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9分)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9分)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9分)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注]:①遑:闲暇。②釐:福,神的赐福。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小题1:下列划线词的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秀才:优异的才学
B.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故:所以
C.又以谪去,不自得意:心情
D.贾生自伤为傅无状:无状:无成绩,没当好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贾生很有才学的一组是(3分)(    )
①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②贾生尽为之对   ③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④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⑤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⑥贾生自伤为傅无状
A.①⑤⑥B.②③④C.①②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但遭到朝中绛、灌等人的忌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鬼神形成的情状。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5分)                                                                                     
②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5分)
答案

【小题一】B
【小题一】C
【小题一】B
【小题一】(1)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5分)
各项(许多)法令的改变确定,以及诸侯全部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写主张(主意、说法)都是贾谊这里产生的(这些都是贾谊出的主意)。(2)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之)也。(5分)
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还是比不上(不如)他。
解析

【小题一】故:过去
【小题一】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分别为C和D,侧重“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④写他年轻,⑥是写其责任感。
【小题一】“奉命制定”错误,根据原文,他只是修订各项法令的提议者。
【小题一】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
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曾和我有过书信往来。到汉昭帝时,他担任九卿之职。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帛矣。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违农时(违,耽误)B.数罟不入洿池(数,密)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D.鸡豚狗彘之畜(畜,牲畜)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胜”字与“谷不可食也”中的“胜”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出江花红B.何可道也哉
C.予观夫巴陵状,在洞庭一湖D.驴不怒,蹄之
小题3: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甫
甫,字子美,京兆人。少贫不自振。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擢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①,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②,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
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适耒阳。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自棹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注:①行在:国君所在地,②艰窭:贫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审言以文章显迨:等到
B.鸣数子先:首先
C.罪不宜免大臣细:小
D.耒阳适:去、往
小题2:下列各组划线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陛下忍弃乎正色邪
B.则臣述作二虫又何知
C.武世旧仆口语遭遇此祸
D.设牛炙白酒难俗人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   )
A.虽然有先人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十一代,但杜甫的生活一直比较困难,在秦州时,甚至要负薪拾橡栗自给。
B.杜甫上书为房琯求情而触肃宗之怒,因为宰相张镐皇帝才不再追究。
C.杜甫评价自己是“沉郁顿挫,随时敏给”, 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
D.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但切合实际。
11.能力目标: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3分)
                                                                         
②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4分)
                                                                     
③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3分)
小题1: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2分)
小题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2分)
小题3: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2分)
小题4: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2分)
小题5: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3分)
小题6:是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共8分,每小题2分)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日:“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日:“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日:“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日:“汝非豫让邪?”日:“我是也。”其友为泣日:“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日:“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日:“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日:“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日:“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日:“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是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日:“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厕涂:修整
B.而忠臣有名之义死:死亡
C.故尝范氏及中行氏事:侍奉
D.赵襄子最智伯怨:痛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子之才忽魂悸魄动
B.于是襄子乃豫让日识盈虚之有
C.于是襄子大之而忠臣有死名之
D.子自为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左右欲诛之                B.使形状不可知   
C.漆其头以为饮器            D 士为知己者死
小题4: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明豫让为“义人”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②豫让遁逃山中 
③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④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⑤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⑥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是以致报仇之意     
A.②⑤⑥B.③⑤⑥C.①③⑥D.②④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14分)
徐徽言,字彦猷,衢之西安人。少为诸生,泛涉书传。金人围太原,分兵绝饷道,自隰、石以北,命令不通者累月。徽言以三千人渡河,一战破之。迁武经郎、知晋宁军兼岚石路沿边安抚使。金人忌徽言,欲速拔晋宁以除患。建炎二年冬,自蒲津涉河围之。先是徽言移①府州,约折可求夹攻金人。可求降,金将娄宿挟至城下以招徽言。徽言故与可求为姻,乃登陴以大义噍②数之。可求仰曰:“君于我胡大无情。” 徽言摄弓厉言曰:“尔于国家不有情,我尚于尔何情?宁惟我无情,此矢尤无情!”一发中之,可求走。金进攻数败,不得志,围之益急。徽言自度不支,凡守具悉火之。仗剑坐堂上,慷慨语将士:“我天子守土臣,义不见蔑敌手。”因拔佩刀自拟,左右号救持之急。金兵猥③至,挟徽言以去。娄宿就见徽言,语曰:“二帝北去,尔其为谁守此?” 徽言曰:“吾为建炎天子守。”娄宿曰:“我兵已南矣,中原事未可知,何自苦为?”徽言怒曰:“吾恨不尸汝辈归见天子,将以死报太祖、太宗地下,庸知其他!”娄宿又出金制曰:“能少屈,当使汝世帅延安,举陕地并有之。”徽言益怒,骂曰:“吾荷国厚恩,死正吾所,此膝讵为汝辈屈耶?汝当亲刃我,不可使余人见加。”娄宿举戟向之,觊其惧状。徽言披衽迎刃,意象自若。饮 以 酒 持 杯 掷 娄 宿 曰 我 尚 饮汝 酒 乎 慢 骂 不 已 金 人 知 不 可 屈 遂 射 *** 之。
注释:①移:公文名称,这里作动词。②噍:jiào,责备。③猥:形容人多。
小题1:对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人忌徽言,欲速晋宁以除患拔:攻下
B.义不蔑敌手见:看见
C.吾恨不汝辈归见天子尸:陈尸示众
D.徽言披衽迎刃,象自若。意:神情
小题2: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太原之战中徐徽言表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在太原被包围、粮道被切断、军令数月不通的情况下,他率军渡过黄河,一举歼灭金军。
B.在金人围攻蒲津的恶战中,面对主动前来劝降的折可求,徐徽言义正词严地痛斥他变节投降的行为并以一箭来表示大义灭亲的态度。
C.徐徽言在城池即将被金人攻破之时,把守城器械全部烧掉;然后慷慨陈词,自己是天子的守土臣;并以自刎来表示宁死不受辱的决心。
D.娄宿诱降徐徽言遭到失败,便举戟指向徐徽言,以此迫他屈服。徐徽言镇定自若,拿杯掷向娄宿,骂不绝口,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小题3: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我兵已南矣,中原事未可知,何自苦为?(3分)
(2)当使汝世帅延安,举陕地并有之。(3分)
小题4:用“/”为文段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2分)
饮 以 酒 持 杯 掷 娄 宿 曰 我 尚 饮 汝 酒 乎 慢 骂 不 已 金 人 知 不 可 屈遂 射 *** 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