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赵煚①,字贤通。煚少孤,养母至孝。年十四,有人盗伐其父墓中树者,煚对之号恸,因执送官。及长,深沉有器局,略涉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赵煚①,字贤通。煚少孤,养母至孝。年十四,有人盗伐其父墓中树者,煚对之号恸,因执送官。及长,深沉有器局,略涉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赵煚①,字贤通。煚少孤,养母至孝。年十四,有人盗伐其父墓中树者,煚对之号恸,因执送官。及长,深沉有器局,略涉书史。周太祖引为相府参军事。
闵帝受禅,迁陕州刺史。时周人于江南岸置安蜀城以御陈,属霖雨数旬,城颓者百余步。蛮酋郑南乡叛,引陈将吴明彻欲掩安蜀。议者皆劝煚益修守御,煚曰:“不然,吾自有以安之。”乃遣使说诱江外生蛮向武阳,令乘虚掩袭所居,获南乡父母妻子。南乡闻之,其党各散,陈兵遂退。明年,吴明彻屡为寇患,煚勒兵御之,前后十六战,每挫其锋。获陈裨将覃冏、王足子、吴朗等三人,斩首百六十级。寻从上柱国于翼率众数万,自三雅道以伐陈,克陈十九城而还。以谗毁,功不见录,除益州总管长史。煚与宗伯斛斯徵素不协,徵后出为齐州刺史,坐事下狱,自知罪重,遂逾狱而走。帝大怒,购之甚急。煚上密奏曰:“徵自以负罪深重,惧死遁逃,若不北窜匈奴,则南投吴越。徵虽愚陋,久历清显,奔彼敌国,无益圣朝。今者炎旱为灾,可因兹大赦。”帝从之。徵赖而获免,煚卒不言。
及践阼,拜相州刺史。朝廷以煚晓习故事,征拜尚书右仆射。视事未几,以忤旨,寻出为陕州刺史,俄转冀州刺史,甚有威德。煚尝有疾,百姓奔驰,争为祈祷,其得民情如此。尝有人盗煚田蒿者,为吏所执。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慰谕而遣之,令人载蒿一车以赐盗者。盗者愧恧②,过于重刑。其以德化民,皆此类也。
开皇十九年卒,时年六十八。
注释:①煚jiǒng  ②恧nǜ,惭愧。
(节选自《隋书•赵煚传》)
小题1: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表现赵煚“有勇有谋、与人为善”的一项是
①对之号恸,因执送官;   ②引陈将吴明彻欲掩安蜀;
③令乘虚掩袭所居,获其南乡父母妻子;④勒兵御之,前后十六战,每挫其锋;
⑤上密奏,徵赖而获免;   ⑥令人载蒿一年以赐盗者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②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煚孝顺父母,又精通知识,所以后来周太祖、闵帝都非常信任他,分别让他担任了重要职务。
B.赵煚与人为善,宽大为怀,绝不因为个人恩怨而加害他人。
C.赵煚为官,非常得民心,常常反躬自问,以自己的行动教育感化了老百姓。
D.赵煚打仗有勇有谋,在陈将即将攻打安蜀城的情况下,巧用计谋,不战而退人之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以谗毁,功不见录,除益州总管长史。
②视事未几,以忤旨,寻出为陕州刺史,俄转冀州刺史,甚有威德。
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

⑵赵煚上任不久,因为违背圣旨,不久就被外贬为陕州刺史,很快又被改任冀州刺史,(这期间)他(在百姓中)很有威信和恩德。(5分)(“视事”翻译为“上任,任职”、“忤”翻译为“违背”、“寻”翻译为“不久”,三个词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小题1:C购,捉拿
小题1:①写赵年少时所为,非体现其“有勇有谋、与人为善”;②勾结陈将吴明彻袭击安蜀为郑南乡所为。
小题1:

小题1:参考译文:赵煚,字贤通,赵煚少年丧父,赡养母亲至孝。十四岁那年,有人偷偷砍伐他父亲墓中的树,煚号叫恸哭,(并坚持)把他送交官府。等到赵煚长大,沉着稳重又做事得体大方,略微涉猎书史。周(后周)太祖把他引荐为相府参军事。
闵帝继位(受禅),调任陕州刺史。当时周人在长江南岸建造安蜀城以防御陈国侵袭,这时连下了数十天大雨,城墙塌陷的距离长达百余步。蛮酋郑南乡谋反作乱,勾结陈将吴明彻欲袭击安蜀。大家都议论着认为赵煚应该修城墙,赵煚说:“不用修城墙,我自有办法退兵。”于是遣使游说引诱江外生蛮攻打武阳,令乘虚攻打他们所居之地,获南乡父母妻儿。南乡听说了这件事,解散了他的军队,陈兵也就退却了。第二年,吴明彻多次聚兵起义,赵煚带领土兵抵御,前后十六次战役,都狠狠挫败了他的气势。俘获陈裨将覃冏、王足子、吴朗等三人,斩首百六十级。不久,赵煚借助上柱国的兵力数万在侧翼,从三雅道攻打陈国,攻克陈国十九城而后回兵。但是因为小人谗言毁谤,他的功劳没有被认可(被朝廷记录),只被授予(降职)一个益州总管长史的职位。赵煚与宗伯斛斯徵一向不和睦,徵后出任齐州刺史,因为犯罪被关在狱里,自知罪重,于是越狱而逃。帝大怒,急于悬赏将他抓回来。赵煚上密奏说:“徵自认为负罪深重,惧死遁逃,如果不向北逃向匈奴,就会向南投奔吴越。徵虽然愚陋,但世面见的够多了,若他逃向敌国,对您的圣朝没有好处。现在天下大旱,可借这个理由大赦天下。”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徵因此而获免,赵煚却始终没告诉他。
 
赵煚于开皇十九年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薛仁贵,绛州龙门人。贞观末,太宗亲征辽东,仁贵谒将军张士贵应募,请从行。
至安地,有郎将刘君昂为贼所围甚急,仁贵跃马径前,手斩贼将,贼皆慑伏。及大军攻安地城,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呼而驰,贼尽披靡却走。太宗遥望见之,遣使驰问先锋自衣者为谁,特引见,赐马两匹、绢四十匹,擢授游击将军。及军还,太宗谓曰:“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1之寄,每欲抽擢骁雄。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寻迁右领军郎将。
永徽五年,高宗幸万年官,甲夜,山水暴至,冲突玄武门,宿卫者散走。仁贵曰:“安有天子有急,辄敢惧死?”遂登门桄叫呼,以惊宫内。高宗遽出乘高,俄而水入寝殿,上使谓仁贵曰:“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
苏定方讨贺鲁,仁贵上疏曰:“臣闻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今泥熟2不事贺鲁,为其所破,虏系妻子。王师有于贺鲁部落转得其家口者,宜悉取以还,使百姓知贺鲁为暴而陛下至德也。”帝纳之,遂还其家属,泥熟请随军效死。
显庆四年,领兵击九姓突厥于天山。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仁贵虑为后患,悉坑之。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九姓遂衰,不复更为边患。
咸亨元年,吐蕃入寇,以仁贵为行军大总管,率将军郭待封等以击之。待封耻在仁贵之下,多违节度。军至大非川,仁贵谓待封曰:“大非岭上足堪置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待封不从仁贵之命,领辎重继进。比至乌海,军粮及辎重并为贼所掠,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王师大败。有诏免仁贵死,除名为庶人。
(节选自《唐书·薛仁贵传》)
1. 阃外:指统兵在外。  2. 泥熟:人名。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其服色异:不同的
B.贼皆伏慑:恐惧,害怕
C.高宗出乘高遽:快速地
D.待封在仁贵之下耻:以……为耻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有郎将刘君昂贼所围甚急遣使驰问先锋白衣者
B.腰鞬张弓,呼驰有怠欲出者
C.登门桄叫呼,惊宫内率将军郭待封等击之
D.明其为贼,敌乃可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3:下面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贵谒将军张士贵应募,请从(之,代张士贵)行
B.(太宗)遣使驰问先锋白衣者为谁,特引见
C.宜悉取(贺鲁的妻子儿女)以还
D.仁贵虑(归降的俘虏)为后患,悉坑之
小题4:下列各句中,全部能从侧面表现薛仁贵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
①跃马径前,手斩贼将              ②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③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 ④贼尽披靡却走
⑤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            ⑥九姓遂衰,不复更为边患
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④⑥D.②⑤⑥
小题5: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仁贵在攻打安地城的战斗中勇猛杀敌,大败敌军,唐太宗亲自接见他,赐给他马匹,并当即封他为右领军郎将。
B.在玄武门受到山水冲击时,其他守卫都四散逃走,是薛仁贵登高呼叫,使唐高宗得以及时逃脱。
C.在苏定方征讨贺鲁时,薛仁贵上疏献策,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正因为皇帝彰显了自己的仁德,才使泥熟甘愿效死。
D.抗击吐蕃的战争最终失败,其重要原因就是郭待封经常不听薛仁贵的调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
小题1:对划线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纵一苇之所(往)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享有)
崖石有阁曰松风阁(靠近)   ⑤若无罪而死地(走向)
为小渠(渐渐地)           ⑥王若其无罪而就死地(隐瞒)
⑦天下之欲其君者……(憎恨) ⑧此惟救死而恐不(供养)
A.①③⑤⑦B.③④⑥⑧C.①②⑤⑥D.②④⑦⑧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B.
C.D.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B.
C.D.
小题4:下列对“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余光绪己亥四月         ②周缭垣
吾一日长乎尔           ④毋吾
⑤则何哉                 ⑥吾力足举百钧
⑦明教我                 ⑧申之孝悌之义
A.①②相同,⑤⑥不同B.③④相同,⑥⑦不同
C.②⑤相同,③⑥不同D.①③不同,⑥⑧不同
小题5:下列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2分)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     ④渐行渐豁,斗见天光
⑤鼓瑟希,铿尔             ⑥莫春者,春服既成
⑦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A.①②④⑤⑥B.①④⑥⑦⑧
C.②④⑥⑦⑧D.②③④⑤⑦
小题6: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活用方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舞幽壑之潜蛟
A.望武昌B.顺流而
C.侣鱼虾而麋鹿D.兴甲兵,士臣,构怨于诸侯
小题7:下列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客有吹洞箫者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C.百姓之不见保
D.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小题8:翻译。(4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划线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称赞)
B.以顾余(羞辱)
C.为笑于里人(担忧)
D.遂以赠二生(写下)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B.
C.D.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
已经在心里了解了,还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吗
B.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
现在你们迂阔,特别是文章不接近流俗,不过是小迂罢了
C.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这样将会更加冒犯乡人,岂只是讥笑呢
D.生其无急于解里之人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你还是不要急于解除乡人的迷惑吧,你们对此一定能加以选择而有所采纳
小题4: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不迎合世俗会带来非议的一组是(3分)
①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②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③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④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
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A.①②⑤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③④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与曾巩是同年考中进士的好友,苏轼向曾巩推荐了两位蜀地的学生。
B.览读黎生、安生的文章,曾巩认为他们确实有才情,文字奔放,事理剖析透彻。
C.黎生临别恳求赠言,引发曾巩对“迂”的感慨,抒发了满腔的抑郁悲愤之情。
D.曾巩委婉地劝勉二生不要因为怕别人讥笑就迎合世俗,而是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小题6: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古 之 所 谓 豪 杰 之 士 者 必 有 过 人 之 节 人 情 有 所 不 能 忍 者 匹 夫见 辱 拔 剑 而 起 挺 身 而 斗 此 不 足 为 勇 也 天 下 有 大 勇 者 猝 然 临 之 而 不 惊 无 故 加 之 而 不 怒 此 其 所 挟 持 者 甚 大 而 其 志 甚 远 也。(选自苏轼《留侯论》)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题2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苏辙《六国论》)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苏轼《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耶率:都,皆。
B.始祸焉速:加快。
C.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殆:几乎
D.皆椎鲁无能为者椎鲁:愚钝。
小题2:下列划线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洎牧谗诛 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
B.赢而不助五国也较秦之所得,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斯用兵之效
D.子孙视不甚惜以凡民秀杰者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    )
①赂秦而力亏
②六国互丧
③以地事秦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⑥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其中“非兵不利,战不善”为两个分论点之一。
B.苏洵对齐、燕、赵三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对齐国是谴责;对燕、赵两国则是同情,认为两国“智力孤危”,灭亡是无可奈何的事。
C.苏洵《六国论》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运用了对比、比喻、衬托等论证方法,有时几种论证方法结合使用,很有逻辑力量。
D.苏轼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则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他们的残暴与秦始皇、秦二世不相上下,这与杜牧《阿房宫赋》的观点是相同的。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分)
(2)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列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镂刻骈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掖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多取《春秋》遗旨。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识者以为知言
[注]①嶷(yí)然:超绝的样子。②淟涊(tiǎn  niǎn):污浊。③赜(zé):精微。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嶷然有声冠:弱冠,指成年
B.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体裁:文学作品的样式,如小说、散文等
C.为歌诗相倡和倡和:同“唱和”,应和酬答
D.法严词约:简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咸有意作而张之,力不足   门虽设常关
B. 遂文章名冠天下         谨拜表
c. 向嚣薄者伺修出           二虫又何知
D. 修即游声誉               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读书辄成诵
B.街逻不能制(聚集于马前起哄的人)
C.谓(苏轼)必显于世
D.识者以(苏轼的评价)为知言
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欧阳修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的一组是( )  
①苦志探赜,至忘寝食
②为古文,议论当世事,以文章名冠天下
③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
④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
⑤曾巩……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
⑥奉诏修《唐书》纪、志、表
A.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③⑤D.③⑤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能以文章名冠天下,主要得力于研读名家名篇,并以此作为自己追求奋斗的目标,还得力于和当世诗文名家的交游切磋。
B.欧阳修极力提倡韩愈式古文,反对五代以来只追求形式美的污浊文风;又运用自己的权力,大力排抑“太学体”险怪奇涩的文风。
C.欧阳修以文章独步天下,并在文坛上反对颓败风气,推崇充实向上的文风,受到天下文章家的拥戴,成为当之无愧的北宋文坛领袖。
D.欧阳修慧眼识才,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等人,原来都寂无声名,经欧阳修亲自选拔、教授,后来都成为知名的古文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