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然后完成所给问题(8分)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

阅读下列文言文,然后完成所给问题(8分)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列文言文,然后完成所给问题(8分)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①,兼复附以妖言。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图纬:指图谶和纬书,都是一些符命占验类的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致思:用尽心思
B.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C.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D.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图身:图谋进取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入京师,观太学君我降,与君为兄弟
B.精思傅会,十年成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虽才高世,而无骄尚之情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D.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小题3:下列语句中,属于表现张衡的“科学才能”的一组是:(  )(2分)
①遂通五经,贯六艺②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③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④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⑤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⑥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⑦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A.①②⑦B.③④⑤C.③⑤⑥D.②④⑦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张衡才高于世,善于属文,后因为文学才能出众,被征召到朝廷做官。
B.张衡不慕权贵,总是得不到升迁,在离开太史令职位五年后,就回到了原籍。
C.候风地动仪全部用精铜制成,半径为八尺,盖子中部隆起,像个大酒樽。
D.在任河间相期间,张衡从严执法,政治清明,可三年后就自己请求辞职回乡。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3分)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2分)
(3)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3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他)都没有就任。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
(2)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3)张衡认为图谶和纬书是虚假荒谬的,不是圣人的法规,于是给皇帝上奏章
解析

小题1:自身安全
小题1:A于是、就/因为,B才/竟然,C比,D用/回为
小题1:①②是文学,排除A、 D,⑥是政治方面的才能。排除C。
小题1:A原文是累召不应。B原文为“积年不徙”,而不是五年不升职,C原文为:员径八尺。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1)举、辟、句意各一分。(2)奇、累各一分。(3)以、非、乃各一分。
附: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了五经、贯通了六艺。他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人交往。(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他)都没有就任。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张衡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经过)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五年又恢复原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象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仪器的人因此知道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大家这才全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疏陈述政事,提出关于政事的意见。……
东汉王朝建立之初,汉光武喜欢符谶,以至后来的显宗、肃宗也就继承效法他。从汉光武复兴汉王朝之后,儒生争相学习图谶和纬书,加上还附以迷惑人的邪说。张衡认为图谶和纬书是虚假荒谬的,不是圣人的法规,于是给皇帝上奏章。……
后来张衡升任侍中,顺帝让他进皇宫,在自己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顺帝曾经询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张衡说自己的坏话,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这些阉人竖子还是担心张衡终究会成为他们的祸害,于是就群起而毁谤张衡。张衡也常考虑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祸福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知道。于是作《思玄赋》来抒发和寄托自己的感情志趣。……
(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被调出京城,担任河间王刘政的相国。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河间地区)又有很多豪门大户,和刘政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官民上下都很敬畏恭顺,赞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张衡治理河间政务三年后,就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却把他调回京城,任命为尚书。(张衡)活到六十二岁,永和四年与世长辞。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兰根,巨鹿下曲阳人也。兰根身长八尺,仪貌奇伟,泛览群书,机警有识悟。起家北海王国侍郎。丁母忧,居丧有孝称。将葬常山郡境,先有董卓祠,祠有柏树。兰根以卓凶逆无道,不应遗祠至今,乃伐柏以为椁材。人或劝之不伐,兰根尽取之,了无疑惧。遭父丧,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忧毁殆于灭性。出除本郡太守,并有当官之能。
正光末,尚书令李崇为本郡都督,率众讨茹茹,以兰根为长史。因说崇曰:“缘边诸镇,控摄长远。昔时初置,地广人稀,或征发中原强宗子弟,或国之肺腑,寄以爪牙。宜改镇立州,分置郡县,凡是府户,悉免为民,入仕次叙,一准其旧,文武兼用,威恩并施。此计若行,国家庶无北顾之虑矣。”崇以奏闻,事寝不报。
孝昌初,转岐州刺史。从行台萧宝寅讨破宛川,俘其民人为奴婢,以美女十人赏兰根。兰根辞曰:“此县界于强虏,皇威未接,无所适从,故成背叛。今当寒者衣之,饥者食之,奈何将充仆隶乎?”尽以归其父兄。朝廷以兰根得西土人心,加持节、假平西将军。寻入拜光禄大夫。
庄帝之将诛尔朱荣也,兰根闻其计,遂密告尔朱世隆。荣死,兰根恐庄帝知之,忧惧不知所出。时应诏王道习见信于庄帝,兰根乃托附之,求得在外立功。道习为启闻,乃以兰根为河北行台,于定州率募乡曲,欲防井陉。时尔朱荣将侯深自范阳趣中山,兰根与战,大败,走依渤海高乾。属乾兄弟举义,因在其中。高祖至,以兰根宿望,深礼遇之。及高祖将入洛阳,遣兰根先至京师。时废立未决,令兰根观察魏前废帝。帝神采高明,兰根恐于后难测,遂与高乾兄弟及黄门崔固请于高祖,言废帝本是胡贼所推,今若仍立,于理不允。高祖不得已,遂立武帝。废帝素有德业,而为兰根等构毁,深为时论所非。兰根虽以功名自立,然善附会,出处之际,多以计数为先,是以不为清论所许。 
(选自《北齐书·魏兰根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忧毁于灭性殆:几乎
B.控长远摄:控制
C.事不报寝:平息
D.深礼之遇:对待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魏兰根“机警有识悟”的一组是 (   ) (3分)
①庐于墓侧,负土成坟              ②宜改镇立州,分置郡县
③文武兼用,威恩并施              ④尽以归其父兄
⑤遂密告尔朱世隆                  ⑥走依渤海高乾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魏兰根准备在常山郡安葬母亲,但那里先建有董卓祠堂,他认为董卓是叛逆,于是不顾他人劝阻,坚决砍伐了董卓祠堂的柏树为母亲做了棺木。
B.将军萧宝寅攻破宛州时,将俘获的十个美女送给了魏兰根,兰根认为这里的百姓是无奈从匪,应该慰问安抚,就把十个美女送还其家。
C.魏兰根曾经将孝庄帝要诛***尔朱荣的消息密报给尔朱世隆,结果尔朱荣被***后,他因怕此事被孝庄帝知道,就忧虑畏惧想不出什么办法来。
D.在拥立废帝这件事上,魏兰根表现出精于算计的一面。他为了讨好巴结高祖,而说废帝不当立,最终使很有德才的废帝未能即位。
小题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当寒者衣之,饥者食之,奈何将充仆隶乎?(3分)
②废帝素有德业,而为兰根等构毁,深为时论所非。(4分)
③多以计数为先,是以不为清论所许。 (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吕洞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
裴垍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四年冬,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自然帑藏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伏愿宫室舆马,衣服器玩,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则天下幸甚。”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和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潘为相材能不及裴垍,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注:①帑:收藏钱财的宝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怨尤之,如也晏:平静
B.亚信之,拷竟罪掠:掠夺
C.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权幸遗:赠送
D.“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搁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杜亚居守东都,署从事何以伐
B.藩权德舆在中书嬴而不助五国也
C.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作矣吾尝跂望矣
D.或国贫下困,故何也其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并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技作乐。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
B.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逐末,造成国家贫困,盗贼纷起的后果。所以力谏皇上俭省用度,以示崇尚节俭。
C.河东节度使王锷重金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尽管皇上已下旨让中书省拟诏批准,但李藩不赞同,并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力阻此事。
D.裴垍认为李藩有宰相的气度,向皇上推荐重用李藩。李藩任宰相,虽然才能不如裴垍,但和裴垍一样清正自持,不像韦贯之那样待人傲慢苛刻。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3分)
俭 约 之 事 是 我 诚 心 贫 富 之 由 如 卿 所 说 唯 当 上 下 相 勖 以 保 此 道 似 有 逾 滥 极 言 箴 规 此 固 深 期 于 卿 等 也。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4分)
(2)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讳弼,字彦国,幼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识之,曰:“此王佐才也。”怀其文以示晏殊,殊即以女妻之。天圣八年,以茂材异等中第。
会郭后废,范仲淹争之,贬知睦州。公上言:“朝廷一举而获二过,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以来忠言。”
赵元昊反,公上疏陈八事,且上言:“元昊遣使求割地,邀金帛,而词甚倨,此必元昊腹心谋臣自请行者。宜出其不意,斩之都市。”议者以为有宰相气。擢知谏院。
元昊寇鄜延,中贵人黄德和引兵先走,刘平战死。而德和诬奏平降贼,诏以兵围守其家。公言:“平引兵来援,以奸臣不救,故败,竟骂贼不食而死,宜恤其家。德和中官,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枢密院奏方用兵,狱不可遂。公言:“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竟。”德和竟坐腰斩。
改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时有用伪牒为僧者,事觉,乃堂吏为之。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公白执政,请以吏付狱。执政指其座日:“公即居此,无为近名。”公正色不受其言,曰:“必得吏乃止。”
执政滋不悦,故荐公使契丹,欲因事罪之。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始受命,闻一女卒,再受命,闻一男生,皆不顾而行。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庆历三年,晏殊为相,范件淹为参知政事,杜衍为枢密使,韩琦与公副之,欧阳修为谏官,皆天下之望。鲁人石介作《庆历圣德诗》,历颂群臣,日:“维仲淹、弼,一夔一契。”天下不以为过。
公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其为文章,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平生所荐甚众,尤知名者十余人,世以为知人。
(选自苏轼《富郑公神道碑》,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词甚倨:傲慢
B.开封余人而不及吏按:审查
C.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禀告
D.韩琉与公之副:辅佐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富弼是“王佐才”的一组是(3分)
①以茂材异等中第   ②赵元昊反,公上疏陈八事
③议者以为有宰相气 ④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竟
⑤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 ⑥平生所荐甚众,尤知名者十余人
A.③④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弼少时刻苦学习,志向远大,受到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怀揣他的文章向晏殊推荐,并且把女儿嫁给了富弼。
B.元吴反叛,派遣使者向宋要求割地和金帛,富弼指出当立斩其使者,体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C.富弼因得罪执政,被推荐出使契丹,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契丹朝廷折服对方,表现出大勇气概。
D.庆历三年,群贤主持政事,深得天下人敬仰。石介写诗称颂范仲淹和富弼可比尧舜时贤能的大臣夔和契。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3分)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3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小题,共12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题1:与例句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A.人非生知之者B.吾从师之
C.授之书习其句读者D.小学大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师”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古之学者必有         ②吾从而之          ③吾道也
之所存也             ⑤道之不传也久矣    ⑥而耻学于
⑦于其身也,则耻焉     ⑧或焉,或不焉
A.①④⑥/②⑦/③⑤⑧B.①④⑥/②/③/⑤⑦⑧
C.①④⑥/②/③⑤/⑦⑧D.①④/②⑥/③/⑤⑦⑧
小题3: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申之以孝悌之义
C.甚善矣,子之治东阿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4:下列各句划线的词语与例句的“下”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其圣人也亦远矣
A.是故益圣,益愚B.于其身也,则师焉
C.五十者可以D.天下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24分)。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水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愈。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村人猴群盗食田粮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之去腾跃
C.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
D.关适断,船不能行碰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智能亦自可韬B.非徒武力雄一时也
妻曰……越关过,船皆设炮械
C.令捕杖毙,弃诸野D.遂违众一战,歼贼
妻泣而从,病果瘳             吾病死,汝亦饿死耳
小题3: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
①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画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侯船过,附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 ③ ⑥B.② ③ ⑤
C.② ④ ⑤D.② ④ 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齐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此 事 不 足 训 然 以 视 少 共 艰 苦 既 贵 而 厌 弃 其 糟 糠 者 其 厚 薄 至 区 殆 不 可 以 道 里 计 天 生 豪 杰 磊 磊 落 落 安 得 以 道 学 家 之 律 绳 之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公募善水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3分)
‚并请文人叙其事,洵奇男子也。(3分)
ƒ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