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每小题3分)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9分,每小题3分)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 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 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 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 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失:过错 |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募:招募 |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祠:祭祀 | 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挠:阻碍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3分)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爱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宋均早年任郎官司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他宽厚的风格。 |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要不应当因此这肆扰百姓。 |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员又有政绩,因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5分)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5分) |
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2)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
解析
小题1:D项“挠”应解释为“弯曲,屈服”,可根据上下文意判断。他在皇帝面前不畏惧,不屈服,才被皇帝欣赏。译为“阻碍”,于上下文不通。今有成语“不屈不挠”,其中的“挠”即为“屈服”之意。 小题1:①是宋均上任之前,上蔡的禁止令,与宋均恩德无关。⑤⑥是皇帝对宋均的慰问、追思,与“感动民众”无关。 小题1:D项“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理解错误,把“苛察之人”的两面性理解为“烦苛的人”“狡诈刻毒的人”两种人。原文“苛察之人”的两面性为:廉洁守法、狡诈刻毒。 小题1:(1)翻译“咎”“劳勤”“忧恤”对一处给1分,整句语意通顺流畅给2分。本题主要是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前提下准确翻译关键字词,句意不理解,则容易译错。(2)译对“执义”“失正”“虽”一处给1分,译出整句大意给2分。准确翻译关键字,首先要理解句意,否则,容易译错。例如“虽”最易误译为“虽然”。据下文的“死”,“虽”应译为“即便”或“即使”。 宋均字叔庠,是南阳阳安众人。凭借父亲的职务担任郎官司,当时年仅十五,喜爱读经书,常利用休息日向博士学习,精通《诗》《礼》二经,善于辩论,提出疑难问题。到二十岁,调动补任辰阳长。当地风俗很少有求学的人而大都相信巫鬼,宋均给他们设置学校,禁止过多地祭祀鬼神,百姓这才安定下来。 调任上蔡令,当时禁止百姓丧葬不得奢侈,宋均说:“送终超越礼制,过错是轻微的。现在有不仁义的百姓,还没有遵循教化,就以超过礼制立刻惩罚他们,这不是政令首先考虑的。”最终不肯旅行。 调任九江太守,九江郡多有猛虎横行,屡次为百姓的祸患,常常招募人设置槛阱捕***,但还是有许多人遭受伤害。宋均说:“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自有依托的地方。况且江淮一带有猛兽,好像北方有鸡猪一样,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应力求屏除奸吏贪官司,一心考虑举荐忠诚善良的人,全部撤除槛阱,免除削减督促人捕***猛兽的制度。”这以后,传言说老虎一起向东渡东江而去。中元元年,有很多蝗虫,它们飞到九江郡界,就向东向西飞散离开,因此宋均的名场远近称赞。浚遒县有唐、后两座,百姓一起祭祀它们,众巫师于是挑选百姓家的女儿为山神娶妻,年年改换,百姓不敢与做过山神妻子的人家结亲,前后县令没有一个人敢禁止。宋均于是下命令说:“从今以后,给山神娶妻都要娶巫师家的女儿,不要肆扰百姓。”于是这种情况就断绝了。 永平元年,调任东海相,在东海郡任职五年,因犯法被免官司。东海郡的官吏百姓思念宋均的恩德教化,给他作赞歌,数千人到朝廷请求让他回来。显宗认为他有才能,永平七年,征召授予他尚书令。每次辩论争议,大多符合皇上的心意。宋均曾经删裁可疑的事情,皇帝认为其中有奸诈的阴谋,大怒。各个书很惊恐,都叩头谢罪。宋均回过头严厉地说:“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皇帝称赞他的不屈服,提升宋均为校尉一职。几个月后,出应试做河内太守,施行好的政治和教化。 宋均曾经卧病,百姓中年老有声望的人为他祈祷请求,早上、晚上询问宋均的日常生活,他是如此地被百姓喜爱。因为疾病上书请求免官司,皇帝派遣中黄门慰问他,于是留京养病。司徒一职窑,皇帝根据他的才能让他担任宰相,宋均含泪推辞。 宋均性情宽厚仁和,不喜欢苛刻的法律条文,常常认为用烦繁苛来显示精明的人,自身或许廉洁守法,但这些人乖张、狡黠刻薄,毒害百姓,百姓受害流离失所都是由他们造成的。早年任尚书令时即常常想以此向上陈千,只是限于当时的形势,因而未敢上奏。皇帝后来听到这样的话追怀悲伤。建元初年,在家中病逝。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拜为郎中。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①,死即五鼎烹②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元朔二年,上拜主父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 主父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乃遂族主父偃。 (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 注:①五鼎食:牛、羊、豕、鱼、麋也。诸侯五,卿大夫三。②五鼎烹:被镬(一种大锅)烹煮的刑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家贫,假贷无所得假:借。 | B.古者诸侯不过百里过:经过。 | C.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亲:父母。 | D.我厄日久矣厄:穷困。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诸公宾客多厌之/强弱之形易制 | B.今以法割削之 /亲不以为子 | C.乃西入关见卫将军 / 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 | D.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 |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武帝“族偃”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及发燕王定国阴事 ②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 ③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 ④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 ⑤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主父偃早年并不得志,在通过卫青向皇上推荐但“上不召”的情况下,上书汉武帝,才 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任用。 | B.主父偃向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 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 | C.主父偃揭发燕王犯罪的事情后,大臣们都畏惧主父偃的口,贿赂和赠送给他的钱,累计 有千金之多。 | D.主父偃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和赵王犯罪的事情。这是他对自己未显达时所受侮辱的报复。 |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余 虽 骨 肉 无 尺 寸 地 封 则 仁 孝 之 道 不 宣 愿 陛 下 令 诸 侯 得 推 恩分 子 弟 以 地 侯 之 彼 人 人 喜 得 所 愿 上 以 德 施 实 分 其 国 不 削 而 稍弱 矣 于 是 上 从 其 计。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3分) ②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4分) |
古诗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陆琼,字伯玉,吴郡吴人也。父云公,梁给事黄门侍郎,掌著作。 琼幼聪惠有思理,六岁为五言诗,颇有词采。大同末,云公受梁武帝诏校定《棋品》,朱异、刘溉以下并集。琼时年八岁,于客前覆局①,由是京师号曰“神童”。异言之武帝,有敕召见,琼风神②警亮,进退详审,帝甚异之。十一,丁父忧,毁瘠有至性,从祖襄叹曰:“此儿必荷门基,所谓一不为少。”及侯景作逆,携母避地于县之西乡,勤苦读书,昼夜无怠,遂博学,善属文。 永定中,州举秀才。天嘉元年,为宁远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寻以本官兼尚书外兵郎,满岁为真。琼素有令名,深为世祖所赏。及讨周迪、陈宝应等,都官符③及诸大手笔,并敕付琼。迁新安王文学,掌东宫管记。及高宗为司徒,妙简僚佐,吏部尚书徐陵荐琼于高宗曰:“新安王文学陆琼,见识优敏,文史足用,进居郎署,岁月过淹,左西掾缺,允膺兹选。”乃除司徒左西掾。 太建元年,除太子庶子,兼通事舍人。转中书侍郎、太子家令。长沙王为江州刺史,不循法度,高宗以王年少,授琼长史,行江州府国事,带寻阳太守。琼以母老,不欲远出,太子亦固请留之,遂不行。累迁给事黄门侍郎,领羽林监。转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又领大著作,撰国史。 后主即位。直中书省,掌诏诰。初,琼父云公奉梁武帝敕撰《嘉瑞记》,琼述其旨而续焉,自永定讫于至德,勒成一家之言。迁吏部尚书,著作如故。 琼性谦俭,不自封植,虽位望日隆,而执志愈下。园池室宇,无所改作,车马衣服,不尚鲜华,四时禄俸,皆散之宗族,家无馀财。暮年深怀知足,思避权要,恒谢病不视事。俄丁母忧,去职。初,琼之侍东宫也,母随在官舍,后主赏赐优厚。及丧柩还乡,诏加赙赠,并遣谒者黄长贵持册奠祭,后主又自制志铭,朝野荣之。琼哀慕过毁,以至德四年卒,时年五十,诏赠领军将军,官给丧事。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自《陈书 卷三十》) 【注】①覆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观人围棋,局坏,(王)粲为覆之。”覆,同“复”,覆局,指记忆力极强。 ②风神,指神态。③都官符,指诏书。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儿必荷门基 荷:承担 B.善属文 属:写作 C.不尚鲜华 尚:超过,过分 D自永定讫于至德 讫:至,到. 小题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陆琼“见识优敏,文史足用”的一组是( ) ①丁父忧,毁瘠有至性 ②琼素有令名,深为世祖所赏 ③都官符及诸大手笔,并敕付琼 ④又领大著作,撰国史 ⑤勒成一家之言 ⑥虽位望日隆,而执志愈下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琼的父亲陆云公接受梁武帝的诏令校定《棋品》,朱异、刘溉以下人员同时集中在一起,陆琼这时八岁,能在客人面前覆盘。 | B.天嘉元年,陆琼担任宁远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不久以法曹行参军的身份兼任尚书外兵郎,任职期满由代理转为正职。 | C.陆琼生性谦虚俭朴,从不为自己聚敛财货。四时的俸禄,都散发给宗族人员,自己家中没有剩余财产。 | D.长沙王做江州刺史时,不遵循法度,高宗因为长沙王年少,派陆琼去做长史。陆琼前去担任了江州府国事,兼任寻阳太守。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琼素有令名,深为世祖所赏。(4分) (2)暮年深怀知足,思避权要,恒谢病不视事。(6分)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张砺,磁州人,初仕唐为掌书记,迁翰林学士,会石敬塘①起兵,唐主以砺为招讨判官,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及敬达败,砺入契丹②。 后太宗见砺刚直,有文彩,擢翰林学士。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上益重之。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上顾通事③高彦英曰:“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及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遂杖彦英而谢砺。 会同初,升翰林承旨,兼吏部尚书,从太宗伐晋。入汴,诸将萧翰、耶律郎五、麻答辈肆***掠。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上不听。 顷之,车驾北还,至栾城崩,时砺在恒州,萧翰与麻答以兵围其第。砺方卧病,出见之,翰数之曰:“汝何故于先帝言国人不可为节度使?我以国舅之亲,有征伐功,先帝留我守汴,以为宣武军节度使,汝独以为不可,又谮我与解里④好掠人财物子女。今必***汝!”趣令锁之。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即***,奚以锁为?”麻答以砺大臣,不可专***,乃救止之。是夕,砺恚愤卒。 (《辽史·张砺传》) 注释: ①石敬塘(892-942):后唐节度使。曾在契丹的扶持下称帝,建年号为天福,史称后晋。 ②契丹:古代少数民族名,早居辽河一带。后耶律阿保机统一各族,建契丹国,即辽国。 ③通事:官名,以通晓华俗华语的人充任,职掌外交方面的事务。 ④解里:人名,辽宗室,曾参与反辽太祖的诸弟之乱,后被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 习:习惯 | B.宜以中国人治之中国:中原 | C.趣令锁之趣:急忙 | D.擢翰林学士擢:提拔 |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部表现张砺“刚直”的一组是: ①会石敬瑭进兵,唐主以砺为招讨判官。 ②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 ③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④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 ⑤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即***,奚以锁为?” ⑥是夕,砺恚愤卒。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砺在后唐任职时,颇受后唐主的重用,曾跟随赵德钧赴河东援助张敬达,后来张敬达兵败,张砺归顺了契丹。 | B.张砺为人刚直,知无不言,无所顾忌,辽太宗非常器重他。他曾要逃走,当辽太宗了解了事情的原因后,不但没有惩罚他,还向他道歉。 | C.张砺跟随辽太宗讨伐后晋时,萧翰等将领大肆屠***、掠夺,张砺直言阻止他们,但辽太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 D.辽太宗去世后,张砺正在恒州,萧翰等将领乘机报复,欲***害张砺,张砺刚强不屈,愤激死去。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上顾通事高彦英曰:“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及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6分) ② 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4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遥襟甫畅甫:美好 | B.命途多舛舛:乖违,不顺 | C.识盈虚之有数数:定数 | D.君子见机机:预兆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穷睇眄于中天穷且益坚 | B.气凌彭泽之樽岂效穷途之哭 | C.极娱游于暇日屈贾谊于长沙 | D.奉宣室以何年处涸辙以犹欢 | 小题3:下列对文中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 D.“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恨世俗而放任自流。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3分)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3分)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4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滃然而仰出滃然:水势充盛的样子 | B.遂以平滁平:平定 | C.及宋受天命受:同“授”,授予 | D.掇幽芳而荫乔木掇:拾取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与人乐乐 |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盖亦反其本矣 | C.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能以足音辨人 |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其日牛马嘶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绵清凉。 |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翁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