翊到田地里鼓励百姓交纳赋税,安抚部下不要侵扰百姓。
C.顺治八年,清军浙江提督田雄写信让张煌言投降,张煌言打退了他。顺治十四年,两江总督郎廷佐又写信招降张煌言,被他回信拒绝了。
D.由于鲁王逝世,张煌言是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一年之后,他就解散了义军人马。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张煌言对鲁王非常效忠,他抗清事业的很大一部分动力也是来自于鲁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与成功所事不同,而其交能固,王亦赖以安居。
(2)孤臣栖栖海上,与部曲相依不去者,以吾主尚存也。今更何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