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题2分)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题2分) 甲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苏辙《六国论》) 丙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苏轼《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赂秦耶率:都,皆。 | B.始速祸焉速:加快。 |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几乎 | D.皆椎鲁无能为者椎鲁:愚钝。 | 小题2:下列划线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 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 | B.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斯用兵之效也 | D.子孙视之不甚惜以凡民之秀杰者 |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 ) ①赂秦而力亏 ②六国互丧 ③以地事秦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⑥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其中“非兵不利,战不善”为两个分论点之一。 | B.苏洵对齐、燕、赵三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对齐国是谴责;对燕、赵两国则是同情,认为两国“智力孤危”,灭亡是无可奈何的事。 | C.苏洵《六国论》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运用了对比、比喻、衬托等论证方法,有时几种论证方法结合使用,很有逻辑力量。 | D.苏轼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则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他们的残暴与秦始皇、秦二世不相上下,这与杜牧《阿房宫赋》的观点是相同的。 |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分) (2)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3分) |
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1)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是没有满足的,奉送得愈是频繁,秦国的侵犯也就愈是厉害。(3分,然则、厌、弥各1分) (2)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3分,叛、先各1分,判断句式1分) |
解析
小题1:速:招致。 小题1:略 小题1:②是结果而原因;⑥是六国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 小题1:A“非兵不利,战不善”不是两个分论点之一;C “衬托”错D苏轼并不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则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 小题1:略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列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①有声。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镂刻骈偶,淟涊②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③,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掖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识者以为知言。 [注]①嶷(yí)然:超绝的样子。②淟涊(tiǎn niǎn):污浊。③赜(zé):精微。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冠,嶷然①有声冠:弱冠,指成年 | B.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体裁:文学作品的样式,如小说、散文等 | C.为歌诗相倡和倡和:同“唱和”,应和酬答 | D.法严词约约:简约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 门虽设而常关 B. 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谨拜表以闻 c. 向之嚣薄者伺修出 之二虫又何知 D. 修即游其声誉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读书辄成诵 | B.街逻不能制(聚集于马前起哄的人) | C.谓(苏轼)必显于世 | D.识者以(苏轼的评价)为知言 | 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欧阳修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的一组是( ) ①苦志探赜,至忘寝食 ②为古文,议论当世事,以文章名冠天下 ③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 ④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 ⑤曾巩……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 ⑥奉诏修《唐书》纪、志、表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能以文章名冠天下,主要得力于研读名家名篇,并以此作为自己追求奋斗的目标,还得力于和当世诗文名家的交游切磋。 | B.欧阳修极力提倡韩愈式古文,反对五代以来只追求形式美的污浊文风;又运用自己的权力,大力排抑“太学体”险怪奇涩的文风。 | C.欧阳修以文章独步天下,并在文坛上反对颓败风气,推崇充实向上的文风,受到天下文章家的拥戴,成为当之无愧的北宋文坛领袖。 | D.欧阳修慧眼识才,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等人,原来都寂无声名,经欧阳修亲自选拔、教授,后来都成为知名的古文家。 |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迳道亡,归璧于赵。 ——取材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均:比较 | B.负其强,以空言求璧负:仰仗 | C.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倨:傲慢 | D.大王必欲急臣急:急切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要是把和氏璧给了秦国,不但秦城得不到,还要眼睁睁看着他们欺负人 | B.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秦国用城池来换和氏璧,我们不答应的话,理亏的一方就在我们赵国了 | C.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蔺相如说:“大王果真没有可用之人的话,我愿意带上和氏璧出使到秦国 | D.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 秦王想想,觉得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安排相如到客馆休息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王名义上以城池交换和氏璧,实际上是想利用权势从赵国强取豪夺。 | B.经人引荐,蔺相如临危受命出使秦国,并保证无论如何也要“完璧归赵”。 | C.因蔺相如以死相拼和毁璧相胁,无礼、贪婪的秦王才暂时放弃骗璧的念头。 | D.蔺相如猜到秦王不会死心,利用斋戒的机会机智地把璧悄悄运回了赵国。 | 小题5: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仆 以 口 语 遇 遭 此 祸 重 为 乡 党 所 笑 以 污 辱 先 人 亦 何 面 目 复 上 父 母 之 丘 墓 乎 虽 累 百 世 垢 弥 甚 耳 是 以 肠 一 日 而 九 回 居 则 忽 忽 若 有 所 亡 出 则 不 知 其 所 往 每 念 斯 耻 汗 未 尝 不 发 背 沾 衣 也! ——取材于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
阅读课内文言文语段,回答下面题目。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乘 | B.终已不顾回头看 |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从小道 | D.张良入谢表示谢意 |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D.项伯杀人,臣活之 | 小题3:与例句“荆轲和而歌”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 D.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小题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吾属今为之虏矣”相同的一项是A.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 |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C.沛公安在 |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
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回答下面问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人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kūn)钳(qián),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宜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越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疲弊。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疲弊,不忍出战,而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后,景帝时,田叔为鲁相。(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虫出:指死不得葬。 小题1:对下面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箕踞骂之箕踞:席地而坐,像个簸箕,借指态度傲慢。 | B.王长者,不倍德倍:背离,背叛 | C.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微:假如没有。 | D.士争临城死敌敌:敌人,仇敌。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B.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 C.孟舒岂故驱战之哉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D.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 | 失其所与,不知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长者也⑤王长者,不倍德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魏节乳母者,魏公子之乳母。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国曰:“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节乳母与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见乳母而识之曰:“乳母无恙乎?”乳母曰:“嗟乎!吾奈公子何?”故臣曰:“今公子安在?吾闻秦令曰:‘有能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乳母倘言之,则可以得千金。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乳母曰:“吁!吾不知公子之处。”故臣曰:“我闻公子与乳母俱逃。”母曰:“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故臣曰:“今魏国已破,亡族已灭。子匿之,尚谁为乎?”母吁而言曰:“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今持逆乱而以求利,吾不为也。且夫凡为人养子者务生之,非为杀之也。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遂抱公予逃于深泽之中。故臣以告秦军,秦军追,见争射之,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秦王闻之,贵其守忠死义,乃以卿礼葬之,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赐金百镒。君子谓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夫慈故能爱,乳狗搏虎,伏鸡搏狸,恩出于中心也。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注]之。”此之谓也。 【注】墐:jì埋。 (节选自《列女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匿之者,罪至夷夷:灭族 | B.则昆弟无类矣类:幸存 | C.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祠:供奉 | D.废正义而行逆节哉逆节:违背节义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有能得公子者,赐金千镒 乃使从者衣褐 | B.遂抱公子逃于深泽之中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C.乃以卿礼葬之 斧斤以时人山林 | D.尚谁为乎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乳母坚守忠义的一组是 ① 吾不知公子之处 ②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 ③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 ④今持逆乱而以求利 ⑤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 ⑥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